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戰略要地,是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

檔案背景

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印發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的通知

(發改西部〔2009〕1500號)

陝西省、甘肅省人民政府,國務院有關部門:

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連線南北的戰略要地,是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為進一步促進該地區的發展,我們會同有關方面,研究制定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經報請國務院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在《規劃》實施過程中,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經濟區發展的指導和支持。兩省要相互配合,密切協作,及時溝通協調,抓好《規劃》的落實。要加強與國家有關規劃的銜接,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跟蹤分析,重大問題要及時向國務院報告。

附: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二〇〇九年六月十日

規劃介紹

國家發展改革委 二〇〇九年六月

目 錄

第一章 發展基礎

第一節 發展現狀

第二節 發展優勢

第三節 發展機遇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戰略定位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第三章 空間布局

第一節 空間結構

第二節 空間戰略

第三節 城鎮體系

第四章 構建創新型區域

第一節 體系創新

第二節 技術創新

第三節 環境創新

第四節 人才開發

第五章 產業發展

第一節 航空航天

第二節 裝備製造

第三節 資源加工

第四節 文化產業

第五節 旅遊產業

第六節 現代服務業

第六章 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農業生產

第二節 農業產業化

第三節 農業服務

第四節 城鄉一體化

第七章 基礎設施

第一節 交通

第二節 能源

第三節 水利

第四節 信息

第五節 市政

第八章 生態環境

第一節 生態建設

第二節 環境保護

第三節 資源節約

第九章 公共服務

第一節 教育

第二節 衛生

第三節 文化體育

第四節 就業社保

第十章 改革開放

第一節 深化改革

第二節 擴大開放

第十一章 政策措施

第一節 財稅政策

第二節 金融政策

第三節 投資政策

第四節 土地政策

第五節 環保政策

第六節 統籌城鄉政策

圖1:關中—天水經濟區區位與範圍圖

圖2:關中—天水經濟區空間結構圖

圖3:關中—天水經濟區城鎮布局圖

圖4:關中—天水經濟區重點產業布局圖

圖5:關中—天水經濟區交通規劃圖

關中—天水經濟區(以下簡稱經濟區)包括陝西省西安、寶雞、銅川、鹹陽、渭南、楊凌、商洛(部分區縣 )和甘肅省天水所轄行政區域,面積7.98萬平方公里,2007年末總人口為2842萬人,直接輻射區域包括陝西省陝南的漢中、安康,陝北的延安、榆林,甘肅省的平涼、慶陽和隴南地區。

經濟區地處亞歐大陸橋中心,處於承東啟西、聯接南北的戰略要地,是我國西部地區經濟基礎好、自然條件優越、人文歷史深厚、發展潛力較大的地區。加快經濟區建設與發展,有利於增強區域經濟實力,形成支撐和帶動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有利於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探索新路徑、提供新經驗;有利於構建開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動西北地區經濟振興;有利於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有利於應對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本規劃依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西部大開發“十一五”規劃》編制,規劃期為2009—2020年。

第一章 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經濟區發展面臨新的歷史機遇與挑戰。

第一節 發展現狀

(一)經濟穩步增長。2000年至2007年,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007年達到3765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8.6%;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5%,2007年達到189億元,占西北地區的16.3 %。經濟成長速度不斷加快,運行質量明顯提升,發展實力顯著增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2000美元,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

(二)基礎設施明顯改善。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511億元,年均增長23.4%,相繼建成一批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區域綜合交通設施日趨完善,電力、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三)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工業增勢強勁,產業結構調整加快,2007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271億元,占西北地區的23.8%。商貿旅遊業等第三產業不斷壯大,所占比重明顯高於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四)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基本公共服務逐年改善,教育、衛生、文化事業不斷進步,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均比2000年翻了一番。

第二節 發展優勢

戰略區位重要。經濟區處於我國內陸中心,是亞歐大陸橋的重要支點,多條鐵路、公路、航線、管線在此交匯,是全國交通、信息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地區連通東中部地區的重要門戶。

科教實力雄厚。擁有80多所高等院校、100多個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科研院所、100多萬科技人才,2007年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7%,顯著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

工業基礎良好。擁有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21個、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5個和大學科技園區3個,是國家國防軍工基地、綜合性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重要裝備製造業聚集地。

文化積澱深厚。該區域是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著名的絲綢之路源頭和羲皇故里,也是13個王朝古都所在地,擁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自然資源。

城鎮帶初步形成。西安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區域內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2007年底,經濟區城鎮化率達到43%以上,西隴海沿線城鎮帶已具雛形。

第三節 發展機遇

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機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經濟區的軟硬環境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產業投資的集聚效應逐步凸顯,為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國家堅定不移地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必將為經濟區跨越式發展帶來更多新的機遇。

