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鐵路

大西鐵路

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大西高鐵),是國家中長期鐵路規劃網的重要組成部分,北起山西大同,經朔州、忻州、太原、晉中、臨汾、運城、渭南等9市31縣(區)至陝西西安,全長859公里。線路設計行車速度250公里/小時,原平~西安段基礎設施預留進一步提速條件。按照發改委相關檔案要求,大西高鐵大同南至原平西段先期利用北同蒲三四線160 km。大西高鐵建成後,大同至西安列車運行時間將由現在的16個多小時縮短至4個多小時。2009年12月3日,大西客運專線原平~西安段正式開工,工期4.5年,2014年7月1日太原到西安段已通車,原平~太原段預計2015年通車。大同至西安鐵路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計畫竣工日期為2016年7月31日,屆時動車組可實現貫通大西高鐵全線。

基本信息

項目規劃

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線路北起山西省大同市,自北向南貫穿山西省中部,向南經山西省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

1 大西高鐵
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在山西永濟市跨黃河進入陝西省渭南市,經臨潼至西安。本線為京昆快速鐵路客運通道的一部分(京石高速線-石太客專線/忻保城際線(規劃中)-大西高速線-西成客專線-成昆城際線)。線路正線全長859km,山西省境內正線長度706公里,陝西省境內正線長度153公里,線路行經晉、陝兩省的晉南地區與關中平原東部。全線橋隧比例約占線路全長的78%,共設車站29個,其中新建車站18個、利用在建和既有鐵路客站11個。原平~西安段為新建線路,速度等級為250 km/h,預留進一步發展條件。原平至太原區間為鐵科院高速鐵路沖高試驗段。原平~西安段工程投資預估算總額為963.3億元,山西段由鐵道部出資60%,山西省出資40%。建設工期四年半。2009年12月3日上午開工動員,太原至西安段於2014年7月1日正式通車。[2-3]   原平西至太原南段約100公里,已被鐵總定為高速鐵路綜合試驗段,將開展為期2年的綜合試驗,預計2016年年底開通運營;原平西至北同蒲三四線聯絡線已於2014年8月開工建設,工期2年。
該線建成後,大同至西安旅客列車運行時間將由普通列車的16小時壓縮至4小時左右。通過與京張城際鐵路,大(同)張(家口)客運專線、石(家莊)太(原)客運專線、徐蘭客運專線、西(安)成(都)客運專線有效銜接,進一步拓展快速客運網覆蓋面,形成山西、陝西通往全國各地高效便捷的快速客運網,大大縮短區域內主要城市間以及與全國各區域間的時空距離,滿足日趨增長的旅客運輸需求,對促進地方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將產生重要作用。
未來幾年,山西省將建成以太原為中心,至石家莊一小時客運圈;至大同、北京、西安、鄭州等城市附近,將形成兩小時客運圈;北至呼和浩特,南至徐州等城市附近,將形成一個三小時客運圈。

工程資料

主要標準

大同至原平段:
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大同至西安鐵路項目建議書的批覆(發改基礎 [2009]1395號)》、《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新建大同至西安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發改基礎 [2009]3010號)》的要求,大同南至原平西段先期利用在建北同蒲鐵路第三、四線(韓原線)160 km。

原平-西安段:

1、鐵路等級:國鐵I級
2、正線數目:雙線;新建正線鋪設CRTS-I型雙塊式無砟軌道,一次鋪設跨區間無縫線路。太原樞紐內及相關聯絡線採用有砟軌道。無砟軌道與有砟軌道間設定過渡段。
3、設計行車速度:
原平至西安段:250km/h ,基礎設施預留進一步發展條件;
4、最小曲線半徑:
原平至西安段:7000m,線間距5m;
5、最大坡度:
原平至西安段:一般地段20‰,特殊地段30‰;
6、牽引種類:電力;
7、機車類型:
原平至西安段:動車組
8、到發線有效長度:
原平至西安段:650m;
9、列車運行控制方式:自動控制;
10、調度指揮方式:綜合調度集中。

工程範圍

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
太原樞紐、臨汾地區、運城地區、西安樞紐配套工程及相關疏解線、聯絡線。
1)正線:大同至西安(含)(CK0+000~CK473+250)線路長841.876km,山西省境內706.336km,陝西省境內135.54km。大同至太原274.235km;太原至運城356.331km;運城至西安211.31km。
2)太原樞紐配套工程及相關疏解線、聯絡線
①太原南至大西聯絡線
L3K0+000--L3K5+610.679 長5.611km
L4K0+000--L4K5+603.911 長5.604km
②太原南動車走行線
DZ1K0+000--DAZ1K2+346.534 長2.347km
DZ2K0+000--DAZ2K1+996.786 長1.997km
③既有石太線改建
K234+000--K233+560 雙線0.44km
④石太客運專線改建
K234+000--K233+560 雙線0.44km
⑤太原北站、太原東站、太原站相關工程
⑥西南環、石太客專(太原站以南未實施部分)、太中銀鐵路(太原南至北六堡未實施部分)。
4)臨汾動車走行線
DZK0+000--DCK4+543.375 長4.543km
DZYK0+000--DZYK4+657.158 長2.488km
5)運城地區動車走行線
CDCK0+000--CDCK2+488.32 長2.488km
RDCK0+000--RDCK2+527.05 長2.527km
6)西安樞紐配套工程及相關疏解線、聯絡線
新臨潼跨線聯絡線:
左線LzCK0+000-DIK441+950 線路長度3.88km;
右線LyCK0+000-DIK441+950 線路長度3.8km。
7)西安北站相關工程

