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起義舊址
平江起義舊址原為天岳書院,位於平江縣開發區,占地面積5948平方米,建築面積3907平方米。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在此領導和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館內有:平江起義史料陳列、彭德懷同志光輝業績陳列、膝代遠、黃公略生平陳列、光榮的平江起義團陳列,展品包括珍貴實物136件,圖片162張,包括當年平江起義部隊使用過的機關槍、子彈以及平江工農武裝使用過的土槍、土炮等,資料翔實,內容豐富,真實地反映了彭德懷元帥及其領導的平江起義對創建人民軍隊、開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保衛中央蘇區、建立人民共和國所做出的卓越貢獻。1982年天岳書院闢為平江起義紀念館,陳雲同志為其題寫“平江起義紀念館” 匾額,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為全國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4年國家下發檔案將平江起義舊址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天岳書院介紹
天岳書院,即平江起義舊址,始建於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原址在今三陽鄉天岳村小天岳山,故有其名。乾隆40年(1775年)移縣城南青石巷;同治6年(1867年)仿“嶽麓”、“城南”之制由知縣麻維緒集邑紳張岳齡、李藻、何忠繼等募資建今址。 書院設講堂3間,院長住房3間、齋房28間、東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3 間、南有藏書樓3間。建築宏敞、莊重、雅致,祠、樓已廢,主體完好。門首橫嵌“天岳書院”石書額,門東西兩側嵌“天經地緯”、“岳峙淵亭”鎏金石聯,字跡蒼勁秀麗,相傳為李元度或鍾昌勤書法。歷為講學重地。光緒28年(1902年)始改為平江國小堂,後為平江高等學堂、師範、中學、平江第一中學。平江起義舊址位於平江縣老城區東面1、5公里的岳陽書院。解放後,這裡被擴展為平江縣第一完全中學。起義舊址的天岳書院與天岳山相對,是一座清代建築,始建立於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為磚木結構的白色山牆,青灰屋瓦,歇山式屋頂,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大門、中廳、後廳、左右齋房等。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平江起義舊址(含天岳書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元月原中共中央副主席陳雲題寫“平江起義紀念館”館牌。1985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紀念館隆重舉行開館典禮。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平江起義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7月22日,在舊址內舉行平江起義60周年的盛大慶典。中顧委常委王平代表中央軍委出席慶典和“彭德懷銅像”奠基儀式。1990年中央軍委贈制橫刀勒馬的彭德懷銅像矗立在起義舊址門前,並建2400平方米的銅像廣場。同年10月24日,中央、省、市、縣各級黨、政、軍領導和平江各界人士萬餘民眾集會於廣場舉行彭德懷銅像揭幕典禮。中共湖南省書記熊清泉主持揭幕式,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揭幕並講話。1991年江澤民同志為紀念館作了“繼承和發揚平江起義先列的革命精神,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鬥”的題詞。1998年平江起義70周年時,對整個起義舊址進行了全面維修並建立了平江起義紀念碑。
學院起源
天岳書院如今闢為平江起義紀念館 ,彭大將軍一身戎裝策馬馳騁的青銅塑像,已成為這座清代書院的標誌。人們似乎忘記,它本來,而且一直,是一座書院。
