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6/bc0/nBnauM3X4QTOxgjMzcDOyADN0MTM1cjN2IDMwADMwAjMxAzL3g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1905年,掌班換了李大山(又名李振奎),主要演員增加了侯德山(藝名一陣風,旦)、吳鎖(旦)、岳興(藝名花臉興)、孔凡海(藝名孔七,武丑)、郭四(藝名郭四大刀,武生)、許忠新(藝名新頭,紅臉)、劉德潤(藝名紅臉娃)等。演出劇目三百餘出,活動區域由曹州擴展到河南、河北、安徽三省。
1921年,掌班又換了李大山的師弟王明山,在他掌班二十多年間,培養了一批新秀,有李迎生(藝名戲子狀元)、王金榮(旦)、薛六(生)、劉兆倫(紅臉)、張玉彬(淨)、高如意(小生)、小才(旦)等。1946年10月,又從河南蘭考請來五位女演員,分別是桂雲、巧雲、愛雲、秀雲、紅雲,民眾稱為“五雲”。從此,女演員開始登上大興班的演出舞台。
在四十年代戰爭動亂時期,大興班數易班主,解放後來到菏澤,定名為“菏澤專署人民劇社”,1958年調省,成立了山東省梆子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