天長縣

天長縣

天長縣位於滁州市的最東面,揚州的西部,南部與南京的六合區相接,三面被江蘇環繞,只有西面有一點與安徽相連,天長縣現已不存在,現為天長市,由滁州市代管。

基本信息

古代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本地先屬吳國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公元前221)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

兩漢時期,本地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部分境域屬江都縣。廣陵、高郵先後隸屬於荊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泗水國、廣陵郡。三國時期,高郵、江都縣廢,本地屬廣陵縣,仍隸廣陵郡。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郵縣復立,本地仍為廣陵、高郵二縣地,隸廣陵郡

南北朝時期,境內出現僑置郡縣。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於石樑僑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縣。

蕭梁時期,沛郡、沛縣廢,於石樑僑置涇州,領涇城(治石樑)、東陽二郡。侯景篡梁時一度改涇州為淮州。陳廢涇州並涇城、東陽二郡,仍於石樑僑置沛郡,領沛縣、橫山縣,隸徐州

北周時期,改沛郡為石樑郡,改沛縣為石樑縣。除屬沛郡及沛縣、涇州及涇城外,南北朝時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屬高郵。

隋文帝開皇初,石樑郡廢。隋煬帝大業年間,將石樑縣改為永福縣。永福縣廢后,其地歸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樑縣,屬方州。貞觀元年(公元627),石樑縣廢,其地入六合。

天長正式置縣是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開元十七年(公元729),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將每年的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並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千秋節為天長節,千秋縣隨之易名天長縣,屬淮南道揚州。天長縣的規模自此確定後,歷朝無大變化。唐天復二年(公元 902),楊行密建立吳國,天長屬吳國范圍。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吳亡,天長地方屬南唐,設為建武軍。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長置雄州。未幾,以六合還隸揚州,以天長為雄州。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獻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後周,天長(雄洲)一帶在內。 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屬淮南路揚州至道二年(公元996)軍廢,復為縣。熙寧五年(公元1072)後,天長隸於淮南東路揚州。

民國時代

天長縣天長縣

中華民國設天長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4月廢泗州,民國3年6月劃天長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廢道,天長縣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 民國27年12月天長縣城被日軍占領,民國29年4月天長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銅城鎮成立,屬皖東津浦路東各縣人民抗敵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民國32年2月,天長縣與高郵縣合併成立天高縣,民國33年9月天高辦事處分為天長、高郵兩縣,民國34年4月又合併為天高縣,民國34年11月再度分設。其間天長(天高)縣均屬淮南蘇皖邊區津浦路東專員公署(民國34年11月改稱華中蘇皖邊區第三行政區公署)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軍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功績,蘇皖邊區政府於民國35年6月29日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占領縣城,仍稱天長縣。 民國36年,共產黨領導下的天長縣政府恢復,民國37年4月與高郵合併為天高縣政府,12月18日又改稱炳輝縣,隸屬江淮一分區專員公署。 民國38年1月天長解放,原高寶縣所屬地域從炳輝縣中劃出,4月炳輝縣劃屬皖北第一區專員公署(6月改屬皖北區滁縣專員公署)。

現代發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仍為炳輝縣,屬皖北區滁縣分區專員公署,1952年4月12日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56年1月12日屬安徽省蚌埠專區。1959年12月5日,國務院決定改炳輝縣為天長縣,次年1月5日,本縣改稱天長縣,1961年3月復屬安徽省滁縣專區。1971年3月29日屬安徽省滁縣地區。1992年撤區並鄉,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2001年底,36個鄉鎮合併為28個鄉鎮(街道辦事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