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機遇。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推進,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擴大內需成為保持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推動力。經濟區人口密集、市場廣闊、需求旺盛、潛力巨大,有利於吸引海內外投資等各類要素在此集聚和重組。

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機遇。東部沿海地區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的需求極為迫切,產業轉移動力日趨增強。經濟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具備了承接產業轉移的有利條件。

加快構建創新型社會機遇。實施創新型國家戰略,為經濟區加強科技資源整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帶來機遇。經濟區科教、人才資源富集,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重要領域科技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具有成為創新型發展區域的有利條件。

第四節 面臨挑戰

當前,經濟區總體經濟實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不強,產業集聚度不高。體制機制創新活力不足,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滯後。城鄉發展失衡,城鄉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明顯。社會事業發展仍較薄弱,基本公共服務、人力資源開發水平亟待提高。水資源總量不足、綜合利用水平較低,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任務繁重。與周邊地區和國際市場的聯繫不夠緊密,對內對外開放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

推進經濟區科學發展,必須進一步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原則,找準發展重點,明確發展目標,創新發展模式,提升發展質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西部地區實現率先發展。著力轉變發展方式,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率先建成內陸開放型經濟區;著力推進自主創新,最佳化經濟結構,率先構建創新型區域;著力統籌城鄉改革,加快城鎮化進程,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著力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率先建成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範區。力爭用10年多一點的時間,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全國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實現經濟繁榮、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社會和諧。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發展。努力改善民生,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持統籌兼顧,注重協調推進。注重城市與農村、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深化改革,推進體制創新。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堅持開放合作,實現互利共贏。積極參與國內外區域分工與合作,尋求合作機遇,拓寬合作領域,在合作中謀求發展。

第三節 戰略定位

——全國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最佳化對外開放格局,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加快產學研一體化,統籌軍民科技互動發展,促進科教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新路徑。

——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以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為重點,打造航空航天、機械製造等若干規模和水平居世界前列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以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為依託,發展新型農業生產方式,建設現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

——彰顯華夏文明的歷史文化基地。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資源集聚優勢,建設國際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響的歷史文化旅遊品牌,展現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四節 發展目標

——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到2020年,經濟總量占西北地區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兩番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創新能力有新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科技實力居全國領先地位,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大幅提升。基本建成以西安為中心的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新材料基地、新能源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基地。

——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交通、水利、市政、信息等基礎設施得到根本改善,覆蓋經濟區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基本建成,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管理水平取得明顯提高。

——城鎮化水平有新提高。實現西(安)鹹(陽)經濟一體化,形成國際現代化大都市,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城鎮化率達到60%。

——公共服務達到新水平。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從業人員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進展。森林覆蓋率達到47%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到60%以上;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顯著降低,渭河幹流達到Ⅲ類水質,中心城市市區空氣中SO2和NO2含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鎮污水、生活垃圾、工業固體廢物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專欄1: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指 標 2007年 2012年 2020年
人口(萬人) 2842 2940 3100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3765 6600 16400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元) 13200 22500 53000
R&D經費占GDP比重(%) 2.7 4.5 6.0
城鎮登記失業率(%) 4.6 4.5 4.5
城鎮化率(%) 43 50 60
森林覆蓋率(%) 40.6 42.0 47.0
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與2005年相比) 8.1 21.0 25.0
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M3/萬元) 160 120 100
城鎮污水處理率(%) 60 80 90
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50 75 100
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42 75 90
城市綠化覆蓋率(%) 39.6 42.0 45.0
主要河流水質 劣V類 Ⅴ類 Ⅲ類

第三章 空間布局

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強度和發展潛力,科學確定功能分區,最佳化經濟區人口分布、生產力布局、產業結構和城鄉布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第一節 空間結構

城市地區。按照土地集約、產業集聚、資源集合、人口集中的原則,夯實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最佳化工業布局,提升產業層次,形成較大規模的產業集聚和較高水平的工業園區。適當擴大城市空間,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有序承接人口轉移。以特大城市為依託,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輻射帶動作用強的城市群。

農村地區。穩定基本農田數量,加大關中平原、渭北旱塬、天水川道、商丹盆地耕地保護力度。根據當地農業資源條件,實現種植業、養殖業的良種化、專業化、規模化和基地化。加強閒散用地整合,鼓勵低效益用地增容改造和深度開發。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節地型村鎮改造,合理減少農村 居住用地,促進農村各項建設節約集約用地。

生態地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點狀發展,對秦嶺北麓、黃土丘陵溝壑水土流失防治區,以及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加強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對自然保護區、重要水源地、重要濕地等實行強制保護,嚴格控制人為干擾,禁止各類開發建設活動。

