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液虧

大腸液虧

病證名。指津液不足,不能濡潤大腸所表現的證候。

解讀

本證多因素體陰虧,或久病傷陰,或熱病後期,津傷末復,或婦女產後出血過多等引起。臨床表現為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常數日一行,口乾咽燥,或伴見口臭、頭暈等症,舌紅少津,脈細澀。

可見於老年性便秘或習慣性便秘等疾患。由於大腸燥熱,耗傷津液,或胃陰不足,不能下及大腸,從而造成大腸液虧,濡潤傳導不行所致。於老年人、產後,或熱病後期,尤為多見。治宜潤腸通便。

中醫套用

證候分析:本證以大便乾燥,難於排出為辨證要點。大腸液虧,腸道失其濡潤,傳導不利,故大便秘結乾燥,難以排出,甚或數日一行。陰傷於內,口咽失潤,故口乾咽燥。大便日久不解,濁氣不得下泄而上逆,導致口臭、頭暈。陰傷則陽亢,故舌紅少津。津虧脈道失充,故脈來細澀。

治法:潤腸通便,滋陰降氣。

方藥:五仁湯加味。杏仁、郁李仁、瓜蔞仁、火麻仁、柏子仁(潤腸通便);胖大海、肉蓯蓉、枳殼、山楂(潤腸通便)。

大腸液虧證和大腸燥結證,同為大便秘結的病變,伴不同程度的口咽乾燥、心煩、舌紅等津傷證。兩者在臨床上容易混淆而辨別不清。二者均有傷津症狀,前者僅為口咽乾燥,舌紅少津,為陰虛內熱所致;後者則為口唇乾焦,口渴需飲水自救,苔黃而燥,顯然重於前者,因熱熾津傷所致。就病史病程而言,前者多在失血傷陰,或熱病傷津之後出現,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後者多在外感溫熱病、傷寒入里化熱的過程中出現,大便燥結出現在高熱同時或高熱之後,起病急,病程短,為新病。在臨床上要注意鑑別要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