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學史

第一個發現大王花標本的植物學家,是法國探險家路易·奧古斯特·德尚(AugusteDeschamps)(1765年至1842年)。他是一支法國科學考察團的成員。在亞太地區遠征時,他在爪哇花了三年時間考察。在1797,他收集了現在被稱為霍氏大王花(Rafflesiahorsfieldii)的一個標本。在1798年的返航途中,他的船被送往由英國,此時正值英法戰爭時期,他的所有論文和筆記被沒收。有生之年這位考察團員沒有看到該物種被植物界確認的曙光,直到1954年這些資料才在英國自然史博物館被重新發現。
1818年,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阿諾德(JosephArnold)(1782年至1818年)和政治家萊佛士爵士(SirThomasStamfordBingleyRaffles)(1781年至1826年,現代新加坡的創始人)收集到另一物種的標本——生長在蘇門答臘的阿諾德大王花(Rafflesiaarnoldii)。在由馬來亞僕人帶回不久後,約瑟夫·阿諾德就去世了。萊佛士女士一直收藏這一標本,為完成阿諾德的遺願,她將已經繪製成的植物的形態和顏色的繪圖,送到約瑟夫班克斯,進行材料保存。後由銀行家羅伯特·布朗(1773年至1858年)轉至大英博物館,由常住此地的植物藝術家弗朗茨·鮑爾(1758年至1840年)研究所有材料。
威廉·傑克(1795年至1822年)是阿諾德在蘇門答臘島的繼任者,他認識德尚,也注意到此類物種的各項,在新發現的屬名命名上,會與事實有出入。他起草了一份說明,以確保英國植物學家的信譽。
大王花的模式種,通用名阿諾德大王花(Rafflesiaarnoldii),本來是應該以第一個描述該物種的斯坦福賓利萊佛士的名字命名,但最終是以英國植物學家約瑟夫·阿諾德(Arnoldii)的名字命名。這由在1820年6月召開的林奈學會在倫敦的會議決定。那年九月出版的哲學史冊的報告公布了這一學名。
形態特徵
結構
大王花是一種肉質寄生草本植物而並非真的“食人花”。它們主軸極短,沒有葉片和地下莖,吸取營養的器官退化成菌絲體狀,侵入宿主的組織內,因此整朵花就是它的全部。從宿主身上吸收的營養幾乎全部供應花朵的生長,花徑能夠達到3英尺,即0.9144m,最高紀錄可達1.4m。大王花的基座是由宿主的木質部發展而來的,形狀很象個廣口罈子。當你準備選一束花向別人道歉時,千萬不要選這種腐肉花。它看起來很美麗,但總是發出腐肉的難聞氣味。
雌雄異株

果
果為漿果,種子微小,種皮特堅硬,內有胚乳。植株常寄生在熱帶雨林落葉層下葡萄科爬岩藤屬植物的蔓生莖的根部或較低的攀緣莖上,但它們寄生依賴關係之間的一些細節至今未能解釋清楚。
生長環境
大王花生長在500-700公尺高度的熱帶雨林中,由於沒有四季之分,所以不一定會在什麼時候冒出來。不過根據當地人的說法,每年的5~10月,是它最主要的生長季。當它剛冒出地面時,大約只有桌球那么大,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有桌球般的體積,變成了甘藍菜般的大小,接著5片肉質的花瓣緩緩張開,等花兒完全綻放已經過了兩天兩夜了。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大王花好不容易開出來的巨大花朵,居然只能維持4~5天,而且在這4~5天中,花朵會不斷地釋放出一種奇特的臭味,像糞便一樣臭,蝴蝶、蜜蜂都不願理睬它,大型的動物也會自然迴避,而讓一些逐臭的昆蟲來為它傳粉做媒。當花瓣凋謝時,會化成一堆腐敗的黑色物質,不久,果實也成熟了,裡頭隱藏著許許多多細小的種子,隨時準備掉入地中,找尋適當的發芽地點。
分布範圍

該屬種類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阿諾德大王花 | Rafflesia arnoldii R.Br. |
2. | 巴萊特大王花 | Rafflesia baletei Barcelona & Cajano |
3. | 婆羅洲大王花 | Rafflesia borneensis Koord. |
4. | 坎特利大王花 | Rafflesia cantleyi Solms |
5. | 加杜坦大王花 | Rafflesia gadutensis Meijer |
6. | 哈塞爾蒂大王花 | Rafflesia hasseltii Suringar |
7. | 霍氏大王花 | Rafflesia horsfieldii R.Br. |
8. | 基思大王花 | Rafflesia keithii Meijer |
9. | 毛葉大王花 | Rafflesia kerrii Meijer |
10. | 倫納迪大王花 | Rafflesia leonardii Barcelona & Pelser |
11. | 壯麗大王花 | RafflesiamagnificaMadulid, Tandang & Agoo |
12. | 馬尼拉大王花 | Rafflesia manillana Teschenm. |
13. | 小口大王花 | Rafflesia micropylora Meijer |
14. | 米拉大王花 | Rafflesia mira Fernando & Ong |
15. | 菲律賓大王花 | Rafflesia philippensis Blanco |
16. | 普力斯大王花 | Rafflesia pricei Meijer |
17. | 摩鹿加大王花 | Rafflesia rochussenii Teijsm. & Binn. |
18. | 舍氏大王花 | Rafflesia schadenbergiana Göpp. ex Hieron. |
19. | 綺麗大王花 | Rafflesia speciosa Barcelona & Fernando |
20. | 滕氏大王花 | Rafflesia tengkuadlinii Salleh & Latiff |
繁殖方法

