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覺興善寺,原名東本願寺天津別院 ,座落於天津和平區寧夏路。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簡歷
天津和平區寧夏路一帶,屬舊時的日租界。路的西頭偏僻處,有一座與周圍建築格調明顯不同的三層紅色舊樓。即使在寧夏路上打聽它的舊名——大覺興善寺,也極少有人知道。而它更早的名字“東本願寺天津別院”,就更少人知道了。
本願寺,原屬中國佛教淨土宗傳入日本後由親鸞聖人開創的“淨土真宗”。傳到第十一代後,又分為東本願寺和西本願寺兩派。寧夏路上的這一處,就是東本願寺在天津的一個別院。
天津別院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6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日本本願寺的總寺設在京都,中國清末時候先後在上海、天津、長春、大連、南京等地建了本願寺的別院。與中國佛教教義不同的是,僧眾可以娶妻生子、飲食有肉,說是“娶妻可以通心理,食肉可以強體質”。
寧夏路上的東本願寺原分為前、後兩院,據說當年這裡曾經林木成蔭,大殿、寮房等系列建築規模宏大。供有釋迦牟尼銅佛的大殿內,可供200多人同做法事。在後來的日寇侵華期間,這裡成為宣揚軍國主義“忠皇愛國”思想的場所,也曾做過戰地傳教、慰問士兵、為戰死軍人做法事的活動。空置的後院,曾有作死去僧人、家屬和戰死軍人墓地的打算。
1945年日本投降後,曾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隱居天津一心禮佛的舊軍閥、居士林林長靳雲鵬接收了天津本願寺。靳從北京請來廣濟寺的知客僧喜然做主持,並請擬定寺名。喜然合北京西山大覺寺和西安小寨大興善寺名稱為一,定寺名為天津“大覺興善寺”。
1947年正月十五日,大覺興善寺曾大辦過一次法事。來自東北、華北、西北等地的僧尼、信眾等300餘人聆聽了喜然、續可、智海、月池等高僧的宣講,歷時兩個多月。後來的加拿大佛教會湛山精舍的創辦人之一誠祥長老,1947年就曾受具足戒於天津大覺興善寺。
1949年天津解放後,停止了佛事活動的寺院後院劃歸甘肅路中學,前院成了國小和診所等使用的地方。1955年後,改為“天津佛經流通處”的這裡存入了大量佛經。1960年,天津民間佛教組織“功德林”也由濱江道遷來這裡。其間,國家也曾撥款對舊址進行過修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