專欄2:空間結構表
地 區 分 類 面 積(平方公里)
2007年 2012年 2020年
城市地區 中心城區 773 1030 1730
產業集中區 530 583 710
區域交通 550 665 800
發展備用 1667 1320 1067
小 計 3520 3598 4307
占區域面積比重(%) 4.41 4.51 5.40
農村地區 農村居民區 3522 3256 3050
農業地區 54573 54762 54159
小 計 58095 58018 57209
占區域面積比重(%) 72.80 72.70 71.69
生態地區 自然保護區 11240 11240 11240
重要水源地 1383 1383 1383
生態恢復區 5561 5561 5661
小 計 18184 18184 18284
占區域面積比重(%) 22.79 22.79 22.91
合 計 79800 79800 79800

第二節 空間戰略

構築“一核、一軸、三輻射”的空間發展框架體系。

“一核”:即西安(鹹陽)大都市,是經濟區的核心,對西部和北方內陸地區具有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

“一軸”:即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為節點,依託隴海鐵路和連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發達的城市群和產業集聚帶。

“三輻射”:即核心城市和次核心城市依託向外放射的交通幹線,加強與輻射區域的經濟合作,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最佳化配置,帶動經濟區南北兩翼發展。以包茂高速公路、西包鐵路為軸線,向北輻射帶動陝北延安、榆林等地區發展;以福銀高速公路、寶雞至平涼、天水至平涼等高速公路和西安至銀川鐵路為軸線,向西北輻射帶動隴東平涼、慶陽等地區發展;以滬陝、西康、西漢等高速公路和寶成、西康、寧西鐵路為依託,向南輻射帶動陝南漢中、安康和甘肅隴南等地區發展。

第三節 城鎮體系

構建由核心城市、次核心城市、三級城市、重點鎮和一般鎮五級組成的城鎮體系。

——核心城市:加快推進西(安)鹹(陽)一體化建設,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2020年,都市區人口發展到1000萬人以上,主城區面積控制在800平方公里以內。把西安市建設成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區域性商貿物流會展中心、區域性金融中心、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次核心城市:寶雞、銅川、渭南、商洛、楊凌、天水的中心城區。以這些次核心城市為節點,加快人口聚集、產業聚集,構築較大規模的城市群。支持寶雞等條件較好的城市率先發展,將寶雞建成百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專欄3: 次核心城市功能和規模

寶雞市。主要發展工具機製造業、重型汽車製造業、有色金屬加工製造業、商貿旅遊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120萬人,面積控制在130平方公里,建成區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國家新材料研發和生產基地,生態園林城市。

銅川市。主要發展能源、建材、農副產品加工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55萬人,面積控制在60平方公里。

渭南市。主要發展機械電子、生物醫藥、農副產品加工業,適度發展煤化工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75萬人,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

商洛市。主要發展現代材料、現代中藥、綠色食品加工以及生態旅遊等產業。2020年,基本實現商(州)丹(鳳)一體化,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50萬人,面積控制在68平方公里。

楊凌區。主要發展現代農業示範、現代農業科教和裝備製造、生物醫藥、食品加工與農資等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30萬人,面積控制在35平方公里,建成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天水市。重點發展機械製造、電工電器、醫藥食品、現代農業及商貿旅遊等產業。2020年,城市建成區人口達到80萬人,面積控制在80平方公里。

——三級城市:包括韓城、彬縣、蒲城、華陰、禮泉、蔡家坡、洛南、柞水、鳳翔、隴州、長武、甘谷、秦安、武山等中小城市。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產業發展基礎和條件,促進企業集中布局和配套生產,提高經濟發展的集約化水平,大量吸納周邊農村富餘人口,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功能完善、產業配套的中小城市。

——重點鎮:靠近中心城市和交通樞紐等基礎較好的中心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採礦業和旅遊業,實施“關中百鎮”建設工程和經濟綜合開發示範鎮建設工程,合理安排重點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莊分布、生態環境等空間布局。

——一般鎮:其他建制鎮,重點提升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公共服務和市場服務能力,促進城鎮發展。

第四章 構建創新型區域

充分利用科技優勢、區位條件和產業基礎,統籌各類科技資源,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體系,實現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的重大創新突破,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特色產業集群。

第一節 體系創新

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配置相結合,整合創新資源,聚集創新要素,強化創新功能,建設特色鮮明和優勢突出的區域創新體系。支持西安在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開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依託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區等,大力扶持科技創新型企業,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把各類園區建設成為高新技術研發聚集地、孵化基地和產業化基地。加強重點實驗室、工業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統籌軍民結合、軍地結合、寓軍於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的協調發展。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支撐,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