站點設定

本線自大同南站引出後,在山西境內經太原、運城等地,進入陝西境內。 “縣縣設站”,使得沿線的老百姓均可在當地乘坐到本線列車。
大同南站:特等站,設5站台12股道
懷仁東站: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應縣站: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山陰東站:中間站,設2站台6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朔州東站:中間站,設2站台6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原平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忻州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陽曲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太原東站,貨運特等站,石太線車站,中間站,非動車組停車站,接軌站
太原站,特等站,石太線,太中銀線,石太客專,太興線,同蒲線,車站,始發站,設4站台9線,其中包含正線1條,機走線1條車站相銜接的車輛段具有整備動車組列車的能力,可開行始發動車組列車
太原南站,在建始發站,特等站,設有石太和大西兩場,華北地區第二大鐵路樞紐。匯入大西客專,石太客專,石太線,太中銀線,太興線,南北同蒲線,太原樞紐西南環線。設10站台22股道,設有動車運用所,可開行始發動車組列車。
已建成的太原南站
已建成的太原南站
晉中站,新建中間站,位於太中銀鐵路北六堡站對面,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太谷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祁縣東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平遙古城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介休東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靈石東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霍州東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洪洞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臨汾西站,新建始發站,設2站台5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襄汾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侯馬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聞喜西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運城北站,新建始發站,設4站台8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設有動車存車場,可開行始發動車組列車[2] 
永濟北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大荔站,新建中間站,設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既有侯西線已有大荔站,本線建成後將更名
渭南北站,鄭西客專車站,中間站,既有規模為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將在其北側進行擴建,規模為2站台4股道,其中包含正線2條。
新臨潼站(暫緩開通),鄭西客專車站,越行站,非動車組停車站
西安北站,亞洲最大的火車站之一。是徐蘭客運專線、西成客運專線、大西客運專線、西銀客運專線及關中城際鐵路網的中心樞紐車站。站房總建築面積為33.8萬平方米,其中客運用房面積17.1萬平方米,車場為3場,18站台,34股道。