宋光宗紹熙年間,當朱熹坐在嶽麓書院講堂的太師椅上講學論道時,畢恭畢敬地站在大師跟前聆聽答問的生員中,有三位來自平江。隨後,平江又有六人成為朱門弟子。平江人統稱他們為“九君子”。這九位朱熹的門生為倡明理學,先後在平江興辦起陽坪、台川、殊恩三座書院。朱熹的理學在平江山區盛極一時,全省會試舉人,曾有三次整榜全是平江考生。平江書院經元而明俱廢。到了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平江在縣治南邊的小天岳山新修書院,因地而名:“天岳書院”。後來兩次遷址,到嘉慶年間停辦。同治六年(1867),平江士紳張岳齡與李元度慨然捐助,再次在今址新修天岳書院。 張、李兩人都是湘軍將領、湖湘學人。張岳齡幼承家學,為長沙城南書院的肄業生,官至布政使銜福建按察使。李元度為嶽麓書院肄業生,癸卯科舉人,官至布政使銜雲南按察使。新修的天岳書院完全承襲嶽麓書院的規制,集教學、藏書、祭祀於一體,也就不足為奇了。
地理位置
天岳書院坐東南朝西北,扼汨羅江盆地,地勢平坦,視野開闊。當時耗銀萬餘緡,建有樓宇四棟,齋舍五十餘間,藏書與生員,均屬從前未有之盛。教學以《四書》、《五經》為主,兼學史書、子書、詩詞集,課程日記為句讀、抄錄、質疑、博覽。直到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廷下旨改書院辦學堂,縣立學堂依然在天岳書院內興辦。如今為平江縣第一中學,平江天岳書院可謂一百幾十年風風雨雨,書聲不斷。
如今書院
現在的天岳書院,成為了平江縣第一中學的一部分。
走近天岳書院山門,兩根四方麻石檐柱撐起大門斗口,麻石門框上方鑲嵌著“天岳書院”匾額,兩側一副嵌字楹聯:“天經地緯,岳峙淵渟”,筆力雄渾,氣勢磅礴,出自李元度之手。門枕石上一左一右坐有抱鼓圓石,默然無語伴讀百餘年,深得儒雅風範。大門內設門廳,木屏風隔開。進得門廳,花園裡桂花、冬青、鐵樹、劍麻諸多植物應時而興,怡然自得。拐角走廊操過兩廂齋房,東西各十四間。沿花園正上方垂帶式三級石階踏上大廳,便是書院講堂,分為前、中、後廳。前廳八個青磚四方立柱,排成四橫排,橫柱之間飾有木質隔扇。在第三排隔扇之上,橫懸有“整齊嚴肅”黑底正楷匾額,當為嶽麓書院清代石碑之拓版。中廳兩邊各有耳房一間,原為山長住室,當年彭德懷便住在這裡謀划起義。後廳正面曾有供奉的孔子牌位,書院東邊曾建有屈子祠和宋九君子祠,朔望行香,春秋奉祀。李元度曾專門撰寫有《天岳書院新建屈子祠記》和《天岳書院新建君子祠記》,以教育後人尊崇忠孝理學。
1970年初,在文革震天動地的口號聲中,書院大門的楹聯匾額被石灰粉刷遮蔽得嚴嚴實實,上面張貼著紅色標語。上世紀80年代初期,彭德懷冤案平了反,恢復平江起義舊址,天岳書院的名號才得以重見天日。一直用作校舍的齋舍、耳房都被騰空,布置成平江起義史料陳列室。天岳書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很快成為紅色旅遊的著名景點。
歷史文化價值
平江天岳書院作為一所湖湘地方書院,依然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平江文廟戟門外,曾立有朱子手書石刻:“存忠孝心,行仁義事,立修齊志,讀聖賢書。”這顯然與《朱子書院教條》出自一脈,可為書院學訓。近人從民間淘得“學海長流”舊匾一塊,如今懸掛在平江杜甫墓祠官廳。此匾何人書?瓚昭公書。瓚昭公何許人?張岳齡之父,道光年間舉人。可想,如果將“學海長流”匾懸掛於天岳書院,倒是得其所歸。若能稍稍增其舊制,列先賢后俊詩文事跡於其室,天岳書院流風遺韻益當奮興百世。
大事年表
清代
天岳書院始建於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原址在今三陽鄉天岳村小天岳山,故有其名。
乾隆40年(1775年)移縣城南青石巷;
同治6年(1867年)仿“嶽麓”、“城南”之制由知縣麻維緒集邑紳張岳齡、李藻、何忠繼等募資建今址。書院設講堂3間,院長住房3間、齋房28間、有屈子祠、宋九君子祠各3間、南有藏書樓3間。建築宏敞、計策、雅致、祠、樓已廢,主體完好。門首橫嵌“天岳書院”石書額,門東西兩側嵌“天經地緯”、“岳峙淵渟”鎏金石聯,字跡蒼勁秀麗,相傳為李元度或鍾昌勤書法。歷為講學重地。
光緒28年(1902年)始改為平江國小堂,後為平江高等學堂、師範、中學、平江第一中學。
近代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中國共產黨人在此組織,領導國民革命軍陸軍獨立五師第一團和三團三營舉行了著名的“平江起義”,成立了以彭德懷為軍長、滕代遠為黨代表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闢了湘贛革命根據地。
1930年7月22日,紅三軍團團長彭德懷又在這裡發動和指揮20餘萬紅軍、赤衛隊攻打長沙,27日,一舉攻克長沙城。