第二節 技術創新

統籌原始科學創新、關鍵技術自主創新、重大系統集成創新的協調發展,統籌支持基礎研究、高技術創新、知識技術轉移轉化和規模化產業化的協調發展。不斷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在重點領域和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性進展。大力支持產業技術聯盟,搭建公共服務、技術轉移和智慧財產權交易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區域核心競爭力。重點推進航空航天、新材料、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等領域的研發創新和成果轉化。在重點領域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第三節 環境創新

構建區域創新網路,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信息傳遞、知識流動和技術轉化。大力培育和發展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鼓勵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面向企業為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專業化服務。引導各類金融機構重點支持自主創新,改善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服務,加快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加大財政對競爭前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發、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初創型科技中小企業的引導性投入。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加強智慧財產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

第四節 人才開發

最佳化人力資源開發環境,創新人才開發機制,培養和吸引創新型人才。鼓勵創新人才通過兼職、定期服務、技術開發、項目引進、科技諮詢等方式自由流動,吸引和留住各類人才服務經濟區建設。健全人力資源市場體系、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和人才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分配激勵機制。組織實施一批人才開發重點項目, 加大引進高端人才力度。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業,以重大科研項目為載體,加快建設創新型人才培養基地。加強國際合作交流,發展和完善多種形式的科技創新人才國際化培養模式。

第五章 產業發展

以市場為導向,發揮產業優勢,促進結構調整,延長產業鏈條,加強配套分工,推動產業升級,形成產業集群,構築若干特色優勢產業基地。

第一節 航空航天

依託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等主幹產業,航空發動機及配套產業、機載系統等分支產業,航空關鍵部件、專用設備、維修業務等配套產業。加快新舟系列飛機產業化、大型飛機零部件生產及服務外包。以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為載體,重點培育和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產業集群、衛星及衛星套用產業集群。

專欄4:西安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

閻良航空製造園。重點發展大型運輸機、渦槳支線飛機以及大型客機零部件製造。

蒲城通用航空產業園。依託蒲城通用機場和低空空域資源,重點發展通用航空飛行員培訓、航空俱樂部等通用航空產業項目。

鹹陽空港產業園。重點發展民用飛機維修、定檢、大修、客改貨、公務機託管、零部件支援、航空物流等項目。

寶雞航空安全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光纖通信系統、組合導航系統、飛行安全監測系統等。

第二節 裝備製造

以西安、鹹陽、寶雞、天水為集中布局區域,加強重點產業集群建設,強化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裝備製造水平。重點發展數控工具機、汽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電子及通信設備、工程機械和特種專用設備、太陽能電池等產業。加快企業最佳化重組和戰略性調整,打造一批主業突出、技術領先、管理先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裝備製造企業集團。

專欄5: 裝備製造業

數控工具機。重點發展數控精密工具機、加工中心、螺桿式空壓機研製開發,提高產品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加快實施寶雞秦川、天水星火數控工具機等項目。

汽車及零部件。重點發展重型商用車、轎車、豪華大客車和重型汽車發動機、變速器等零部件製造,加快實施陝重汽重型商用車、法士特重型汽車變速器、比亞迪轎車等項目。

輸變電設備。加快特高壓交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的研製產業化,實施超高壓交直流輸變電設備產業化等項目。

電子信息及元器件。重點發展雷達整機、通信、導航、半導體照明設備,電子元器件、電工電器、電子專用材料研製生產,加快實施高亮度LED產業、高純矽材料加工等項目。

工程機械。重點發展液壓挖掘機、推土機、瀝青混凝土攪拌設備、攤鋪機、液壓式山地拖拉機等大型、成套和專用特色產品。

冶金重型裝備。重點發展連鑄設備、板帶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塗鍍層加工成套設備、高速線材精軋機、重型鍛壓設備。

石油鑽采設備。重點發展石油鑽機、泥漿泵、螺旋縫埋弧焊管、直縫電阻焊管等產品,加快實施寶雞石油機械搬遷、石油鋼管連續管及套管生產線等項目。

能源化工裝備。重點發展煤炭機械裝備、煤化工裝備、化工機械裝備、石油機械裝備、電力機械裝備、工程機械裝備、車輛改裝及環保設備製造產業,加快實施寶鈦重型化工裝備製造等項目。

風力及太陽能發電設備。重點發展現代風力發電設備零部件,加快實施西安船舶設備工業公司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組產業化、陝柴重工風電設備配套件、天水電氣傳動所風力發電傳動控制系統、商洛太陽能電池等項目。

第三節 資源加工

以寶雞、渭南、銅川、商洛、天水等地為重點,加快重要礦產資源開發及深加工。寶雞重點發展鉛鋅、鈦產業,建設鈦材料生產和集散基地。渭南重點發展煤炭、化肥、鉬精深加工等產業,建設鉬產業生產科研基地。銅川重點發展鋁加工、建材、陶瓷等產業,建設現代建材基地。商洛重點發展鉬、釩等采冶加工和多晶矽等新型材料產業。天水以非金屬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為重點,大力發展建材產業。依託輻射區內延安、榆林、平涼、慶陽等地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促進能源化工產業向資源綜合利用延伸。

