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練莊村

大練莊村

大練莊村隸屬於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縣龍武鎮,地處龍武鎮北邊。截至2009年底,該村距離龍武鎮政府所在地14.7公里,東南分別與柏木租、腳白畝、方丈三個村委會相連,西北分別與柏木租村委會、峨山縣小街鎮大維堵村委會相接壤,轄大練莊、上雨則、下雨則、小練莊上寨、小練莊下寨、小江河、小尖山一組、小尖山二組、灣子9個自然村,有10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20.8平方公里,海拔1710米,年平均氣溫20℃,年降水量88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白蘿蔔等農作物。

隸屬於北京市大興區榆垡鎮

走進榆垡鎮大練莊村果園,金黃色的優質梨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果園主人告訴記者,過去這裡是一片低產田,土地沙化,種什麼都沒好收成,村里分地誰都不願要,去年鎮裡投資對這片涉及8個村約一萬多畝土地進行集中連片整理,平整土地,修路打井、修輸水管道和農田防護林等,以前“只見播種子,不見綠莊稼”的低產田,如今變成了村民爭相投入的“香餑餑”。像榆垡鎮一樣,截至今年9月,全區已對56246畝土地進行了整理,投資達一億多元。

從風沙危害區到綠海甜園

大興區位於首都南部,永定河左岸。歷史上由於受永定河長期擺動和決口的影響,造成全區60%的土地沙化。全區形成五條沙帶,大小沙丘達3000餘個,加上華北半乾旱季風氣候的影響,使大興區成為北京市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風沙給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危害,也長期制約著該區經濟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大興區委、區政府把治沙工作確定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措施之一。

1981年,大興區被列入國家“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根據工程要求,本著“網、帶、片、點”相結合的原則,按照“農田林網以提高防護效益為主,主幹路、河綠美兼顧,片林、果園相結合,防風固沙和增加收入並重,村莊為點,美化為主”的要求,本著“治沙治害,致綠致美,治窮致富”的方針,開展了造林治沙、發展經濟的系統建設。完善、提高防護林網。在永定河沿線營造防護林,在裸露的沙地上營造片林和果園。在沙區以開發沙荒地為重點,進行了農、林、牧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沙區綜合治理。以提高林業的科技含量為手段,以提高經濟、社會效益為目標,開發旅遊林業和休閒林業,把造林治沙推向新高度。全區初步形成了以農田林網為主體,網、帶、片、點相結合,田、林、路、井、電相配套的沙區防護林體系。這一體系的建成使昔日肆虐的風沙危害得到遏制,大興區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昔日缺林少綠、風沙肆虐的貧困之鄉,今朝已變成首都綠海甜園。

土地整理成就設施農業

如果說,防風治沙是一輪較大規模土地整理的話,那么從2006年進行的土地整理則是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的土地整理。這次土地整理的特點是結合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通過項目工程對農村田、林、路、電、機井、村進行綜合整治,開發整理未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加強生態保護和環境建設。

2006年,大興區被國土資源部正式確定為“國家級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確定土地整理項目區涉及龐各莊、榆垡、禮賢、魏善莊、安定、青雲店、長子營、采育等8個鎮12個項目片區,面積約15.8萬畝。

這次土地整理按照“基本農田標準化、基礎工作規範化、保護責任社會化、監督管理信息化”的總體要求,推進土地開發整理,達到基本農田標準化,占補平衡,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確保糧食及特色農產品生產安全這一主線,節水、保肥、治沙,實現可持續發展。

基本農田標準化,即土地整理集中連片,田塊平整、規則,有利於機械化耕作,水利設施配套,田間道路通達,防護林網配套,土壤改良措施配套。用榆垡鎮農民的話說,經過整理的土地扣上棚就能種植西瓜、蔬菜,栽上果樹就是高標準果園。

明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生態環境。土地整理開發後的大部分耕地成為設施農業區,推進了都市農業的發展。通過土地整理有效地降低了項目區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增加了農民收入。根據對大興區一些典型土地整理項目調查,土地整理後,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農作物產量增加20%,生產成本降低20%;同時,帶動了農產品加工業、農業觀光旅遊業的發展。

龐各莊、榆垡鎮是首批列入土地整理項目區的鄉鎮。龐各莊鎮保全莊村是第一批列入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的村,投資286萬元,整理土地989畝,通過整理,新增土地740畝。今年投資2932萬元,對常各莊等8個村連片整理土地18831畝,新增土地855畝。通過對近2萬畝土地的整理開發,推進了龐各莊京開高速路以西設施農業和林果業的發展。2006年,榆垡鎮先後對大練莊等9個村和留士莊等9個村總計投資4564萬元,整理土地28953畝。新增土地2189畝。通過對京開高速路以西的土地進行規模整理開發,初步形成了從劉家鋪到禮賢的劉禮路設施農業和精品水果觀光帶,提升了土地產出率,帶動了觀光採摘,促進了農民增收。

據了解,自1999年至今,大興區進行土地開發整理總面積6.7萬畝(其中國家級投資面積約1.1萬畝,市級投資面積0.32萬畝,自籌投資項目約5.28萬畝)新增耕地面積約4.12萬畝(主要以開發復墾項目為主),總投資約1.5億元。通過土地整理,不僅滿足了大興區占補平衡的需求,還使耕地面積有所增加,大大促進了經濟發展,同時改善了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保障了農民的增產增收。

搭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平台

大興區一直高度重視和積極組織開展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確保了當地的耕地面積不減少,為耕地占補平衡目標的實現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同時也為改善首都的生態環境,促進新農村建設作出了貢獻。

土地整理為農民搭建產業平台。產業發展是新農村建設的基點。通過基本農田土地整理建設,對田、水、路、林、村等實行綜合整治,實現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為發展設施農業奠定了基礎。據了解,從2005年開始土地整理多達56246畝,其中80%的土地發展成為設施農業,占全區設施農業的45%左右。大興區禮賢鎮素有“首都南菜園”的美譽。該鎮在2006年、2007年先後整理祁各莊等7個村和東郟河等10個村土地達30000多畝。目前,全鎮設施保護地面積為2萬畝,年產各類優質蔬菜達到2億公斤以上。在種植品種上也由單一的白菜、蘿蔔、西紅柿等大路菜,發展到現在的八角絲瓜、奶白菜、嫁接黃瓜、七彩大椒等名、特、優新品種達到40多個。其中,龍頭村的大椒、伍各莊村的冬瓜、東梁各莊村的茄子、紫各莊村的西紅柿等,已形成了以“一村一品”為特色的村級蔬菜基地以及沿京城南中軸路兩側的“十華里蔬菜長廊”和沿大禮路兩側“十華里蔬菜長廊”。全鎮日光溫室、大棚總數已達6000個,形成了規模化發展的格局。

土地整理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土地開發整理綜合項目通過生態林建設,減少了水土流失,增強了水土保持能力,對大興區生態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改善田塊之間的道路網路,沿路種植防護林帶,涵養了水源,使項目區的農地不再受風沙影響。另外,綠樹成陰的高標準農田,有效地改善了當地的小氣候,對治理北京地區的沙塵現象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魏善莊鎮對前苑上等13個村18524畝土地進行集中整理,農田進行統一規劃,林、田、路、渠、橋、機、電、水等設施綜合配套,一次成型。按照多樹種、多層次、多功能的林網配置原則,將喬、灌、花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成了集生態、經濟、景觀於一體的疏透型防護林體系,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