1945年王震,王首道率8路軍359旅揮師南下,途經平江,其司令部亦駐書院。
1949年7月18日,國共兩黨代表在此舉行湖南和平解放談判首次會晤,同年7月26日——7月30日程潛和陳明仁將軍的代表程星齡等人在這裡會見了解放軍的和平談判代表團,促成了湖南全境的和平解放。
至今
1958年12月彭德懷元帥視察天岳書院,書寫了“平江第一中學”校牌。
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平江起義舊址(含天岳書院)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5年7月22日平江起義紀念館隆重舉行開館典禮。
1988年1月13日國務院公布平江起義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7月22日,在舊址內舉行平江起義60周年的盛大慶典。中顧委常委王平代表中央軍委出席慶典和“彭德懷同志銅像”奠基儀式。
1990年中央軍委贈制橫刀勒馬的彭德懷銅像矗立在起義舊址門前,並建2400平方米的銅像廣場。銅像系純質青鈾鑄造,高4.12米,重3.70噸,座基高3米,鐫刻國家主席、中央軍委第一副主席楊尚昆的“彭德懷同志銅像”手跡,同年10月24日,中央、省、市、縣各級黨、政、軍領導和平江各界人士萬餘民眾集會於廣場舉行彭德懷銅像揭幕典禮。中共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主持揭幕式,中顧委副主任宋任窮代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揭幕並講話。革命前輩張震、技術部聚奎、王首道、劉堅、方強、吳信泉、裴周玉、曹瑛、張平凱、方正平、李銳、黃道奇、田長江等數十人和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平江起義”領導人的親屬先後為平江起義舊址題詞或前來瞻仰。每年國內外參觀,瞻仰人士數萬人次。
1995年中共湖南省委、岳陽市委分別定平江起義舊址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8年為紀念平江起義70周年,投入資金80餘萬元,對舊址大修並重新布展,充實“平江起義史料陳列”。新增《彭德懷光輝業績》展。《滕代遠、黃公略簡介》《光榮的平江起義團》。
1997年平江起義七十周年紀念籌備委員會採納平江縣文化局《關於建造平江起義紀念碑的建議》在平江起義(天岳書院)舊址前右方約20餘米處征地0.5畝,建造“平江起義紀念碑”聘請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劉如凱設計繪畫,並由該院承制,是現代出色的浮雕精美工藝建築物。碑高5.5米,寬11米,為紅砂石與花崗岩鑲成。浮雕圖共五幅主體造型是“彭總橫刀勒馬”圖立於中央,左右各兩幅,左一幅“平江起義攻城”、一幅“建立紅五軍和平江縣蘇維埃的喜慶場面”,右一幅“起義部隊與地方游擊隊進城解救勞苦大眾”、一幅“奔赴井岡山。”中共平江縣委會,平江縣人民政府為立碑作記。平江起義70周年慶典,原《解放軍報》總編輯、中將鷗陽文揭碑。
2005年2月國家發改委、文物局、旅遊局又將平江起義舊址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點)” 和“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名錄。平江起義紀念館分別被團中央、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湖南省“文明博物館”、“文明衛生單位”、“園林式單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活動基地”。
榮譽
天岳書院因為書院門對小天岳山而定名。門首有“天岳書院”四個鎦金大字,兩側鐫刻石聯“天經地緯、岳峙淵渟”字型蒼勁、雄渾,相傳為清代學者李次青所書。院內原有講堂三間,住室三間,東西齋各十四間。其中藏書樓三間,屈子祠及九君子祠,均因年代久遠而廢之。正中心的四柱大廳,即現今的小禮堂,兩壁原有朱熹手跡”忠孝廉節”四個大字,早已粉刷乾淨。大廳前的花園,長著奇花異草,四季蔥蘢繁茂,令人流連忘返。整個房舍布局井然有序。仍依稀保存舊貌。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彭德懷同志率領的湖南獨一第四師第一團於一九二八年五月駐紮於此,同年七月二十一日,彭德懷與滕代遠、黃公略等同志在這裡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開闢了湘贛革命根據地。彭德懷及滕代遠同志當年的住房至今保存著。
