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與文學文廟相對的就是“武學”,俗稱“武廟”。天津的武廟位於城廂西北角,東起武學東箭道,西至武學西箭道,南起府署街,北至北牆根。武廟建於明萬曆年間,是明清兩代培養軍事人才官辦的專門學校,兼為科考武生員的場所,還有祭奠歷史武將、講武談兵等多種功能。
歷史
最初,天津武廟設在西南城角的角樓上。《天津衛志》載:“初設西南城花樓上,供春秋二祭。”所謂“花樓”即為“角樓”。《天津通志》載:萬曆四十年(1612)“天津道高邦佐將武學從西南城角移建城內西北角,三衛掌印指揮張文學、趙如祖、楊大慶監修。設科正一員。”所謂“科正”,就是武學專門負責武藝訓練的教官,由武功高超的武舉人擔綱。清雍正十一年(1733)天津知府李梅賓重修武廟。該廟坐北朝南,院深三進,中軸線前方是欞星門,進廟為仰聖門,東有名宦祠,西有鄉賢祠。中庭正上方為武成殿,內祀周昭烈武成王。四配為吳司馬孫武、齊司馬田忌、漢留侯張良、漢武侯諸葛亮。後庭為啟聖祠。東西跨院分別為明倫堂以及儲美、毓秀、進德、修業四個書齋。每三年考試騎射、策論,選拔數十人入學。武生中文才優秀者仍可進入“文學”深造,意在揆文奮武,培養兼備之才。直至清雍正年間,才取消武學,一併“裁歸儒學”。
清光緒年間武廟遭焚毀,形成荒蕪之地,後為官方裁賣,拆建為民宅。武學建築及遺蹟均已無存,但其名卻鑲嵌在老里巷地名(如“武學內”、“武學後”、“武學東箭道”、“武學西箭道”等)中一直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