工程進展

公司成立
大西客專股份有限公司於2010年2月成立,並召開第一次董事會議。
項目進度
移梁機正在移送同安客專第一根梁(一)
移梁機正在移送同安客專第一根梁(一)[3]
2010年9月11日,大西客專在太原市清徐縣架設第一孔900t箱梁。另外,自2010年3月開工以來進展順利:截至2010年8月底,正線路基共166段,已開工97段;23座隧道全部開工;110處橋樑已開工103處,省內征地拆遷完成山西段應徵地總量的95%,拆遷已完成49萬平方米,占山西段應拆總量的68%。
2011年1月19日,楊家原隧道貫通。
2011年12月1日,鐵道部五大風險隧道之一的大西高鐵忻州隧道安全順利貫通。
2011年12月28日,被鐵道部列為大西鐵路客運專線重難點控制性工程的馬家莊隧道,經過中國鐵建十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參建員工二十多個月的奮戰,提前150天順利貫通,創造了黃土特殊地質隧道快速施工的新紀錄。
該隧道位於陝西省合陽縣馬家莊鄉境內,全長9362m,是大西客專全線最長、斷面最大的黃土隧道,也是全線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更是大西客專上的“咽喉”和重點控制工程。該隧道IV級圍岩8300米,V級圍岩1062米,屬濕陷性黃土地層,土質鬆軟、承載力極低、遇水即下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山體偏壓、淺埋、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問題,施工極為困難。 自2010年4月18日該隧道開工以來,中鐵十一局集團參戰員工科學組織,通過採用“雙側壁法”“CRD法”“三台階七步開挖法”等先進施工工法,積極強化初期支護,儘早封閉成環,仰拱二襯緊跟,認真預報量測,成功實現了 “安全零事故、質量零缺陷”的奮鬥目標。馬家莊隧道的貫通,為長大隧道濕陷性黃土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大西客專按期建成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3年6月12日,大西客專開始正式鋪軌。
俯瞰晉陝黃河特大橋:張先華 攝
俯瞰晉陝黃河特大橋:張先華 攝[3]
2013年7月3日,全長9.98公里的大同到西安鐵路客運專線晉陝黃河特大橋鋪軌完畢,全橋將全面進入“四電”施工階段。圖為已鋪設了鋼軌的晉陝黃河特大橋一景。
2013年9月10日2時,中國鐵建十二局集團三公司承建的大西鐵路客運專線重點控制線工程——乾慶隧道以橫向誤差6mm、高程誤差9mm的超高精度貫通。施工人員衝破重重險關,安全打通了制約全線開通運營的最後一道地下屏障。
乾慶隧道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東鎮,設計為單洞雙線隧道,全長6693米。這座最大開挖斷面為187.08平方米的隧道,有330米的段落穿越穩定性很差的富水砂土複合地層,極易出現由湧水涌泥砂引起的塌方或隧道支護大變形,並且如此超大斷面、特長段落富水砂土複合地層隧道在相關工程中尚屬首例。尤其是1號斜井與2號斜井兩作業面之間長達330米的Ⅵ級圍岩,施工過程中多次呈現突水涌砂及涌泥險象,日最大湧水量達3777立方米,初期支護沉降收斂控制難度大,施工進度受到嚴重製約。
針對施工中存在的問題,項目部大力開展科技攻關,積極進行現場試驗、測試,進一步最佳化了技術方案。經過中鐵十二局參戰職工近四十個月的艱苦奮戰,奪取了施工全勝。該隧道的貫通為確保2014年7月大西客專如期開通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3年9月22日,晉陝黃河特大橋橋面“四電”(通信、信號、電力、電氣化工程)快速穩步推進。由中鐵上海工程局承擔的大同到西安鐵路客運專線晉陝黃河特大橋主體工程的全面完成,橋面“四電”施工單位也加快安裝。
2013年9月28日,由中國中鐵十局集團承建的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忻州西站封頂。
忻州西站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小奇村,其主體建築由候車大廳、出站廳、售票廳、公安用房、功能辦公用房、通信信號設備房屋等組成,計畫於2014年上半年竣工。
2013年10月8日,一輛滿載鋼軌的貨運列車駛離大西高鐵山西運城北站。
大西高鐵西安至山西聞喜段鋪軌完畢,正向北推進。
2013年11月15日,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太原南到西安鋪軌合龍。
2013年12月5日,中國中鐵十局集團四公司承擔施工任務的大 (同)西 (安)客運專線太谷西站房建工程竣工。它是全線第一座竣工的車站。
太谷西站位於山西省太谷縣水秀鄉六門村境內,其主體建築由站房綜合樓、給水所、鍋爐房、信號工區等組成。其中,站房綜合樓主要設定候車大廳、售票廳、售票室、出站廳和車站辦公用房等。車站建築面積約3200平方米,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
2013年12月6日,大同到西安鐵路客運專線晉陝黃河特大橋順利通過靜態驗收。
晉陝黃河特大橋順利通過靜態驗收
晉陝黃河特大橋順利通過靜態驗收[3]
2013年12月10日,大西客專鋪軌驗收工作全面展開。
2013年12月20日,大西客專全面進入靜態驗收階段。
2013年12月27日,大西客專臨汾段順利完成靜態驗收。
2014年1月10日,大西客專聞喜西至永濟北完成靜態驗收。
2014年1月17日,太原供電段完成太原南站及相關工程驗收工作。
2014年3月10日,一列檢測車組行駛在大西鐵路客運專線晉陝黃河特大橋上。當日,大西鐵路客運專線西安北至永濟北段開始聯調聯試,為通車做準備。
2014年3月11日,大西客專山西段開始聯調聯試。
2014年3月14日,大西客運專線太原至西安565公里的靜態驗收工作基本結束,西安至太原區間開始進行聯調聯試。[7] 
2014年4月4日,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全線正式進入聯調聯試階段。
2014年4月18日,太原鐵路組織實施的又一個重點測試項目——太原樞紐C2列控實車試驗順利完成。自4月7日正式啟動大西客專的聯調聯試工作以來,該局已累計開行檢測列車18列次,檢測線路設備6870公里;累計開行試驗動車組23列,檢測線路設備7860公里,聯調聯試工作進展順利。太原鐵路局新建的太原動車組運用所也在聯調聯試期間首次投入使用,承擔起大西客專聯調聯試動檢車的一級檢修任務。
2014年5月26日,西安鐵路局在大西客運專線陝西段長達75天的聯調聯試工作順利完成。從三月中旬以來,在此期間,西安局累計開行檢測車98趟次、試驗動車組594趟次,完成了逐級提速、弓網受流、通信系統、動力學回響、信號及列控試驗等項目,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2014年5月31日上午,在忻州市原平縣梅家莊大同西安鐵路客運專線施工現場,隨著一列鋪軌機車,將兩條500米長的鋼軌穩穩地拖拉到位,大西客專原平西至太原長軌鋪設正式開始,標誌著該段進入鋪軌階段。
2014年6月5日,大同至西安客運專線進行陝西段(西安北至永濟北)的最後運行試驗,標誌著大西客專陝西段試運行工作全面結束。晉陝黃河特大橋橫跨黃河,全長9969米,是目前國內高速鐵路跨越黃河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橋樑,堪稱“高鐵黃河第一橋”。
2014年7月1日,大同—西安客運專線南段(太原—西安)正式通車運營。
盛光祖接受採訪:2014年確保建成投產
記者:為加快鐵路建設,中國鐵路總公司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盛光祖:在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鐵路運輸需要、鐵路建設資金保障能力等條件的基礎上,我們調整增加了2014年鐵路建設的目標:一是新開工項目由44項增加到48項;二是全國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由7000億元增加到7200億元;三是新線投產里程由6600公里增加到7000公里以上;四是33個開展前期工作項目,必保10個項目在年內完成可研批覆。
在建設組織上,一方面,加強在建項目管理,2014年確保蘭州至烏魯木齊第二雙線、大同至西安(太原西安段)、杭州至長沙、南寧至廣州、合肥至福州鐵路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另一方面,加快鐵路建設前期工作,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依法合規地加快項目審批、用地審批、征地拆遷和環保水保等工作,努力實現蒙西至華中煤運通道、北京至瀋陽客運專線、拉薩至林芝鐵路、哈爾濱至佳木斯鐵路、懷化至邵陽至衡陽鐵路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並保持今後幾年鐵路建設規模的穩定。
重點工程
平遙特大橋
2012年5月30日6時,橫亘在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平遙特大橋線路上方的500千伏晉霍Ⅱ回超高壓線路正式拉閘改遷,這意味著制約大西客專工程施工的又一瓶頸被打破。