第四節 文化產業

發揮該地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澱深厚的優勢,積極發掘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秦風唐韻、佛道宗教等歷史文化。大力弘揚現代文化,發展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娛演出業和創意產業。構建一批文化產業基地,壯大一批名牌文化企業,培育陝西作家群、唐樂舞系列、長安畫派等現代文化品牌。

專欄6: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臨潼文化產業園區。以華清池、秦始皇陵遺址公園等歷史文化遺蹟為依託,建設華清池椒園和芙蓉園。

曲江文化旅遊產業園區。以盛唐文化為特色,建設西安曲江遺址公園等。

法門寺文化園區。恢復法門寺唐代風格佛教建築群。

西部影視基地。建設西部影視城,完善西部數位化影視製作基地。

華夏始祖文化園。以黃陵黃帝陵、寶雞炎帝陵以及天水伏羲廟、卦台山為核心,建設華夏始祖文化園。

第五節 旅遊產業

以西安為中心,加快旅遊資源整合,大力發展歷史人文旅遊、自然生態旅遊、紅色旅遊和休閒度假旅遊。加強精品旅遊景區和精品旅遊線路建設,完善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提升旅遊資源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強旅遊管理機制創新,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旅遊目的地。

專欄7: 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景區

一、西安國際旅遊都市

以西(安)鹹(陽)為中心,打造國際旅遊都市。完善城市旅遊服務功能,培育世界級旅遊精品,增強旅遊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功能。

二、精品旅遊走廊

西安—寶雞—天水絲綢之路旅遊走廊。

華山—翠華山—太白山、天水—隴南—九寨溝、天竺山—柞水溶洞—牛背梁自然生態旅遊走廊。

西安—延安—榆林、慶陽—平涼—延安紅色旅遊走廊。

西安大慈恩寺—寶雞法門寺—平涼崆峒山—天水麥積山宗教旅遊走廊。

商洛牧護關—商州文化古城—龍駒古寨—金絲峽谷—商南城—三省石旅遊走廊。

三、旅遊精品區

周秦漢唐文化旅遊精品區。以臨潼秦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為中心,建設秦文化旅遊區;以茂陵、漢陽陵和漢長安城遺址為重點,建設漢文化旅遊區;以乾陵、昭陵和唐長安古城為重點,建設唐文化旅遊區;以寶雞西周遺址、天水先秦文化遺蹟為支撐,建設周文化旅遊區。

華山潼關旅遊精品區。建設華山人文自然旅遊景區,再現潼關八景。

天水人文自然旅遊精品區。伏羲廟、麥積山等古歷史文化旅遊景區,天水關、街亭古戰場等三國古蹟旅遊景區景點。

寶雞人文旅遊精品區。炎帝陵祠、青銅器博物館、周原遺址、釣魚台、周公廟、雍城和秦公大墓遺址等周秦文化旅遊景區。

銅川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旅遊精品區。玉華宮遺址、耀州窯遺址、藥王山等。

商丹人文生態旅遊精品區。倉頡造字遺址、商邑遺址、金絲峽谷、丹鳳紅色旅遊等。

第六節 現代服務業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進一步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快西安國際港務區、鹹陽空港產業園、寶雞陳倉、商洛、天水秦州、麥積等重點物流園區項目建設。充分發揮西安作為國家級物流節點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積極研究設立西安陸港型綜合保稅區,著力打造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內陸港口岸和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逐步形成區域一體化的物流新格局。加強城鄉商業網點和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批發市場建設,培育大型流通骨幹企業。加強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

發展壯大金融、會展業。積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創新融資方式,著力打造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以歐亞經濟論壇、中國東西部合作與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中國國際通用航空大會為龍頭,進一步整合會展資源,加快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場館、楊凌農業展館等項目建設,完善西安曲江國際會展中心、滻灞國際會議中心等會展平台服務功能,建設以西安為中心的會展經濟圈。

第六章 新農村建設

第一節 農業生產

加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穩定播種面積,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構建區域性商品糧生產基地。加快農業結構調整,科學確定區域農業發展重點,促進農產品向優勢產區集中,建成若干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工程,建立農業標準化示範基地。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通過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健全節水機制等措施,建設一批旱作節水灌溉示範區,積極發展雨水集蓄利用、渠道節水改造等工程。積極發展保護性耕作,建設保護性耕作示範區。

