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雙勝蛛

大熊雙勝蛛

中文科名: 足式:1,2,4,3。 足式:1,2,4,3。

基本信息

編號:
3093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後蛛亞科

拉丁亞科:

Metinae

中文屬名:

雙勝蛛屬

拉丁屬名:

Diphya

拉丁種名:

okumae

定名人:

Tanikawa

年代:

1995

中文名:

大熊雙勝蛛

原始文獻:

Acta. arachn. Tokyo 44: 102, figs.1-13.

國內分布:

湖北。

國外分布:

日本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56-57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3.10~4,10。一雌蛛體長3.56:頭胸部長1.62,寬1.28;腹部長1.92,寬1.58。背甲梨形,橙黃色,具很多刻點。螯肢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3—4齒。步足
黃色,脛節Ⅰ和後跗節Ⅰ的前側面各具一列呈櫛狀排列的細刺。步足測量: Ⅰ5. 65(1.47十1.90十1.50十0.78), Ⅱ5.14 (1.42十1.73十1.30十0.69), Ⅲ 3. 27 (0.99十0.97十0.75十0.46),Ⅳ4.27(1.36十1.36十1.03十0.52)。
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淺褐色,側面較暗,各具一白色縱條斑。外雌器骨質化弱,前半部具一卵圓形凹陷,長大於寬;納精囊球形。

雄蛛

體長2,72。頭胸部長1.36,寬1.16;腹部長1.46,寬1.16。背甲橙黃色,具很多小刻點,中央具一不十分明顯的黃白色縱斑。頸溝和放射溝不明顯。中窩橫向,較淺,頭部向背面高聳,與後面的胸部間形成一明顯的斜坡。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寬於前眼列,並幾乎占滿頭部的寬度。間接眼無反光色素層。各眼的基部周圍均有黑褐色眼斑。前中眼明顯比其餘6眼小得多。前中側眼間距稍大於前中眼間距(0.04:0.03);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0:0.08)。前後側眼間距0.23。中眼域長0.40,前邊寬0.15,後邊寬0.30。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前中眼(0.15:0.13:0.10:0.06)。
額高0.15。螯肢橙黃色,前齒堤有3齒,其中第1齒和第2齒的基部癒合在一起;後齒堤有3齒,第1齒明顯大,另2齒非常小。下唇、顎葉和胸板橙黃色。下唇寬大於長(0.23:0.13)。胸板長几乎等於寬。顎葉的頂部比基部寬。步足黃色。腿節I具2根前側刺和4根後側刺,相對短粗。步足Ⅰ、Ⅱ的脛節和後跗節各具一排細刺,後跗節各具一列齒狀的短刺。腿節Ⅳ無聽毛。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1.24(0.38牛0.15十0.23十0.48); 步足Ⅰ5.50 (1.46十1.77十1.56十0.71), Ⅱ4.77 (1.33十1.50十1.26十0.68),Ⅲ2.92(0.85十0.85+0.68十0.54),Ⅳ3.49(1.05十1.12十0.88十0.44)。
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前部2/3淺黃褐色,後部1/3淺黑色。背面前部淺黃褐色區內,在接近兩側緣位置各具一彎曲的銀白色縱條斑;後端淺黑色區內具4—5條短的橫條斑。觸肢的轉節稍長於脛節。生殖球呈球形,插入器和引導器均從生殖球的頂端發生,跗舟在中部外側具一突起,副跗舟為一分離的骨片,短而寬。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日本
國內分布:湖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