大西客專平遙(跨汾平高速)特大橋,全長13200米,共439跨,由中國鐵建中鐵十五局集團五公司大西項目部負責施工。該橋既是中鐵十五局集團承建的大西客專戰前施工-5標的控制性工程,又是整個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的重點工程。該橋的建設快慢直接關係到整個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的建設進度。
該橋的建設前期,在中鐵十五局集團五公司大西項目部的精心組織下進展較快,一個個節點目標得以順利實現。但幾條橫亘線上路上方的超高壓線路不但影響該橋的箱梁架設,還直接影響到最下部的樁基施工。由於這幾條線路屬於華北地區比較重要的電網線路,遷改難度很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幾條線路逐漸成為該橋乃至整個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的施工瓶頸。
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當地民眾的理解協助下,這幾條線路於5月份陸續得到遷改,晉霍Ⅱ回線是最後一個。這一施工瓶頸的最終破除為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的工程施工創造了條件,建設者們終於可以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了。這對於負責施工的建設者和該客運專線建成後的廣大受益者來說無疑都是一條喜訊。
晉陝黃河特大橋
2012年10月12日,我國高速鐵路跨越黃河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的橋樑——大同至西安客運專線順利合龍。
據了解,晉陝黃河特大橋連線山西省永濟市和陝西省合陽縣,是大西客運專線“三隧一橋”重點控制工程之一。大橋全長9969米,自西向東跨越黃河,連線起山西、陝西兩省,是目前我國高速鐵路跨越黃河最長、建設規模最大的橋樑,堪稱“高鐵黃河第一橋”。
晉陝黃河特大橋全橋共設175個橋墩,絕大多數為45米以上的薄壁空心高墩,樁基深入地下逾100米,整座大橋造價19.1億元人民幣,平均一公里近兩億元。
中鐵上海工程局大西客運專線11標指揮部副指揮長賈東榮介紹說,由於該大橋位於遊蕩型河槽之上,工程樁深度高、跨度大,同時又上跨國家濕地森林公園,這些因素使得工程技術難度、安全風險度、環保性要求都非常高。
據晉陝黃河特大橋設計總工程師、中鐵第一勘察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康煒介紹,大橋穿越洽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黃河濕地的邊緣地帶,沿線分布有天鵝、灰鶴、白鶴、鴛鴦等60餘種珍稀鳥類和飛禽種群,為此大橋兩側專門設定了長達7.5公里的聲屏障,在防止高速列車與飛鳥相撞的同時,有效隔絕了噪音對鳥類棲息地可能帶來的驚擾。
晉陝黃河特大橋的合龍,標誌著大同至西安客運專線向全面建成通車的目標又邁出了堅實一步。大西客運專線2014年建成後,將與石太客專、太中銀鐵路、隴海客專、西成客專等骨幹線路緊密銜接,成為全國快速客運網的重要一環。
韓信嶺隧道
2012年4月16日13:36分,隨著兩聲春雷般的巨響,由中鐵十八局集團承建的大(同)西(安)鐵路客運專線韓信嶺隧道1#—2#主洞順利貫通。貫通誤差縱向、橫向為2mm、高程為1mm。
地處山西省靈石縣南焉鄉高壁村的韓信嶺,因漢齊王韓信墓所在地得名,海拔1200米,山勢險峻,峭壁深澗,乃秦漢時期古官道,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歷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川陝通衢”之美譽。隨著大西客專的開工建設,位於該區域的韓信嶺隧道因其複雜的地質條件,被鐵道部列為大西線“三隧一橋”特重點工程之一,是大西全線的“卡脖子工程”。隧道為岩溶隧道,岩溶較發育,同時存在承壓水、斷裂破碎帶、穿過鬆散結構的卵石土等不良地質。洞身大部分為Ⅳ和Ⅴ級圍岩,為Ⅰ級高風險隧道。設計三座斜井和進、出口三個工區八個作業面進行施工。隧道全長7260米,其中1#—2#斜井之間1225米。
馬家莊隧道
2011年12月28日,大西客專有限公司在陝西合陽舉行馬家莊隧道貫通慶典。
馬家莊隧道位於陝西省合陽縣境內,全長9359m,是大西客專上的第一長隧道,為大同至西安客運專線最長的黃土雙線淺埋隧道,隧道地質狀況複雜,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是大西線“三隧一橋”四個重點控制性工程之一。2010年4月18日開工,2011年12月24日全部貫通。
華鐵諮詢、中鐵十一局分別承擔監理、施工任務。
喬家山隧道
2013年1月31日前,隨著一聲悶響,中鐵十八局五公司大西項目部建設者歷時548天艱苦施工的大西客運專線第三大隧道——喬家山隧道順利貫通。它的貫通標誌著全線重難點工程取得了有效突破,為2014年開通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西項目部承建的喬家山隧道是大西線高風險隧道,隧道長6.5公里,最小埋深為4.7米,具有路線長、跨度大、地質複雜等特點,是全線控制性工程。喬家山隧道橫穿18條大斷層,穿越濕陷性黃土1435米,流變型膨脹岩3535米,土質軟弱易變形,施工安全隱患多。為確保全全、快速施工,由項目經理周海英帶領的隧道勁旅,創造性地採取了長隧短打的施工方式,在全隧共設三個斜井八個工作面展開掘進。[3] 
雁門關隧道
2013年4月30日,大秦鐵路配套工程、我國鐵路“十一五”重點項目,北同蒲線雁門關單洞雙線隧道勝利貫通。
雁門關隧道是北同蒲取直線控制性工程,全長14.085公里,設計為單洞雙線隧道。該隧道圍岩地質條件複雜,主要表現為:高地應力軟岩大變形,斷層破碎帶,突水突泥等。設計全隧日湧水量達29800m³/d,實際湧水量遠大於設計湧水量,且具有承壓性﹑多次發生突水突泥,被原鐵道部列為極高風險隧道。中鐵十二局和中鐵十七局共同承擔隧道施工任務。
雁門關隧道於2007年2月開工建設,施工單位通過大力推進標準化管理,強化現場管理,落實終端責任制,隧道安全質量始終處於受控狀態。先後成功穿越了36條斷層破碎帶﹑19段物探低阻區,戰勝了21次大型突水﹑9次突泥,未發生任何質量事故。
大同至西安鐵路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
招標條件:
本招標項目新建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新建大同至西安鐵路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覆》(發改基礎[2009]3010號)、中國鐵路總公司《關於新建大同至西安鐵路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初步設計的批覆》(鐵總辦函〔2013〕509號)批准建設,項目業主為大西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建設資金來自鐵路建設基金及山西省(項目資本金)和銀行貸款,項目出資比例為50%,招標人為大西鐵路客運專線有限責任公司。項目已具備招標條件,現進行公開招標,特邀請有興趣的潛在投標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提出資格預審申請。
2. 項目概況與招標範圍:
2.1建設地點、規模大同至西安鐵路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自既有北同蒲三四線DK152+850新建崗上線路所,左線向南跨越既有北同蒲三四線工程至大西DK152+600處和右線繞行段落並行為雙線,之後向南跨越大運高速公路、大運公路(S206)及既有北同蒲鐵路後引入在建大西客專原平西站北端,線路全長18.766km。
2.2主要技術標準 鐵路等級:客運專線;
正線數目:雙線;
設計行車速度:純客線(雙線)段落250km/h,單線段落及利用北同蒲三四線160km/h;
最大坡度:一般20‰,困難條件一般30‰;
最小曲線半徑:單線地段:1600m,雙線地段:4000m;
牽引種類:電力
機車類型:客車:動車組,普通機車類型:客機:SS9 到發線有效長度:650米; 牽引質量(t):1072;;
行車指揮方式:綜合調度指揮 列車運行控制方式:自動控制
2.3計畫工期 計畫總工期24個月,開工日期2014年8月1日,計畫竣工日期2016年7月31日。具體節點工期安排滿足批覆的指導性施工組織設計要求。
2.4監理招標範圍: 本次招標範圍為新建大同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原平西至北同蒲聯絡線工程設計範圍內,按《鐵路基本建設工程設計概(預)算編制辦法》(鐵建設[2006]113號)綜合概算章節表對應的一章含改移道路、砍伐挖樹根、臨時用地、“三電”遷改和地方管線遷改、青苗補償等拆遷工程,二章路基,三章橋涵,四章隧道,五章軌道,六章通信、信號及信息,七章電力及電力牽引供電,八章房屋,九章其他運營生產設備及建築物,十章大型臨時設施及過渡工程等從工程施工準備到竣工投產運營、工程保修的全過程監理。
2.5標段劃分 本次施工監理招標共劃分為1個標段。