專欄8:四大農業工程

糧食單產提高工程。積極推廣優良品種繁育、旱作農業等實用技術,建設優質小麥、高產玉米基地。

果業提質增效工程。實施果樹良種苗木繁育、生態果園、果品市場、產業服務與管理體系、災害防禦體系、質量安全體系等項目。

設施蔬菜建設工程。在城市郊區建設設施蔬菜基地。

畜牧業倍增工程。建設生豬、秦川牛、奶畜、家禽等一批標準化養殖示範小區,培育一批畜產品加工企業。

第二節 農業產業化

最佳化農副產品加工布局,促進農副產品加工聚集區建設。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糧油、果蔬、畜禽、奶製品等深加工業。以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帶動農產品基地建設,積極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競爭力強的企業。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加快發展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專欄9:楊凌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建設成為我國乾旱半乾旱地區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現代農業發展示範輻射高地、城鄉一體化表率,著力打造現代農業創新、國際科技合作、現代農業企業孵化、良種繁育、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現代物流和休閒農業等示範項目,形成“核心示範—區內帶動—區外輻射”的示範推廣新格局。

第三節 農業服務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辦好村鎮銀行,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繼續實施“萬村千鄉”、“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等工程。

第四節 城鄉一體化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社會管理等,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形成城鄉互促共進機制。加強村莊規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建立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引導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扶持農民工創業,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和農村創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快建設寶雞—蔡家坡、銅川—富平、渭南—華陰、楊凌—武功—扶風、彬縣—長武—旬邑、韓城—蒲城、天水—秦安、禮泉—乾縣、商州—丹鳳等城鄉統籌重點示範區。

第七章 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布局合理、設施先進、暢通便捷、城鄉共享的基礎設施網路,為加強經濟區內部經濟聯繫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節 交通

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高綜合運輸能力。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優勢,擴大規模、完善網路、最佳化結構,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網路。加快鐵路客運專線、煤炭運輸通道、關中城市群城際鐵路以及西安鐵路樞紐建設,構建以西安為中心的發達的鐵路網路。加快陝甘兩省高速公路網和連線中心城鎮及資源富集區、通達縣鄉(鎮)村的道路建設,提高公路等級和通達能力。力爭到2010年,實現區域內部通道和對外交通幹線網路化;到2020年,實現區域內所有縣(市、區)通高等級公路,通鄉(村)公路全部實現水泥或瀝青路面,形成以西安為中心的“兩環三橫四縱六輻射”高速公路網路。進一步強化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樞紐功能,有序建設支線機場。建成覆蓋中心城市和重點用戶的油氣管網系統。

專欄10:交通建設重點工程

一、公路建設

新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寶雞—牛背、滬陝線西安—藍田—商州、福銀高速公路聯絡線、十堰—天水等線;新建平涼—寶雞—漢中、鹹陽—旬邑、渭南—蒲城—白水—黃龍、府谷—華陰—商州、西安大環線、西鹹北環線、合陽—銅川—彬縣—鳳翔、大荔—銅川—淳化—永壽—岐山、乾縣—扶風—鳳翔、商州—柞水、丹鳳—鎮安—寧陝、法門寺—絳帳、太白—鳳縣、平涼—天水、天水—武都等線。改擴建國家高速公路連霍線潼關—西安—寶雞、包茂線西安—銅川—黃陵等線。

二、鐵路建設

建設鄭州—西安—蘭州客運專線、西安—漢中—成都鐵路快速客運通道、大同—西安鐵路、西安—平涼鐵路、平涼—天水鐵路、黃陵—韓城鐵路以及一批鐵路支線和專線;西安—合肥鐵路複線、西包鐵路擴能改造、西康鐵路二線、隴海、寶中鐵路擴能改造,西安、寶雞、天水鐵路樞紐工程。關中城市群城際客運系統。

三、航空和機場建設

擴建西安鹹陽國際機場,新建寶雞機場,遷建天水機場。

四、管道建設

加快陝北—隴東—關中的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積極推進建設新疆—西安—廣東輸氣管道以及蘭州—天水—寶雞天然氣管道輸送工程。

第二節 能源

最佳化發展火電,加快淘汰小火電機組,優先建設“上大壓小”電站項目。鼓勵發展熱電聯產,重點解決地級城市集中供熱問題。科學布局煤電基地,採用高效、清潔技術改造現役火電機組。建設好西安灞橋熱電廠、渭河發電廠改擴建,秦嶺電廠“上大壓小”擴建、韓城二電廠二期、蒲城電廠三期。有序開發旬(邑)耀(州)、彬(縣)長(武)、麟(游)隴(縣)等地煤炭資源。紮實推進彬長、平涼、慶陽煤電一體化等大型燃煤坑口電廠等項目。積極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

