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宮

天水宮遭焚之後百姓搭篷寮供奉媽祖,香火依然旺盛。 如今的後門天水宮莊嚴肅穆,屋頂龍鳳圖景栩栩如生。 天水宮重建至今,媽祖曾三次附身彭氏於宮前口穿銅針,為民驅邪播福。

海豐縣後門鎮(又稱後門港)天水宮歷史悠久,據傳始建於清康熙廿八年(公元1689年),正值後門港各行各業興旺時期,福建和廣東潮汕、惠東等地商賈雲集後門經商。由閩、粵商人帶頭集資,全部石、木雕刻,工匠造就,包括從福建湄洲媽祖分靈的媽祖神像一概由大帆船運抵後門港。宮廟建造於後門港左側港口畔,坐東向西,背山面海,名“天水宮”,至今已有314年歷史。媽祖靈顯,有求必應。如遇天氣突變,風浪大作,出海漁民有呼媽祖救助者,皆化險為夷。如遇災年疫情,百姓有求媽祖保佑者均安然無恙。故媽祖廟香火極旺,外地鄉鎮民眾也常來仰拜。
因有媽祖的靈顯,就有了富具傳奇色彩而又真實的故事:事因當年國情危難,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所以媽祖顯聖,附身於深海漁民蘇潭喜,先後於1931年農曆九月十二上午九時在後門港之白沙埔、1936農曆四月十二上午十時在後門之大箔徑過火坑上刀梯作法,為民消災播福(刀梯設利刀108架,高度21.07丈,頂端架設利刀之刀轎,媽祖附身坐於轎上。),繼而媽祖之附身口穿銅針,身坐刀轎,手執釘球驅邪出遊,有了媽祖的恩澤,亂世中百姓才得以平安度過。
1941年農曆九月十二中香,日寇焚燒後門,民房被毀80%,天水宮遭焚,僅存殘垣斷壁及一對石鼓、四支石柱。石柱刻遺兩對聯:
貫九州串百川食德同游福海 配山靈通地脈飲和共戴恩波,
聖德配天四海安潤叨覆幬 母儀稱後萬家保障樂尊親
天水宮遭焚之後百姓搭篷寮供奉媽祖,香火依然旺盛。
上世紀50年代初,天水宮被作為漁業大隊隊址及倉庫。改革開放後,於1987年農曆八月十五於宮廟前,媽祖附身彭氏拜媽祖扶乩擇日,請汕尾市捷勝鎮竹腳鄉建築師張潤先生,於1988年農曆正月十六劉四時在原宮位興土動工。農曆三月初八上午十時上樑,十一時安門。同年農曆十月初十媽祖像開光,媽祖重光陛殿
如今的後門天水宮莊嚴肅穆,屋頂龍鳳圖景栩栩如生。宮分前後兩殿,中間天井。前殿擺設香案香爐,後殿正龕供奉媽祖神像,慈祥莊嚴。左龕為水仙爺,右龕為福德爺。天井左龍右虎,名龍虎井。前殿大埕前方左右各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旗。大埕左右為平安門。殿左右為附厝,供辦事及演戲時人員住宿。包括演戲場地總面積為2000多平米。
天水宮重建至今,媽祖曾三次附身彭氏於宮前口穿銅針,為民驅邪播福。每年三月廿三媽祖聖誕,演戲慶祝,擺席仰拜祈福,烯放煙花炮頭,各地仰拜者紛至沓來,香火更是旺盛,景況實是壯觀。
立於宮前西望,碧波蕩漾,翔鷗戲水共百舸爭流,遠山如屏,藍天白雲與山水相映,一派祥和景色,令人心曠神恰。天水宮董事會正副董事長吳宜、彭細妹表示,歡迎海內外媽祖信眾和遊客前往朝拜、參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