沿線景點

大同

雲岡石窟
從石窟所保存的紀年銘刻和藝術風格上看,這處宏偉的藝術工程基本上都是北魏的遺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六十多年。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由一個著名的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平城,今大同市)西郊武周塞,開鑿石窟五所,即現存雲岡第16窟至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於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參加開鑿人數,多達4萬餘人。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也參與了這一舉世聞名的偉大藝術創作。現存洞窟53個,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 雲岡石窟以氣勢宏偉,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著稱於世。古代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這樣描述它:“鑿石開山,因岩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這是當時石窟盛景的真實寫照。
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大同市渾源縣北嶽恆山景區腳下的金龍峽,距大同市約80公里,這就是我國五嶽名山之一的北嶽恆山十八景中最獨特的一景,號稱恆山第一勝景。在中國眾多的寺廟中,這座懸空寺稱得上是奇妙的建築。一般寺廟都建在平地上,但這座懸空寺卻是名副其實,建在懸崖峭壁上,懸在半空之中,其設計思想可謂真絕,其建築藝術可謂真高。這裡山勢陡峻,兩邊是直立百餘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懸崖,懸空寺就建在這懸崖上,或者說像是貼上的懸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飛之勢,驚險奇特,別具一格。遠遠望去,只見神樓仙宮,凌空危掛。丹廊朱戶,傍崖飛棲,仿佛是玲攏的雕刻鑲嵌在萬仞峭壁間。遊人登臨,鑽天窗,穿石窟,跨棧道,步長廊,如臨仙境。這些建築都集中一個凹進的龐大崖龕里,每逢暴雨傾盆,雨水從寺頂突出的岩頭上飛流直下,瀉入谷底,便給這瓊樓仙閣掛上了一排排晶瑩的水簾,蔚為奇觀。給人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覺。
朔州旅遊景點分布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塔總高67.31米,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的木結構高層建築.佛宮寺釋迦塔建於後晉天福年間,遼清寧二年(1056年)重修。
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4米餘,分上下兩層。上層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從角石上突起的獅子來看,雕刻風格古樸,應是遼代的貴物。木塔總高67.31米,其中塔剎高約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層直徑30.27米。塔有五個明層,各層間又夾有暗層,實為九層。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塔的整體比例適當,其外形也顯得穩重而莊嚴。

忻州

雁門關
位於山西省忻州代縣境內。雁門關在代縣城西北大約40華里的地方,又名“西陘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雄關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 東西兩翼,山巒起 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直抵幽燕,連線瀚海;西去軒崗口、寧武關、偏頭關、至黃河邊。關有東、西二門,皆以巨磚疊砌,過雁穿雲,氣度軒昂,門額分別 雕嵌“天險”、“地利”二匾。東西二門上曾建有城樓,巍然凌空,內塑楊家將群像,並在東城門外,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樓與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華時焚於一旦。傅山先生所書的“三關衝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的對聯也已化為灰燼了。但唐代詩人李賀的《雁門太守行》仍寫出了雄關的豪邁氣勢:“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流傳至今。
五台山
儘管早知道五台山是久負盛名的避暑勝地,農曆六、七月,三伏驕陽炎炎,燥熱難耐,然而五台山卻氣候清涼,爽快宜人。這裡峰巒疊翠,嘉木蔥籠,野花爛漫,清泉遍地,伽藍寺宇,散布其間。時有清風徐徐,拂人面頰,藍天上白雲從頭上飄過,灑一陣碎雨,復又陽光燦爛,滿目清新。盛夏白晝,氣溫適中,早晚還略顯些涼意。
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五台山,則是群仙畢至。且看其山勢,既雄偉,又舒緩含蓄,非純有險峻者可比。所以,那靈氣的寺院,卓越的山景,還是久久的縈繞於懷......
五台太行相連。太行山如千里巨龍,騰躍于山西省東邊,它的頭,便是昂立於晉東北的五台山。五台山的中心地區台懷鎮,是一個山水環繞的秀麗山鎮。台懷鎮地處由五台山五大高峰東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懷”。
蘆芽山
蘆芽山系管涔山的主峰,海拔高2736米。位於五寨縣城東南26公里處,“西接岢嵐,東帶寧武,南連靜樂而雄踞五寨”。是1980年建立的以保護褐馬雞為主的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涉及43個自然村,面積32.1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31.6%。落葉松、油松和多種灌木、草類生長繁茂。山泉流水長年不斷,是多種野生動植物繁衍的優良場所。