建設乾縣、渭南、寶雞、西安南等750千伏變電站,建成經濟區750千伏網架。建設陝北、陝南、天水至關中、天水至隴南的750千伏輸電通道。最佳化330千伏及以下電網結構,實現各級電網協調發展,提高網架運行穩定性。

第三節 水利

堅持節約優先、合理開發、最佳化配置的原則,加快重點水利工程建設。重點實施一批骨幹水源工程、城鎮供水工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工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防洪保全工程和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加快實施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加強渭河流域水資源管理。抓緊推進大中型水庫、水源工程前期工作。建立城鄉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和綜合防洪減災體系。強化農業和城鄉節水措施,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有效緩解水資源瓶頸制約,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

專欄11:重點水利工程項目

一、渭河流域重點治理工程、涇河流域綜合治理工程。

二、“引紅濟石”、“引漢濟渭”、“引洮一期工程向渭河補水”等跨區域調水工程。

三、涇河東莊水庫、黑河亭口水庫、藍田李家河水庫等水源工程。

四、寶雞峽、涇惠渠、東雷抽黃等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項目。

五、渭河中游乾支流防洪、渭洛河下游治理、農村飲水安全、城鎮供水、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三門峽庫區防洪保全工程。

第四節 信息

積極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推動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業務套用。加快關中—天水幹線光纜環形結構網路建設。積極採用光纖接入技術,大力發展用戶寬頻接入網。推進數位化區域建設,建成有線、地面和衛星三位一體的廣播電視傳輸網路,全面推進數位電視業務發展。

第五節 市政

加快城鎮道路、給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集中供熱、供氣、通信、綠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便捷通達的城市道路網路和公共運輸體系、配套完善的供排水系統、清潔安全的城市能源供給系統、完善可靠的城市防災減災和預警、應急處理系統,努力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加快城市之間公路交通和城市路網的全面對接,加快西安(鹹陽)捷運建設,加快核心、次核心城市與三級城市、重點鎮間的快速幹道建設。

第八章 生態環境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推進資源綜合利用,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經濟區。

第一節 生態建設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建設秦嶺北麓、渭北山地生態屏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加大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保護、水土保持、濕地保護與恢復等工程建設力度。加快推進渭北、天水等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加強西安、寶雞、商洛、天水等秦嶺山地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水源涵養能力。加快實施平原綠化、人居生態環境建設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園林城市、生態示範鄉鎮、環境優美鄉鎮,加快建設宜居區域。

第二節 環境保護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遠近結合、標本兼治,著力解決流域水污染、礦區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加大城鎮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運處理設施建設,提高污水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工業污水處理與再生利用設施及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全面實施礦區環境綜合整治。嚴格執行國家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努力改善區域空氣環境質量。

第三節 資源節約

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節約為先原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節能型產業結構,加大節能新產品新技術研發、生產、推廣力度。新建、改擴建項目,率先實行國際先進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標準,降低單位產出能源資源消耗。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資源型落後產能。推進韓城、彬長等城市和蒲白、澄合等礦區實施資源型城市轉型,搞好銅川資源枯竭城市可持續發展試點,抓好楊凌、韓城以及商丹等循環經濟園區試點建設,把經濟區建設成為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

第九章 公共服務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縮小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差別,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第一節 教育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鞏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成果,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大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加強學校標準化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以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建立一批職業教育培訓基地、公共實訓基地、農民工培訓示範基地和再就業培訓基地。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將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高等院校,把西安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和科學研究基地。完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

第二節 衛生

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基層醫療服務體系、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和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加強縣、鄉、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疾病預防控制和應急救治體系,提升市級醫療救治能力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疫情、重大疾病、新發傳染病等的快速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縣級人民醫院、婦幼保健院、中醫院以及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加強人口和計畫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計畫生育管理機構和服務網路。

第三節 文化體育

大力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城鎮影劇院、農村文化室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惠農工程,建立完備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城鄉體育健身場地和設施建設,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民眾體育活動,不斷提高人民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第四節 就業社保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提高就業水平。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規範勞動用工制度。引導、鼓勵自主創業和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鼓勵農民就地轉移就業,建立健全零就業家庭動態援助工作機制。加快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多渠道籌措社會保障資金,提高保障水平。率先實現區域內社會保障統籌和社會保險關係跨省區轉移接續。完善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鎮職工失業保險制度,擴大工傷和生育保險覆蓋面。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規劃建設兒童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殘疾人康復中心等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服務機構。

第十章 改革開放

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體制機制,把經濟區打造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先行區域,東西部互動和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

第一節 深化改革

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加快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落實放寬市場準入的各項政策,積極支持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入基礎設施、公用事業、金融服務和社會事業等領域。充分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在調整結構、開拓市場、增加投入、擴大就業中的重要作用。

