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超級戰列艦“大和號”的最後一次出航和沉沒,標誌著一個海軍時代的終結也是對過時軍事思想的無情嘲諷與鞭笞,唱響了巨艦大炮主義的輓歌。
日德蘭海戰催生了巨型戰列艦
1906年2月10日,英國建造的“無畏”號裝甲艦開始下水服役。該艦是20世紀戰列艦這一艦種的始祖。它的排水量為17900噸,航速21節。武器裝備為305毫米火炮10門,分別配置在5座炮塔內,其中3座在首尾線上,2座在2舷;76毫米炮24門,供抗擊雷擊艦用。它的兩舷、炮塔和指揮室的裝甲厚達280毫米,還有5具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4台螺鏇槳推進器。這種軍艦是第一種用汽輪機作主機的軍艦,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和最龐大的戰列艦,而且是第一艘全部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軍艦。“無畏號”裝甲艦在1907年開始服役,稱霸世界海軍達40年之久。
德國獲悉英國第一艘“無畏”艦下水後,1906年修改了海軍法案,對原計畫建造的在號軍艦一律改造成無畏艦。1908年,英國製造出無畏艦。1908年,英國製造出無畏艦8艘,德國7艘。繼之而起的戰艦航速已達23-26.5節,排水量到22500噸以上,主炮口徑達380毫米。從而導致了“大艦巨炮”主義的出現。
到1916年北海日德蘭之役,無畏艦的輝煌時代到了頂峰。日德蘭大海戰是蒸汽動力戰列艦第一次進行的大規模海戰。此役集結了英德兩國海軍的精華,雙方共出動戰艦共254艘,其中包括有44艘無畏艦。戰事歷時12小時,雙方相距遠研究室18千米,以強大炮火互相轟擊。但是,速度、火力和軍艦數目使雙方的指揮官來不及觀察,聯絡和有效指揮。尤其是雙方的主力艦都不敢進入對方驅逐艦魚雷的射程之內。結果雖然是德國宣稱勝利,擊沉英艦14艘,自身損失11艘,可是它的艦隊始終受到英國艦隊的壓制。日德蘭海戰,進一步確立了“大艦巨炮”主義理論,促使各國海軍更加重視發展以戰列艦為核心、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突擊兵器的海上艦隊。
————引自華夏經緯網
巨艦大炮主義的代表
無畏級戰艦
談到“無畏”級戰列艦估計每個海軍史愛好者都會下意識的想到一個形容詞——劃時代,的確,10門單一大口徑305MM主炮、蒸汽輪機動力、21節航速、全面重裝甲防護,使當時各海軍強國的上百艘各類型戰列艦立馬過時,各國海軍的影響不亞於20世紀後期核航母的下水。在“無畏”級設計之前,其最顯著特徵——統一口徑主炮模式,在1903年義大利海軍界已經提出,1904年美國海軍曾要求國會撥款建造BB26“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8門305MM主炮,可惜在隨後的兩年中被擱置。
日本:
大和號超級戰列艦
武藏號超級戰列艦
德國:
俾斯麥號戰列艦
英國:
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巨艦大炮主義的終結
巨艦大炮主義的終結以英國Z
艦隊的全軍覆沒作為標誌。
1941年的下半年,日本南侵東南亞的局勢日益危險,作為遏止日本南下的威懾力量,也根據大西洋憲章的要求,英國海軍派出了“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新服役的“無敵”號航空母艦以及4艘驅逐艦組成的Z艦隊開赴遠東,但“無敵”號在西印度群島觸礁,無法加入Z艦隊。12月4日,艦隊抵達新加坡。12月8日(新加坡時間),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同時,由日本登入艦隊準備在馬來半島登入。當得知日軍登入的訊息後,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普斯中將決定由“威爾斯親王”號、“反擊”號和4艘驅逐艦組成Z艦隊截擊日本登入部隊。12月9日,Z艦隊被日機發現,Z艦隊處於日本海軍陸基航空兵的攻擊範圍內,又缺乏空中掩護和支援。隨後10日法屬印度支那的日軍海軍第22航空戰隊,在關丹東南70英里發現Z艦隊,最終缺乏空中保護的威爾斯親王號和反擊號都被擊沉。其中“威爾斯親王”號前後被6枚魚雷命中。“威爾斯親王”號於14時20分沉沒結束了短暫而又不平凡的服役生涯。兩艦中共約800人喪生,其中包括菲利普斯中將、艦長里奇。此役稱為馬來海戰。英國首相邱吉爾接報後哀嘆:這是對他“一生中最沉重和最痛苦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