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 興鎮地處山東、江蘇兩省三縣交界地帶,臨沂市的東南部,總面積11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1萬畝,人口6.1萬人,轄65個行政村村,79個自然村。
歷史
大興鎮為魯東南門戶,有悠久的人文歷史。鎮域南部羽山,為東夷文化名山,著名的“舜殛鯀於”的故事世代流傳。相傳當年神州大地洪水為患,舜命鯀治水。鯀錯誤地採用“水來土掩”的堵截之法,治水失敗。舜在羽山上將鯀處死,後命鯀的兒子禹接著治水。禹吸取父親的教訓,改堵為疏,開河道引水入海,結果成功了。後人念及鯀的苦勞,把羽山殛鯀處的一塊巨石叫做“殛鯀石”,近處一眼泉命名為“殛鯀泉”。
泉口有菜盤大小,水有異味,牛羊不飲,泉眼深不可測。相傳某年商販潘某路過此泉,以扁擔插入泉中試探深淺,失手將扁擔沉入泉底。三年之後,潘某在海州住店,復見此扁擔,與得主交談,方知得於海邊,嘆為奇事。從此民間有“羽泉通海”之說。
清朝在這裡設定的捕盜衙署,遠近聞名。據史料記載:明末,鎮域屬沂州郯城縣管轄,但因距郯城太遠,官府統治鞭長莫及,土匪滋生,素有“羽山到磨山,毛賊出萬千”之說。清康熙年間,為治理匪患,在靠近羽山、磨山的亂溝山集設定捕盜衙署。衙署主要官員為五品同知。首任同知李興祖蒞任後,為提高名氣,將“亂溝山集”改名大興鎮,取“大吉利、興國安邦”之意。大興衙署同時有文武兩座官府,武衙為主,文衙相輔。武衙捕盜一是不受地域限制,可跨區劃抓人,周邊的郯城、海州、贛榆、臨沂等地,只要有案情,均可出擊而不必通報當地衙署;二是武衙有權“斬立決”,即抓到要犯後,衙署官員有權當堂定案、執行死刑。
由於大興捕盜衙署有如此權威,從康熙年間到清末,200多年威震一方。為顯武衙氣派,其駐地也像縣城府治一樣,蓋文廟,建關帝廟,興廟會,成為魯南有名氣的地方。
沿革
大興鎮自清康熙年間建鎮,300多年來一直是馳名魯蘇邊界的商貿重鎮。改革開放以來,該鎮抓住機遇,奮勇拼搏,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先後被山東省評為村鎮建設新型鄉鎮、山東省中心城鎮、山東省肉牛改良示範鄉鎮,被臨沭縣命名為“經濟強鎮”。穩固的農業基礎,雄厚的工商業實力,良好的教育和豐富的人力資源,發達的交通通訊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充足的水電資源,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化的小城鎮建設,使大興鎮成為國內外客商理想的投資地區之一。
交通條件
大興鎮地處蘇魯兩省三縣交界,東部是亞歐大陸東橋頭堡連雲港,日照石臼港,北抵327國道,南至310國道與隴海鐵路相接,距臨沂機場、白塔埠機場40公里,並有沭牛路、大冊路兩條幹線公路貫穿境內,交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公共事業
全鎮綠化率達26%,小城鎮綠化率達34.7%,“三縱六橫”的道路格局已成形,並已全部硬化綠化,有35千伏變電站一座,新裝20000門程控電話交換機一部,有調頻廣播電台一座,實現了“路、水、電、訊”四通配套,鎮內中、國小齊備,中心醫院設備、醫療技術先進,附近有高檔賓館及休閒娛樂場所,服務體系齊全。
地理資源
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水資源充裕,蒼源河、新沭河、羽龍河總流域面積46平方公里,占全鎮面積41%,有小(一)型水庫5座,小(二)型水庫18座。
境內盛產黃沙、金紅石、石榴石、綠輝石、白雲母、石棉、石英、磁石、蛭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經國家地質勘探局勘探,榴輝岩儲量達10億 噸以上,其中金石產率1.5%、石榴石產率48%、綠輝石產率39%、雲母石產率18.5%,是全國罕見的礦,有較大的開採價值。
農副資源富足,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地瓜、花生、玉米、旱稻等,名優農產品有春山茶葉和新武食脯,春山牌綠茶屬農業部優質茶葉,畜牧業較為發達,被省命名為“肉牛改良示範鄉鎮”,已初形成1000畝草莓,3000畝藍莓,2000畝桑園,2000畝白柳,2000畝雜果,3000畝黃煙,4000畝蔬菜的大生產格局,草食動物年出生欄2萬頭,生豬年出欄6萬頭,家禽60萬隻。全鎮可利用勞力2.8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