一九四五年,受黨中央、毛主席派遣,由王震、王首道同志率領的三五九旅南下,曾駐紮在這裡。
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三十日,程潛和陳明仁將軍的代表程星齡等人在這裡會見了解放軍的和平談判代表團,促成了湖南全境的和平解放。
天岳書院於一九七二年七月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淵源
在平江現代革命史上歷經四次解放。第一次是1928年7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發動了著名的平江起義,建立了紅五軍和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第二次是1930年7月,紅三軍團攻打長沙前夕,首先攻占平江縣城,恢復了平江縣蘇維埃政權;第三次是1945年3月,王震、王首道率三五九旅南下支隊勝利解放平江,成立了平江縣抗日民主政府;第四次是1949年7月1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十二兵團先遣部隊和南下工作團進駐平江縣城,接管縣政權,建立了平江縣人民政府。而這四次解放都直接或間接與平江天岳書院緊緊聯繫在一起:天岳書院是平江起義的出發地,又是紅三軍軍團1930年攻打長沙的誓師地;是1945年359旅南下的駐地;還是1949年解放軍先遣部隊和南下工作團的宿營地。如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30條紅色旅遊線路之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 這一切僅僅是歷史的巧合,或是歷史的偶然性,還是在偶然中蘊藏著歷史的必然性呢?! 傳播文化的學府 平江天岳書院,位於離平江老縣城1500米的小天岳山(現平江天岳經濟開發區內),始建於清康熙59年(公元1720年)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院門口古老的亭子兩旁嵌著鎏金的對聯:左聯是“天經地緯”,右聯是“岳峙淵渟”,上書“天岳書院”,為清代著名學者李元度親筆所書。大門內壁正中有陳雲手書“平江起義紀念館”的匾額。 這裡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教育淵源。是平江自清朝至今的最高學府。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平江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在縣城天岳書院創辦。不久,改稱平江縣初高兩等國小堂,1907年天岳書院設平江中學堂。民國元年(1911年)學堂改稱學校,天岳書院隨後設立平江縣第一高等國小。民國8年(1919年)開辦縣立師範學校,校址設天岳書院。民國14年春,縣立師範學校改辦縣立中學,民國16年縣立中學第一班畢業,學校停辦。直至民國30年縣立中學才恢復。於民國34年2月,招收高中生1個班,計新生49名為平江辦高中之始。設在天岳書院的縣立中學自開辦至新中國成立前夕,歷時9年,共有1100餘名學生從該校畢業。 1949年8月,平江縣人民政府接管縣立中學,1951年8月,縣立中學改稱平江縣第一初級中學,1957年9月開設高中部,招收新生180名,改稱平江第一中學,於2003年晉升為湖南省重點中學。 從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天岳書院,到今天的湖南省示範性普通高級中學——平江第一中學,一直是平江的最高學府,是平江傳播先進文化的前沿陣地。 孕育革命人才的搖籃 設在天岳書院的平江縣立中學以新思想、新文化武裝學生的頭腦,為國家和民族培養了許多棟樑之材。從這裡曾走出開國上將鍾期光、中將歐陽文,國家對外文委副主任、中顧委委員、中紀委常委、首任駐捷克大使曹瑛,國民革命軍74軍中將軍長邱維達、李崇詩等高級將領和社會名流。有趣的是鍾期光和邱維達既是同鄉又是中學同學。只是各奔東西,後殊途同歸。 鍾期光從縣立中學畢業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平江縣委宣傳部長。1928年7月,平江起義前,他與省委特派員滕代遠在平江濁水接上關係後,派游擊隊員用一抬轎子將化裝為商人的滕代遠,安全地通過敵人崗哨,送到了縣城鏡中天旅館,而後秘密住進了天岳書院後面的一棟茅屋內,和彭德懷一道策劃了平江起義。