遺憾的是,由於鮮少人知道此花的繁殖的方法,所以只能依賴自然傳播,加上此花擁有藥用價值(用於婦女分娩),故被采割,此外,長出大王花的地方被視為土地肥沃,而使用於其他用途;沒有良好的保護導致大王花逐漸減少。無論如何,1997年沙巴野生保護法令制定,大王花為保護植物。在2002年,有關當局發現44/83的大王花在保護環境以外,故此,他們派員尋找、監督,並希望將來大王花與其生長的環境可以不再受破壞。

據當地居民的介紹,每年的5~10月,是大王花最主要的生長季。種子具體是怎樣萌發的還不太清楚,只知種子的絲狀芽體可在不傷害宿主的情況下逐漸在莖皮內蔓延,直至一年半後,種子吸收了足夠的能量,體積膨大,穿破種皮萌發出約6mm的芽點。經過幾個月的緩慢生長,花蕾逐漸由桌球般的體積直至生長到甘藍一般大小。等過了一個月,花苞便會緩緩張開,完全綻放需要兩天兩夜。盛開的大王花艷麗多彩,整個花冠呈鮮紅色,上面有點點白斑,花冠50~90cm,5片多漿汁的花瓣厚而堅韌,每片段預告瓣厚約5cm,寬30cm左右,花瓣質量總重最高可達25磅之多,也就是10多公斤。花朵中央有一個圓口大蜜槽,其容積相當大,能夠承起6~7夸脫的水,即5~7公斤。

物種分類
關於大花草(大王花又名“大花草”)的物種劃分,馬來西亞的學者宣稱可能發現了大花草(Rafflesia)屬植物的新種。該屬植物以花朵巨大而氣味惡臭著稱。馬來西亞丁加奴省(Terengganu)東部的林業官員表示,他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大花草屬植物,其花瓣像是一種已知物種,而花的內部形態又像是另一個種。
林業官員伽瑪魯丁(Roslee Jamaludin)認為,這可能是一個新種或是一個變種,也可能是一個變型。大家都對這個發現感到興奮,經過對已知大花草屬植物的查考還沒有發現有哪個種具有與之相同的特徵,當然,在確定這是一個新種之前還要對其特性進行更為仔細的觀察。
伽瑪魯丁說,發現這種大花草的具體地點還不能對外公開,人們發現這株大花草時它是攀援在一株高大樹木上的。更為奇特的是它沒有莖也沒有葉,就長在一種藤本植物上,整個花就是它身體的全部了。大王花從藤本植物上吸收來的全部營養幾乎全部供應花的生長。

種群現狀
由於大王花鮮少人知的繁殖方法,所以只能依賴自然傳播。此外,長出大王花的地方被視為土地肥沃,而使用於其他用途;沒有良好的保護導致大王花逐漸減少。由於人類採伐木材、開拓種植園等活動的影響,當地大片雨林正在急劇減少。沒有適合的環境導致大王花逐年遞減,加上當地傳說大王花有藥用價值,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花芽提取物炮製的浸膏,是婦女分娩時的良藥。當地人的濫采,更使大王花處在瀕臨滅絕的嚴重危險之中。
印度尼西亞政府也正在著手組織植物學家搜尋和保護這種植物。1997年沙巴野生保護法令制定,大王花為保護植物。在2002年,有關當局發現44-83%的大王花在保護環境以外,故此,他們派員尋找、監督,並希望將來大王花與其生長的環境可以不再受破壞。
保護現狀

大王花僅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等熱帶雨林中,由於人類採伐木材、開拓種植園等活動的影響,當地大片雨林正在急劇減少。沒有適合的環境導致大王花逐年遞減,加上當地傳說大王花有藥用價值,有補腎壯陽的功效,花芽提取物炮製的浸膏,是婦女分娩時的良藥。當地人的濫采,更使大王花處在瀕臨滅絕的嚴重危險之中。
印度尼西亞政府也正在著手組織植物學家搜尋和保護這種植物。1984年,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將大王花列為“世界範圍內遭受最嚴重威脅的瀕危植物”,提請世界公眾重視和著手保護這種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奇特的花。
該屬物種“壯麗大王花(Rafflesiamagnifica)”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極危(C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