太原

晉祠
晉祠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瓮山麓,為古代晉王祠,始建於北魏,是後 
人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姬虞封於唐,稱唐叔虞。虞子夑繼父位,因臨晉水,改國號為晉。因此,後人習稱晉祠。北魏以後,北齊、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對晉詞重修擴建。
汾河二庫
汾河二庫風景區距離太原市三十公里,是一座以防洪、泄洪為主並有發電、旅遊等綜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汾河二庫風景區為了增加野外生態旅遊的樂趣,汾河二庫花了十幾萬元購回二十條竹筏, 
新添了竹筏漂流項目,遊客在山水之間品味南國漁家樂趣。 新增加的空中飛人從三十米高空失重落下,有蹦極的刺激和驚險,是山西唯一的高空項目,快艇、吊橋、岩洞、清泉,既有北方建築的特色,又有野外探險的刺激。太原市尖草坪區的崛圍山以及當地農民開發的果園採摘等旅遊項目和汾河二庫聯手形成省城周邊具有北方特色的野外生態游新線路。
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後世重修時補築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
太山
太原西南方向之太山距晉祠風景名勝區5公里、晉陽西山大佛風景區3公里,是太原市旅遊和周日休閒的旅遊點,這裡得天獨厚,景致非凡,尤以深秋紅葉著稱。晉源鎮亂石灘西,有一條長而深的山溝,叫風峪溝,從風峪溝走進去,兩山夾峙,中有河灘,循灘約行兩華里,直到太山腳下。舉目瞭望,山巒突兀崢嶸,漫山遍野,蒼翠欲滴,溪泉涌流,叮咚作響,環境幽雅,景色秀麗,作為一個旅遊點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太山”之各,始見於沈約(南朝梁文學家)的宋書。相傳,五代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稱著於北漢,因而聞名遐邇,就連這座山也跟著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當”的音義,故名太山。
雙塔寺
雙塔寺,三晉名剎,本名永祚寺,位於太原市城區東南方向,距市中心四公里左右的郝莊村南之向山腳畔。這裡,綠樹紅牆,寶塔梵殿,龕閣玲瓏,碑碣櫛比,花卉溢香,松柏凝翠,肅穆幽靜,古香古色。
崇善寺
崇善寺在山西太原市東南隅。創建於唐。初名白馬寺,後改延壽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晉恭王朱為薦其母高皇后,就該寺舊址大事擴建,南北長550米,東西長250米,總面積達14萬平方米。
竇大夫祠
竇大夫祠又稱英濟祠、烈石神祠,位於太原市西北20公里的上蘭村,在汾河峽谷左側;北靠二龍山,左傍烈石寒泉,右臨趙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時晉國大夫竇犨(chōu)的祠廟。竇犨,字鳴犢,封地在今太原,曾於狼孟(今陽曲黃寨)開渠興利,因而得到後人的紀念;宋代元豐八年(1085)神宗封之為英濟侯.故祠廟又名英濟祠。
汾河公園
太原汾河景區,即汾河太原城區段治理美化工程,建於1998年10月,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並對外開放,總投資5.6億元。景區北起勝利橋上游155米,南至南內環橋下游125米,全長6公里,寬500米,占地300公頃。設計為人工複式河槽,由中隔牆分成東西兩渠,東側為清水渠,寬220米,由四道橡膠壩分為三級蓄水湖面:西側渾水渠,寬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庫灌溉輸水。東西兩岸各布置一條箱形排污暗涵,接納沿線城市排污管道和邊山支溝來水,送至下游污水處理廠進行淨化處理。汾河景區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建設積極貫徹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始終圍繞“人·城市·生態·文化”的主題,把河道治理、環境保護、市綠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環境綜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濱河區良好的自然生態,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城市發展與環境建設的協調發展。
崛圍山
崛圍山位於太原市西北24公里尖草坪區柴村鎮呼延村西,南北走向,海拔1400米左右。南有青峰,北有飛雲峰。二峰高峻挺拔,夾一東西走向的深溝,隔溝對峙,勢如入山門戶。從山頂向下俯視,四周群山如濤似浪,宛轉盤旋,形成一個巨大的旋渦,像倒立的喇叭,又如碩大的圓盤,“崛圍山”之名由此而來。

晉中

介休綿山
介休綿山,又稱介山,在介休城東南20公里處,屬太岳山脈,居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綿延50餘公里,海拔2072米。山光水色,文物古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點。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跡、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太谷三多堂
曹家大院,又稱三多堂,位於山西省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的北洸村,傍依108國道。曹家大院是晉商巨富曹氏 
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占地10600平方米,整體的布局呈“壽”字型。該宅院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南北通融,結構獨特,雄偉高大,堪稱“中華民宅之奇葩”,高超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同時院內珍藏著許多文物,被闢為三多堂博物館。太谷三多堂博物館有房屋277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05月25日,曹家大院作為明至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今山西省平遙縣舊稱“古陶”。明朝初年,為防禦外族南擾,始建城牆,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舊牆垣基礎上重築擴修,並全麵包磚。以後景德、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曆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敵台。康熙四十三年(公元一七零三年)因皇帝西巡路經平遙,而築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城牆以內街道、鋪面、市樓保留明清形制;城牆以外稱新城。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築各成一體、交相輝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明信片的主圖再現了這一風采。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現闢為祁縣民俗博物館,位於晉中地區的祁縣喬家堡村,是山西省境內著名的民俗博物館之一。喬家堡民俗博物館,是在原來山西屈指可數的商業資本家喬致庸“在中堂”舊院(也叫喬家大院)的基礎上收集具有漢民族習俗的,代表晉中地區民俗風情的陳列品建設起來的。民俗博物館內,館藏文物甚多,反映了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風俗人情。從人的出生、滿月,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及殯葬儀式,在這裡都得到充分的反映。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村北端黃土丘上。北距太原150公里,距靈石縣城12公里。院落座北面南,居高臨下,面對靜升村,視野開闊。
王家大院建築規模宏大,有東大院、西大院、孝義祠三部分,總面積達34450平方米,相當於祁縣喬家大院的4倍,為靈石王家官商皆有的院落,王家大院不僅是一組民居建築群,而且是一座極具漢族文化特色的建築藝術博物館。王家大院布局的構思獨特,結構合理,“三雕”藝術精湛。院內,隨處可見木雕、磚雕、石雕作品,從屋檐、斗拱、照壁、獸吻到礎石、神龕、石鼓、門窗,構思奇妙,造型逼真,精工雕造,獨具匠心。這裡既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有南方建築的秀美,此同時,繪畫、書法、詩文熔於一爐,人物花卉、禽獸匯於一體,姿態秀美,高超的建築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卓越才能 。是晉中民居中的一處奇葩。
常家莊園
山西榆次常家引,以財取天下之抱負,逐利四海之氣概,制茗於武夷山,扎莊於恰克圖,拓開萬里茶路,經銷蒙俄北歐,綿延二百餘年,遂成富甲海內之晉商巨賈,中國對俄貿易之第一世家。常家事業長盛不衰之原委,就在於該族深謀遠慮,居富思危、課子苦讀、家學淵源,代代恪守“學而優則賈”的家訓,源源將優秀的文化人才輸送到商界,經商集團保證了持久精英,縱橫捭闔,把儒家思想與倫理道德完美地體現於經濟意識與經營活動中,實現了經濟理性與道德理性的合一,遂成清代馳名中外之儒商望族。
榆次老城
榆次老城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是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進來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歷史.老城占地一百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園林建築面積六十萬平方米,景區建築氣勢雄偉,造型優美,色彩絢麗,構造精巧,是一處優秀的以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遊黃金線路的起點。縣衙、城隍廟等八大主要景點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間民俗藝術表演賦予老城靈氣與生機;50餘部影視劇的取景拍攝逐漸使其在為華北最大的影視城。徜徉其間,古之思、民之魂、歷史的滄桑、民族的歸宿,各種情感油然而生。同時,晉中古樸的自然、歷史、人文、藝術、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置身其中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其宏偉的氣勢、精湛的藝術,完備的功能在全國罕見。