鍾期光則和縣委負責人胡筠率全縣游擊進城配合。從此,建立了平江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南征北戰,鍾期光由一個中學生造就成共和國的開國上將。 邱維達在黃埔軍校畢業後,參加北伐,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邱維達跟隨葉劍英參加了廣州起義。失敗後,隻身逃到韶關,後去徐洲在王耀武營任七連長,此後從連長升至軍參謀長。1947年,在孟良崮戰鬥中,國民黨軍74師被解放軍全殲,師長張靈甫被擊斃,蔣介石緊急召見邱維達任命他為74軍軍長,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場上,國民黨各軍最後的防禦陣地相繼被解放軍突破。邱維達率軍部隨51師行動。解放軍一個反衝鋒,敵師長王夢庚被擊斃,師部隨之潰亂。邱維達知道大勢已去,當即向解放軍繳械投降,並交代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受到優待。 1949年1月底,邱維達來到山東益都縣華東軍區解放軍官團,編入直屬中隊高級組。半年後,軍官團遷至濟南郊區。這時,邱維達得知他的同鄉,少年時的同窗好友鍾期光任華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便寫信與鍾聯繫,“想起來確實羞愧”,他還說:“打內戰是把國家拖向貧窮的深淵。我投考黃埔軍校,是反對北洋軍閥的割踞,後來當了軍人,卻又去打內戰,豈不自相矛盾嗎?事實上是當了軍人,被‘軍人以服從為天職’的桎梏束縛了。加上功名爵祿的觀念驅使我向上爬,這個緊箍咒緊了我的前半生,掉入泥沼,而越陷越深。” 鍾期光很快便親筆給邱維達回了信。回顧了在天岳書院縣立中學度過的時光,勉勵同鄉同學,好好學習,將來還是有為人民服務的機會的。 1950年3月,邱維達被調到華東軍政大學擔任教員時聽說鍾期光是軍大副政委,因患病在軍區醫院住院,他便到醫院去看望。鍾期光深情地握著邱維達的手說:“我不知你改了名字,如果知道你就是邱青白(邱少年時的別名),早就爭取你過來了。”邱維達回答說:“現在不是在你身邊嗎?”說完,兩人開心地笑出了淚花。 1950年11月下旬,邱維達接到劉伯承元帥的請柬,參加了軍事學院籌備會議舉行的宴會,鍾期光也抱病參加。他陪劉伯承給邱維達等教員敬酒。邱維達深深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此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國的偉大事業,被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常委。 解放平江的據點 1928年6月,彭德懷率國民革命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由南縣進駐平江“剿匪”,7月21日晚,他騎著一匹高大的紅棕色戰馬,披著如水的月色,從縣城西街駐地來到天岳書院。其時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員滕代遠也趕來了,他們和團部書記官鄧萍、連長李燦、黃純一等地下黨員在天岳書院後面一間偏僻的小茅屋內,具體商議了起義的作戰計畫,制訂了起義的十大政綱。這間小茅屋就成了起義的秘密指揮部。當晚,彭德懷就指揮士兵委員會把營長雷鵬飛等十多個反動軍官嚴密監視起來了。 7月22日11時半,彭德懷參加了一營官兵的誓師大會,他對集合在天岳書院操場上的指戰員們講話,宣布起義。接著,宣讀誓詞,布置各連的作戰任務,並接過李光給他遞上的鮮紅的領帶,掛在頸項上。最後,彭德懷拔出手槍,下達了向縣城出發的命令。 這次起義,只用了一個半小時,就解除了城內全部反動武裝,控制了整個縣城。鮮紅的鐮刀斧頭旗插上了平江縣城樓。平江人民第一次得到解放。 第二次解放平江縣城是1930年5月6日。5月3日,彭德懷率紅五軍第一、三、四縱隊到達長壽街,與紅軍第二縱隊會合。這時李燦率的第五縱隊也來到了長壽街,三支隊伍會合,軍威大振。5月5日紅五軍從長壽街出發,平江縣委動員了東、北鄉2000多農民赤衛軍配合攻打平江縣城,經過激烈戰鬥,消滅國民黨軍余賢立一個團,斃敵400多人,繳槍1000多支,機槍12挺,子彈、軍用品無數,救出了400多名革命同志。 平江縣城收復後,平江縣委決定立即恢復平江縣蘇維埃政府。1930年5月解放平江,雖然跟天岳書院沒有直接關係,但緊接著發生的紅三軍團攻打長沙的誓師大會就是在天岳書院召開的。誓師日期選定在1930年7月22日,正是平江起義兩周年紀念日。 