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大牆文學定義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叢維熙、張賢亮相繼創作了《遠去的白帆》、《白雲飄落天幕》、《雪落黃河靜無聲》、《土牢情話》、《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靈與肉》(後三部為張賢亮作品),"大牆文學"的概念是由此而提出的。"大牆文學"成為七、八十年代影響較大的一種文學派別。
當時,"大牆文學"異軍突起,成為文學園地中的一枝奇葩,反映了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四人幫"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一大批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獄內同"四人幫"惡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在大牆裡面,正義與邪惡、進步的與反動的、是與非、人與妖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人性之間的對立碰撞發生了璀璨的火花……叢、張二人都經歷過監獄生活,生活的坎坷,苦難的煎熬,使他們飽嘗了人生的甘苦,嚴酷的獄內改造歷程使他們產生了睿智的思考,並進而表現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叢維熙以自己獄內生活經歷為素材,並大膽進行開拓,通過對那個特殊時代特殊的社會群體的描寫,再現了社會主義曲折行程中,"左傾"路線造成的人妖顛倒、是非混淆、忠而被謗、諫而被誅的時代悲劇。叢維熙《大牆下的紅玉蘭》一文發表後,評論家孔羅遜稱讚這個作品"起到了短篇小說《班主任》的作用,把中篇小說推向了時代的前列",那些"從勞改隊這個社會垃圾箱裡挖里挖掘出的'埋如糞土'的'閃光金子'",如葛翎、路威、高欣(《大牆下的紅玉蘭》)、林逸(《白雲飄落天幕》)、范漢儒(《雪落黃河靜無聲》)、許靈均(《靈與肉》、章永磷(《綠化樹》),他們威武不屈、貧賤不移,成為進步、正義、真理的化身,從這一意義上講,"大牆文學"是那個特殊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和知識分子凜然浩然的正氣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