臨汾

壺口瀑布
壺口瀑布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床中,為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此地兩岸夾山,河底石岩上沖刷成一巨溝,寬達30米,深約50米,滾滾黃水奔流至此,倒懸傾注,若奔馬直入河溝,波浪翻滾,驚濤怒吼,震聲數里可聞。其形如巨壺沸騰,故名。黃河浪濤激起一團團霧煙雲隨著水霧的升高,煙雲由黃變灰、由灰變藍,景色奇麗,有“水底生煙”之說。壺口瀑布不僅有“水底冒煙”,“彩橋通天”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說。上遊船只到此,必須離水登入,經人抬或車運繞過壺口(即所謂“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續航,千百年來,概莫能變。
中國華門
中國華門總高50米,長80米,寬40米,建築面積22000餘平方米,總投資5000萬元。由基座、主門及門樓三部分組成。中國華門也稱華夏文明之門,象徵堯帝開啟中華文明之門,它集歷史紀念和遊覽觀光於一體,為當地增加了一處高品位的文化景觀。
中國華門的一期工程已經完成,還將建設二期、三期工程,按照構想,中國華門將與距離不遠的堯宮、華表交相呼應,構成堯廟旅遊區。
為了增強觀賞性,中國華門共建有十大景觀:源遠流長、門開國盛、堯天舜日、東方巨龍、連環九鼎、天下巨聯、登高望遠、華門飛願、名門博覽、華門之夜,每一景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比如,主門正前方長達25米的瀑布牆,代表著孕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之水高懸而下,中華民族由此淵源;中間自上而下依次排列的21個彩球,代表著堯舜之後中國的21個歷史朝代;進入中國華門所經過的56級黃褐色台階,則代表著56個民族。
洪洞大槐樹
古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裡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運城

普救寺
普救寺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永濟市境內的峨眉塬頭。南向緊鄰古蒲州城址,東連西廂村。 
寺址高聳,松柏滿垣,西臨黃河灣,水勢洶湧澎湃;東近中條山,猶如屏障峙立,視線廣闊而開朗。塬頭之下一條寬闊的坡底長街,是當年通向長安的古驛道。這裡是我國歷史名劇《西廂記》故事的發生地。寺內有座方形磚塔,原名舍利塔,俗稱鶯鶯塔。這座塔同北京天壇的回音壁、河南寶輪寺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內的“石琴”,並稱為我國現存的四大回音建築;和緬甸撣邦的搖頭塔、匈牙利索爾諾克的音樂塔、摩洛哥馬拉克斯的香塔、法國巴黎的鐘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並稱為世界六大奇塔。
五老峰風景區
五老峰風景區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城東20公里處,以五老峰、古蒲州為中心,包括黃河灘岸,王官峪、龍頭山、雲仙閣等6個景區,最高處月坪梁海拔2100米,總面積300平方公里。區內重巒疊嶂,懸崖峭壁,怪石險洞,並有奇花異木,珍禽異獸和清幽澤潤的山泉流水,山上岩洞幽深,廟宇甚多,雙瀑飛流,為旅遊勝地。
五老峰史稱東華山,歷史上為北方道教名山,海拔1809.3米,奇峰險峻,需攀鏈而上,屬丹霞地貌。這裡是層層峰巒,森林古木,各種生物覆蓋著整個山野。花紅草綠,山光水色,風光旖旎非凡,故有“北有五台觀廟宇,南在五老看風光”之說。遊人往縣城西南遠眺,見有東錦屏峰、西錦屏峰、太乙坪峰、棋盤山峰四山峰仙態神姿,隱現於雲煙蒼茫之中,將高1809.3米的玉柱峰環抱其中,“有偃蹇傴樓之伏”,猶如五位老人抱拳作揖迎貴賓之勢,故名五老峰。
鸛雀樓
鸛雀樓,又名鸛鵲樓,古時因時有鸛雀棲其上而得名,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黃河東岸。該樓始建於北周 。由於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周圍風景秀麗,唐宋之際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以王之渙《登鸛雀樓》最富盛名。1997年12月,該樓的復建工程開始,2002年9月26日,新鸛雀樓落成開始接待遊人。新建的鸛雀樓為仿唐形制,四檐三層,盡顯大唐的風韻。
黃河鐵牛
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歷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於此處。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悄然消失。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據當地老人回憶,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華山
華山系一塊完整碩大的花崗岩體構成,其歷史衍化可追溯至27億年:《山海經》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華山之險居五嶽之首,登山之路蜿蜒曲折,長達12公里,到處都是懸崖絕壁,有“自古華山一條道”的說法。
華山五峰中又以東峰(朝陽)、西峰(蓮花)、南峰(落雁)三峰較高:東峰是凌晨觀日出的佳處,西峰的東西兩側狀如蓮花,是華山最秀奇的山峰,南峰落雁是華山最高峰。三峰以下還有中峰(玉女)和北峰(雲台)兩峰。玉女峰相傳曾有玉女乘白馬入山間。雲台峰頂平坦如雲中之台。
兵馬俑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他有統一中國的偉業,亦有焚書坑儒的罪行,關於這位皇帝的功過是非,至今仍是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的話題。他思想敏銳,行為果決,好大喜功,精於權術,同時又殘忍暴戾,冷酷無情,剛愎自用,奢靡無度,這一切使秦始皇千年來始終充滿了神秘的色彩。1974年,西安市臨潼區村民在打井時發現了大大小小的殘俑,由此秦始皇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狀況逐漸展示在世人的面前。1979年國慶節規模宏大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隆重開放。
舉世罕見的秦兵馬俑博物館開放後,很快就轟動了中外,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秦兵馬俑以其巨大的規模,威武的場面,和高超的科學、藝術水平,使觀眾們驚嘆不已。古城西安由於有了秦兵馬俑博物館,很快就成了我國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之一。國內外遊人紛紛慕名而來。來我國訪問的外國元首和其他貴賓,多數都要把參觀兵馬俑列入日程。迄今為至,秦俑博物館已接待海內外旅遊者四千多萬人次,其中外賓四百餘萬人次,國外政府首腦級貴賓一百餘人,首相總理250多人次。
大雁塔
大雁塔(Great Wild Goose Pagoda)被視為古都西安和陝西省的象徵,位於西安市的大慈恩寺內,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取經歸來的玄奘法師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而修建。大雁塔現存塔身七層,通高64.5米,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漢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大雁塔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華清池
華清池,亦名華清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麓,西距西安30公里,南依驪山,北臨渭水,是以溫泉湯池著稱的中國古代離宮,周、秦、漢、隋、唐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為他們游宴享樂的行宮別苑,或砌石起宇,興建驪山湯,或周築羅城,大興溫泉宮。白居易、杜牧等詩人在詩作中均有提及。
歷史文獻及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華清池具有6000年溫泉利用史和3000年的皇家園林建築史。1982年,華清池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5月8日,華清池景區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法門寺
法門寺(Famen Temple)位於炎帝故里、青銅器之鄉——寶雞市,200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法門寺地處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法門鎮。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至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周魏以前稱作“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時改名“法門寺”。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舉國仰望的佛教聖地。法門寺佛塔被譽為“護國真身寶塔”。
寶雞法門寺地宮其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法門寺珍寶館擁有出土於法門寺地宮的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為世界寺廟之最。

