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日本德川幕府末期的陽明學派儒學者,唯心主義哲學家,大阪貧民起義領袖。名後素,字子起,號中齋、洗心洞主人,通稱平八郎。生於大阪。14歲任見習與力,曾赴江戶(今東京)學儒學和武術。後回大阪任與力,因才能出眾,被提拔為吟味役。他在任職期間,反對社會的不良現象,獲得相當高的聲望。1830年辭官後,專心講學、著書。1837年發生大饑饉時,他領導大阪的貧民和近郊農民起義,失敗後自焚而死。
大鹽在日本封建制度瓦解時期,因針對官學──朱子學提倡陽明學,成為日本陽明學派後期的一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原來學習朱子學,後來讀中國明代學者呂坤著的《呻吟語》,轉而傾向陽明學;通過學習古本《大學》和王陽明的《傳習錄》,悟得致良知說,成為陽明學者。他主張心之本體、太虛、空間三位一體的主觀唯心主義,倡導理氣合一說,認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明德之大不在心外;理是先天的,氣在其中,氣是後天的,理在其中,理與氣是一而二、二而一。在他看來,心之本體是天,天就是太虛,它包含了從蒼蒼太虛到石間之虛、竹中之虛、方寸之虛的天(空間)。這樣,空間、太虛便被他心靈化了。他還說,太虛就是理與氣,仁、義、禮、智不過是太虛之德、太虛之用。在他的哲學體系中,整個宇宙實際上就被納入精神實體的心之中了。但是,大鹽並不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而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氣所凝結或生出來的。他在闡述太虛之理時,在有關順逆、安危、生滅、善惡等反映矛盾的概念中,流露出一些辯證思維因素。
大鹽的倫理學說建築在“道就是太虛”的唯心主義論斷之上。他認為,學而歸乎太虛,也就盡到了人事。他強調,良知是太虛之靈,因而想心歸太虛就應當致良知。致良知可以存誠與敬,致良知歸太虛的方法是慎獨克已,具體的倫理內容就是去人慾而存天理。他在忠孝關係問題上更重視孝,並且提出孝兼萬善的善本說。
大鹽的政治思想和社會實踐,反映了日本當時的下級武士、城市貧民和農民的要求,並且對幕府末期的維新志士橫井小楠、吉田松陰、西鄉南洲等都有過影響,他領導的暴動對後來發生的 “米騷動” 起了先驅作用。
大鹽的主要著作有《古本〈大學〉刮目》、《洗心洞札記》、《儒門空虛聚語》、《增補〈孝經〉匯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