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隧道

始建於1897年的中東鐵路原稱東清鐵路,意為“大清東部鐵路”。 1897年?沙俄工程師普羅新斯基第一次勘測線路時,曾提出修築隧道穿越興安嶺的構想。 1899年,中東路西線築路工程開始後,擔當興安嶺隧道及螺旋展線工程的第四施工區主任鮑恰洛夫工程師又作了一次實地勘測,決定修築興安嶺隧道。

始建於1897年的中東鐵路原稱東清鐵路,意為“大清東部鐵路”。辛亥革命後改稱“中東鐵路”,意為“中國東部鐵路”。它是橫跨歐亞大陸的第一條鐵路,也是我國第一條與國際接軌的鐵路。在這條橫跨東北三省的“丁”型鐵路線的西部線上,有一條當時最長的鐵路隧道――大興安嶺鐵路隧道,《海拉爾鐵路分局志》曾詳細記述了這條隧道的修築過程。
大興安嶺隧道是中東鐵路較大的建築工程之一,位於濱洲線516公里262米,海拔972.6米(俄制456沙繩),線路標高920~960米之間,隧長3077.2米,隧寬8米,隧高7米。隧道內鋪設雙線,單線行車。興安嶺西坡緩斜度較小,設興安嶺站。東坡傾斜度大,山岩陡峭,由隧道東口至雅魯河谷,填築提高路堤,以迂迴山麓,繞行2公里多螺旋形展線,通過展線進入隧道口前的線路坡度為15‰。
1897年?沙俄工程師普羅新斯基第一次勘測線路時,曾提出修築隧道穿越興安嶺的構想。1899年,中東路西線築路工程開始後,擔當興安嶺隧道及螺旋展線工程的第四施工區主任鮑恰洛夫工程師又作了一次實地勘測,決定修築興安嶺隧道。1900年初開工,東西兩口同時開鑿。1903年秋,日俄兩國關係進一步緊張,沙俄出於軍事上的目的,對隧道工程晝夜突擊,加速工程進度。1904年,沙俄出於對日本作戰的需要,在隧道內部整修尚未全部竣工的情況下,於2月10日強行通過了第一列軍用列車。當內修工程全部結束後,中東鐵路工程局於2月17日將興安嶺隧道正式移交中東鐵路管理局接管使用。5月27日起各種列車通過隧道運行。
該隧道修建的勞動力、工程技術人員為俄人,苦力多僱傭中國人。其中“砌石”為最重要、最大量的施工工程。當時俄國國內石匠缺乏,就地僱傭又很困難,故從義大利招募500名技術比較熟練的石匠,由沙俄工程師加彼倫督導施工。一年後,因勞動條件低劣,生活環境艱苦,義大利石匠相繼棄工返回本國,最後只剩150名。
除此隧道外,還修築了一條新南溝隧道。修築當時稱之為“興安嶺石頭瓮道”,是穿越興安嶺線路的組成部分,為螺旋展線繞山行進的必然建築,長71.1米。中東鐵路哈滿線由西向東過博克圖後,進入大興安嶺腹地,群山疊嶂,峰嶺相依,為使鐵路穿山繞嶺,修築了繞山而行的螺旋展線,盤山繞行2公里後從東口進入興安嶺隧道。因螺旋展線的起點與隧道東口的線路標高相距懸殊,故在展線繞行中於554公里020米處與經過的線路形成上下交叉,以使線路在此穿過而抵興安嶺隧道東口,故在修建螺旋展線和興安嶺隧道的同時鑿築了此隧道。
大興安嶺隧道在歷史上曾兩次險些被炸毀。一次是1932年11月蘇炳文海滿抗戰時,為防止日軍乘火車越過大興安嶺,抗日軍民欲炸毀隧道,後經蘇聯東省鐵路局阻止,沒有炸成。第二次是在1945年8月蘇軍出兵東北時,日軍為阻止蘇軍進攻,在隧道內埋有1500多顆地雷,後被蘇軍排除。
大興安嶺隧道至今仍是 唯一連線大興安嶺東西的鐵路動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