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19世紀末開始,隨著技術的進步,大口徑艦炮顯示出在海戰中決定勝負的作用,尤其是在日俄戰爭中的對馬海峽海戰以後,形成了“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統治海軍戰略的時代。進入20世紀,隨著1906年英國建造出無畏號戰列艦,各海軍強國傾其國力建造搭載大口徑艦炮的戰列艦,展開造艦競賽。各海軍強國競相不惜血本研發威力更大、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的大口徑巨炮,以及為攜帶這種巨炮而建造噸位更大的戰列艦,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成為戰列艦主宰海洋的“大艦巨炮製勝主義”理論歷史頂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空前絕後的戰列艦大和號以及姊妹艦武藏號更是把大艦巨炮主義發展到頂峰。
然而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新銳的航空母艦以及其搭載的海軍航空兵力以遠程打擊的威力給大艦巨炮製勝主義敲起了喪鐘,航空母艦逐漸取代戰列艦成為各海軍強國的艦隊主力核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艦巨炮主義就此沒落,隨著大和、武藏的沉沒而走入了歷史。
發展
“海權論”掀開大艦巨炮時代
19世紀末,以蒸汽機、螺旋槳、船體設計為代表的造船技術日益成熟,一場新的艦艇技術革命蓄勢待發。與此同時,西方列強的力量對比出現新變化,新老列強對世界霸權的爭奪日趨激烈。
這一時期,馬漢陸續推出了“海權論”三部曲。馬漢的“海權論”認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而要奪取制海權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就要建造裝備大口徑火炮的重型戰艦。在“海權論”的影響下,西方列強圍繞制海權的角力逐漸白熱化。
1906年,英國海軍理想戰列艦——“無畏”號橫空出世。10門305毫米口徑主炮、排水量18000噸、航速21節……“無畏”號戰列艦的出現,使同時代其他戰列艦瞬間過時,標誌著大艦巨炮時代的到來。面對英國的壓力,德、美、俄、日等列強不甘落後,紛紛增加戰列艦的主炮口徑和數量,加強裝甲防護,大炮巨艦主義正式步入海戰舞台。
與此同時,英國海軍根據中日甲午海戰和日俄對馬海戰的戰場經驗,設計出裝甲略薄、速度更快的新艦種——戰列巡洋艦。無畏級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的入役,使英國海軍實力大增。一戰前夕,英、德、法、美、俄、意、日7國海軍已裝備新一代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200餘艘,其中英國占1/3。
大艦巨炮成為海洋主宰
1916年,日德蘭海戰是一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被稱為“大艦巨炮”的高峰,雙方共出動250餘艘軍艦。結局是,英國主力艦隊損失更大,但德國公海艦隊從此淪為“要塞艦隊”。日德蘭海戰證明,大口徑、重裝甲、大噸位是稱霸海洋的王道。此後,戰列艦的數量、主炮口徑的大小成為評價海軍實力的主要指標,新一輪的造艦競賽由此展開。
為遏制惡性競爭,英、美、日、法、意五國於1922年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超過406毫米,五國海軍主力戰艦噸位的比例為5:5:3:1.75:1.75。此後一段時間,西方列強建造戰列艦的衝動有所遏制。
進入20世紀30年代,世界軍事強國逐漸打破這個平衡。一是噸位越造越大。二戰期間,排水量超過4萬噸的戰列艦比比皆是,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滿載排水量就達到5萬噸。二是艦炮口徑越來越大。日本“大和”號的主炮口徑達460毫米,彈重1200餘公斤,爆炸威力驚人。三是裝甲防護不斷增強。德國的“俾斯麥”號戰列艦,上甲板全部為50毫米以上裝甲,防護甲板就占艦重的40%,兩舷裝甲厚達320毫米。四是航速越來越快。美國的依阿華級戰列艦航速達到史無前例的33節,是世界上最快的戰列艦。
終結
隨著航母、飛機、魚雷等新型武器裝備的出現,海戰樣式開始從短兵相接向遠距離奔襲轉變。面對攻擊範圍達數百海里的航母編隊,戰列艦目標大、機動慢、射程近的弱點暴露無遺,昔日的“海上堡壘”逐漸淪為航母艦載機的“移動浮靶”。
日本軍國主義者是“大艦巨炮”主義的信奉者。他們認為誰的戰艦噸位大,火炮口徑大,誰就能掌握海上指揮權,就可以在海洋上耀武揚威,稱王稱霸。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日本在1937年開工建造“大和”型戰列艦,1941年12月完工。“大和”型戰列艦是“大艦巨炮”主義的傑作。它是一種巨型戰列艦,艦長263米,滿載排水量72808噸,艦上裝有3座3聯裝口徑460毫米主炮,80座口徑為25~155毫米各型火炮,艦體主裝甲厚度為410毫米,最高航速達到27節。該型戰列艦創造了戰列艦排水量最大、裝甲最厚、火炮口徑最大的記錄,稱得上超級戰列艦。為此,日本軍國主義者把它視為“王中之王”。二戰期間,日本共建造2艘“大和”型戰列艦“大和”號和“武藏”號。
“大和”號建成後,便成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但“大和”號可謂生不逢時,當它建成服役時,戰列艦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尤其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後期,因為缺乏有效的空中掩護以及燃料不足的原因,“大和”號長期趴在錨地內,成為了戰爭的看客。最後,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一億玉碎”的瘋狂叫囂中走上了窮途末路。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人出於“保密”的考慮,即便是對“大和”號上的普通水兵和基層軍官也宣稱艦上裝備的是406毫米主炮,以至於當“大和”號投入實戰時,艦上的絕大多數官兵並不知道他們的軍艦上的主炮比敵人的口徑大、射程遠。
1945年4月7日, “大和”號戰列艦在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將的指揮下,率領聯合艦隊殘存的最後十艘艦艇,向正在進攻沖繩島的美國海軍特混編隊發起自殺式的菊水特攻作戰。而當美軍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得知“大和”號出擊的訊息後,曾有過讓艦隊中的“依阿華”級戰列艦去與之對決的想法,但經過反覆權衡後,他還是命令艦隊中的航母艦載機去執行擊沉“大和”號的任務。當天中午12時31分,美軍開始對“大和”號展開攻擊。在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負隅頑抗後,曾經被視為日本海軍驕傲的“大和”號戰列艦被徹底葬入大海深處,艦上2000餘名官兵也葬身魚腹。
日本海軍“大和”號的沉沒,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