推進要素市場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發展技術市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保護智慧財產權。建立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和人力資源開發管理機制,促進勞動力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權市場,嚴格管理土地一級市場,完善集體土地徵用和補償制度,建立合法規範的農村土地承包權市場,加強土地儲備和有序供給。

推進民生領域改革。加快教育、公共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一體化。深化勞動就業體制改革,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緩解就業壓力。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城鄉戶籍限制,實行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

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範行政審批,提高行政效率。強化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構建責任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著力增強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第二節 擴大開放

推動經濟區與東中部地區互動合作,夯實合作基礎,創新合作機制,拓展合作領域,增強合作效益。鼓勵和引導東中部地區在經濟區內共建產業園和設立綜合性物流園區,積極承接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最佳化投資環境,切實保護好各類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加大引進國際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力度,提高引進外資質量。支持企業赴境外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提升企業國際化資本運營能力。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規模,最佳化外貿結構,拓展航空航天、裝備製造、機械電子等領域高附加值產品的國際市場。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推動區域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大向西開放的力度,拓展向西開放的廣度和深度。

第十一章 政策措施

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做好規劃組織實施。

第一節 財稅政策

加大一般性財政轉移支付和基礎設施、生態環境、重點項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將部分公益性項目的國債轉貸資金逐步轉為撥款。

在統籌考慮企業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適當提高探礦權、採礦權使用費徵收標準和礦產資源補償費費率。建立礦業企業礦區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的責任機制。從2009年起,中央在安排探礦權採礦權使用費和價款支出時,加大對經濟區礦產資源開發地區的生態環境治理恢復和發展的投入。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涉及的水源保護地區,對因水源保護造成的地方財政減收增支,中央和省級財政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一定的補助。

第二節 金融政策

積極引進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地方金融機構。整合地方金融資源,積極推動城市商業銀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合併重組。推動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探索建立村鎮銀行和資金互助社。鼓勵民營金融機構發展,支持設立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和典當公司。

創新融資方式。發展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發展中小民營企業貸款業務、農戶小額信貸業務。積極發展企業債、短期融資券和中期票據等債務融資工具。支持經濟區內大型市政、城建企業發行節能環保、城市建設特別企業債券。

第三節 投資政策

進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建設,對先進制造業、高技術產業、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等基地建設給予必要的扶持。對經濟區內公益性及以公益性為主的農村基礎設施、生態環保、社會事業等領域的項目建設,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取消或減少縣及縣以下資金配套。

優先布局重大建設項目。由國家審批或核准的水利、交通、生態環境、特色農業、航空航天、優勢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和旅遊等重點產業項目,優先在經濟區布局。支持有市場、有效益的資源就地加工轉化。

積極鼓勵社會投資。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對區外企業特別是東部企業投資經濟區特色優勢產業、節能環保項目等,在項目審批、核准方面在同等條件下優先考慮,並給予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合理優惠。允許和鼓勵民間資本在符合國家政策法規的條件下,通過參股、控股、兼併、收購等形式,參與國有企業資產重組。鼓勵民間資本以獨資或股份制形式成立各種非金融類投資公司。

第四節 土地政策

統籌建設用地計畫。國家批准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用地計畫指標,由國家統籌安排;省重點建設項目用地計畫指標,由省在用地年度計畫指標中解決。加大土地整理復墾開發力度。統籌使用好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等各類專項資金,用於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數量,提高耕地質量。經濟區內開展農村建設用地整理符合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條件的,可在國家下達的周轉指標控制下,開展掛鈎工作。農村宅基地和村莊整理出的土地,優先用於增加耕地;用於建設用地的,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優先用於新農村建設。

第五節 環保政策

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治理的市場機制。建立以生產者為主的責任延伸制度。培育專業化的環保設施建設與運營體系,探索環境容量有償使用、水權交易、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機制。探索建立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價格政策和稅收政策。

第六節 統籌城鄉政策

積極探索建立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體制,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最佳化城鄉基礎設施功能和布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支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示範區建設。支持構建城鄉一體的基層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引導科技要素向農業和農村轉移。探索建立有利於統籌城鄉發展的行政管理體制,推進城鄉社會管理一體化。

國務院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經濟區發展的指導、協調和支持,建立部省級聯席會議制度。陝西省、甘肅省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互相配合,密切協作,及時溝通協調,抓好規劃的落實。建立經濟區城市間合作機制,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促進區域內經濟發展和市場一體化。有關部門和地方要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和修編,針對實施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規劃重要內容及時調整,確保規劃有效實施。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圖1:關中—天水經濟區區位與範圍圖圖2:關中—天水經濟區空間結構圖圖3:關中—天水經濟區城鎮布局圖圖4:關中—天水經濟區重點產業布局圖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圖5:關中—天水經濟區交通規劃圖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