平江第三次解放成立縣抗日民主政府是1945年3月28日。 1944年11月9日,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5000餘人在王震、王首道率領下,經過五個月的艱苦轉戰,於1945年3月23日晚經湖北通城的大坳進入平江石漿的沙鋪里。部隊入湘後,經報黨中央、毛主席批准,取消了國民革命第十八集團軍獨立第一游擊支隊的番號,改名為“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 為了粉碎國民黨頑軍的阻撓,部隊分左右兩縱隊前進。部隊首長派人同縣警察局長單先麟取得聯繫(單為我黨領導人任弼時的妹夫)等我軍一到,單先麟即於先一天將警察武力調出城外,沒費一槍一彈就順利地解放了縣城。當晚(3月26日)部隊司令部和政治部駐縣城東郊天岳書院。27日早晨,公開張貼了《國民革命軍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司令部布告》,布告全文如下:去歲湖南淪陷,日軍肆虐橫行。皆因抵抗不力,政府拋棄人民。本軍奉命援湘,消滅萬惡敵人。實行統一戰線,團結一切好人。工農商學各界,軍隊地方士紳。不分階級黨派,皆願相見以誠。一致聯合對敵,展開民族鬥爭。獨裁貽誤國事,專制違反民心。唯有迅速改革,方能耳目一新。實行三民主義,恢復中山精神。取締貪官污吏,扶持好人正紳。厲行減租減息,改善社會民生。取消苛捐雜稅,買賣務求公平。反對強迫兵役,歡迎志願從軍。保障人權財權,維持社會安寧。嚴懲漢奸特務,悔過可以寬容。中國有共產黨,華北有八路軍。廣東廣西一帶,抗日起義紛紛。德寇正在瓦解,日寇亦將土崩。蘇聯英美中法,保障戰後和平。世界進步很快,中國豈能後人。願我三湘子弟,一致義憤填胸。起來保鄉衛國,充當抗日英雄。倘有漢奸國賊,敢於阻撓軍容。自當痛擊不貸,勿謂三令五申。特此剴切布告,仰各一全遵循。 司 令 王震政治委員 王首道 1945年3月 人們看了這張經過毛澤東主席親自改定的布告以後,都興奮地奔走相告:“當年的老紅軍又回來了!”3月28日,平江縣城景福坪人如潮湧,全縣民眾大會在這裡召開,王震司令員首先在會上講話。 王震講完後,接著王首道講解了建立抗日民主政府的意義。之後,王震向到會民眾推薦了平江縣抗日民主政府委員的候選名單,全場一致舉手通過,隨後王震大聲宣布:“由人民自己選舉的平江縣抗日民主政府,今天誕生了!縣長方正、副縣長姜勝、張正光”。 與此同時,重建中共平江縣委會。當天,司令部向黨中央和毛主席致電報喜,並報告了下一步的行動計畫。 3月31日,毛澤東回電說:“你們占領平江及人民歡迎你們之電報,今天收到,甚為欣慰!同意你們在湘北工作一個時期,建立聯繫南北之間的根據地(包括崇陽、通城、平江、瀏陽、湘陰、長沙、湘潭),然後繼續南進。但要注意策略,勿主動進攻頑軍,待其來攻,然後擊之,站在自衛立場上。” 4月初,國民黨集中四個正規軍,兩個游擊隊和地方保全隊約6萬兵力開始向我大舉進犯。我軍主力於4月25日撤離平江縣境,移駐岳陽東南一帶,隨後南下北返,史稱“第二次長征”。 平江第四次解放是在1949年7月18日。隨著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占領武漢以後,第四野戰軍繼續向湘鄂邊界進軍,1949年7月5日,湘北的臨湘解放。7月10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占領長沙作戰的部署”,命令人民解放軍迅速進至江西省的萍鄉和湖南省的醴陵地區,然後“以尚未使用一個軍”進至岳陽以北地區,“於適當時機經岳州向長沙、湘潭推進,並接管這一線”。 根據中央軍委的作戰部署,人民解放軍分西、中、東三路向湖南進軍。中路大軍由四野十二兵團組成,自湘鄂邊界向湘北重鎮岳陽和平江前進,正面向長沙進攻。7月17日晚,四野第十二兵團先遣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解除了平江縣警察署的武裝。7月 18日,南下工作團第三中隊和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先遣部隊,進駐平江縣城,接管了縣政府。當時,先遣部隊指揮所就設在天岳書院。4天后,也就是 7月 22日,以十二兵團副政治委員金明為首席代表的解放軍和談代表團從武漢到達平江,駐在天岳書院。7月27日,由程潛、陳明仁派出的和談代表程星齡、李君九在中共湖南省工委委員歐陽方陪同下,來到平江,在天岳書院會見了解放軍和談代表團全體成員。天岳書院又以湖南和平解放和談第一站而載入史冊。 歷史不會忘記,平江人民不會忘記。天岳書院和平江解放彪炳千秋,造福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