建設意義

行程縮短
太原鐵路局主持行政工作的副局長溫清良說,大同至西安運行的旅客列車是普快列車,運行時間為16個多小時,漫長的旅途也拉遠了城市之間的距離,限制了區域之間的發展。“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的建成通車會將他們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將縮短10個小時。”大西客運專線所承載的重任還不僅僅是這些。據了解,大西鐵路的建成是我省繼石太客運專線之後的又一條客運專線,這條客運專線也是我省首條貫通南北的高鐵,也將極大地最佳化我省的路網結構。
設站最多
這條起點為山西大同,終點為陝西西安的高速鐵路,自北向南貫穿整個山西省,經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晉中市、臨汾市、運城市,在山西永濟跨黃河進入陝西省渭南市,一路延伸,經臨潼至西安。李貴祥說,沿線共經過7個地市30個縣。全線859公里,共設車站29個,“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在沿線經過的縣基本都設了站。這相對於全國其他客運專線而言,是設立站較多的客運專線,鐵道部就是考慮到要通過這條客運專線方便省際及各縣市之間的交流,這條客運專線事實上起到了城際線的作用。”
開拓旅遊
對於大西客運專線建成通車的意義,李貴祥提出,大西鐵路客運專線,特別是太原以南沿線人口密度大,城市集中,礦產資源、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大西鐵路客運專線建成後,對山西的旅遊起到比較大的推動作用。
另外,客運專線建成後,可實現大同至西安鐵路通道內客貨分線運輸,通過分線以後,對山西的貨運也將起到積極的拉動作用,大大提高運輸能力和質量。
動車效應
2009年4月1日,石太客運專線開通以後,形成了動車效應。太原—北京的動車持續火爆,在動車高鐵開行每日達12趟的情況下,周六周日高峰期,北京動車仍不能滿足客流需要,長期加開兩對周末節假日臨客動車,春運高峰加開凌晨紅眼高鐵。
五一、國慶黃金周的太原鐵路運輸數據顯示,動車游成為旅客出行首選,成為黃金周運輸的亮點。太原鐵路局相關負責人對大西鐵路客運專線作出了樂觀的預測:雖然,大同到西安的客流不大,但屆時大西客運專線的建成通車將掀起像石太動車一樣的效應,極大地拉動大同--太原--西安之間的客流增長。
促進經濟發展
近幾年,山西的鐵路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與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還是很大,運能與運量需求之間的矛盾尤為突出。溫清良介紹說,1980年,山西省地區生產總值為108.8億元,2007年為5600億元,增長了51.5倍,而同期鐵路營業里程的增長率僅為46.6%。
[11] 2009年12月3日,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君提到,我省鐵路建設已經開工的有石太客運專線、太原南站、太中銀、太原-興縣等12個項目,中南部鐵路通道、大同-張家口客運專線等五個項目正在抓緊進行前期工程。
這些高鐵雖然還在建設中,但沿著2009年高鐵建設的初露端倪,2012年未來的前景已經展現出來,“這些項目全部竣工以後,我省鐵路總里程將由現在的3000公里增加到5300公里。路網密度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王君說。屆時,一個縱貫南北、橫跨東西、功能完善、高速便捷的鐵路網將展現在三晉大地,必將為我省的轉型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新基地、新山西建設增添新的活力和動力。
根據太原鐵路局提供的山西鐵路建設的宏偉藍圖,以太原為中心向外輻射的煤運大通道正在加緊建設,太原鐵路局管內的路網結構正日趨完善合理。屆時,南通道將直接服務晉南煤炭基地,北通道將進一步滿足晉北煤炭需求,中通道將使晉山西中部地域的客貨運輸暢通無阻,中南通道將為我省呂梁、臨汾西部的河東煤田架起一條新的出海通道。三晉人民“舟車無阻、四通八達、物暢其流、貨通天下”的夢想將變成現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