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
產地及產期
介紹
一般體長12~16厘米、體重50~75克、其特徵與短尾大眼綢相似、主要區別是:長尾大眼鯛尾鰭

英文俗名呈新月形,上下葉鰭條向後延長成絲狀,上葉長於下葉;另一區別是背鰭鰭條部末端較,短尾大眼鯛尖細。頭體兩側及各鰭均為暗紅色,腹部較淺,腹鰭長而大、鰭膜間有褐色斑點,背鰭及臀鰭的鰭膜間無黃色斑點。
Purple-spottedbigeye;Purple-spottedbigeye;Threadfinbig-eye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略高,側扁,呈長卵圓形;體最高處位於背鰭第VI棘附近。眼特大,瞳孔大半位於體中線下方。吻短。口裂大,近乎垂直;下頜突出,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齒。前鰓骨後緣及下緣具鋸齒並具有一枚後向之長強棘。頭及體部皆被有粗糙堅實不易脫落之櫛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孔數51-67。背鰭單一,不具深缺,具硬棘X棘,軟條11-13;臀鰭與背鰭幾相對,具硬棘III,軟條12-14;背鰭後端尖型,臀鰭後端圓形;胸鰭短小;腹鰭中長,短於頭長;尾鰭彎月型凹入,上下葉均呈絲狀延長。體呈一致之粉紅色或銀白色而帶粉紅色光澤;各鰭粉紅色;腹鰭則密佈黑色斑點,與腹部相連之膜上具1-2個大黑斑。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四週有沙泥的礁石附近。夜行性魚類,平常躲在礁石下的洞穴中或是其他比較陰暗的地方,到了晚上再游到水層中找尋食物,主要以小魚、蝦、蟹或一些小型的頭足類,屬肉食性魚類。喜歡過群居的生活,經常會成群結隊一起出現。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波斯灣,東至菲律賓,北至台灣,南迄澳洲北部。台灣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及南部等海域。
漁業利用
本種魚為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可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所獲,漁期全年皆有。肉質細嫩唯魚鱗很難處理,可連皮一起剝除,油炸、煮味噌或薑絲湯皆適宜。
生活習性
底層魚類。主要棲息於四周有沙泥的礁石附近。夜行性魚類,平常躲在礁石下的洞穴中或是其他比較陰暗的地方,到了晚上再游到水層中找尋食物,主要以小魚、蝦、蟹或一些小型的頭足類,屬肉食性魚類。喜歡過群居的生活,經常會成群結隊一起出現。通常棲息於底質為沙泥、水深25~75米的海域中。本種魚為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可為底拖網、延繩釣及手釣所獲,漁期全年皆有。肉質細嫩唯魚鱗很難處理,可連皮一起剝除,油炸、煮味噌或薑絲湯皆適宜。相關信息
拉丁目名:PERCIFORMES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大眼鯛科
拉丁科名:Priacanthidae
中文屬名:大眼鯛屬
拉丁屬名:Priacanthus
拉丁種名:tayenus
定名人:Richardson
年代:1846
中文名:長尾大眼鯛
原始文獻:Rep.Br.Ass.AdvmtSci.,15.Meet.,:237
模式產地:中國國內分布:
南海,台灣海峽,東海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印度尼西亞,北至中國資料來源:福建魚類志[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