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宗室親王

和碩親王(簡稱親王)為大清宗室的最高爵位。本詞條列出了大清歷史上的宗室親王(不包括外藩親王),包括追封以及被奪爵或降爵的親王。

入繼大統親王

曾封親王,後繼承皇位者共4人,其親王爵位實際未有世襲。

和碩雍親王

和碩雍親王,共傳1代1位。
雍親王胤�:聖祖仁皇帝玄燁第四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親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繼承皇位,是為世宗憲皇帝。

和碩寶親王

和碩寶親王,共傳1代1位。
寶親王弘曆:世宗憲皇帝胤�第四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親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繼承皇位,是為高宗純皇帝。

和碩嘉親王

和碩嘉親王,共傳1代1位。
嘉親王永琰: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五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親王。嘉慶元年(1796年),繼承皇位,是為仁宗睿皇帝。

和碩智親王

和碩智親王,共傳1代1位。
智親王綿寧:仁宗睿皇帝�琰次子。嘉慶十八年(1813年),封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繼承皇位,是為宣宗成皇帝。

世襲罔替親王

世襲罔替王爵,俗稱“鐵帽子王”,大清共封12家鐵帽子王,其中7家親王,2家郡王。

和碩禮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次子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共傳10代15位親王,其中9位稱“禮親王”,2位稱“巽親王”,4位稱“康親王”。其中2位被降爵,1位被奪爵。
禮烈親王代善: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次子。崇德元年,封禮親王,世襲罔替。順治五年十月,薨。康熙十年,追謚烈。
貝勒滿達海:禮烈親王代善第七子。順治六年,襲禮親王。順治八年,改封號曰“巽”。順治九年二月,薨,謚曰簡。順治十六年,削謚仆碑,降爵為貝勒。
懷愍貝勒常阿岱:貝勒滿達海子。順治九年(1652年)襲巽親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降爵為貝勒。康熙四年(1665年),薨,謚曰懷愍。
康良親王傑書:禮烈親王代善第八子祜塞第三子。順治六年(1649年)襲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加封號為康郡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禮親王一系的爵位由傑書承襲,遂改號康親王。康熙三十六年閏三月,薨,謚曰良。
康悼親王椿泰康良親王傑書第五子。康熙三十六年,襲爵,康熙四十八年,薨,謚曰悼。
康修親王崇安:康悼親王椿泰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難),襲爵。雍正十一年,薨,謚曰修。
康簡親王巴爾圖:康良親王傑書第四子。雍正十二年(1734年),襲爵。乾隆十八年(1753年),薨,年八十,謚曰簡。
禮恭親王永恩:康修親王崇安次子。乾隆十八年(1753年),襲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號禮親王。嘉慶十年(1805年),薨,謚曰恭。
已革禮親王昭�:禮恭親王永恩子。嘉慶十年(1805年),襲爵。嘉慶二十年,奪爵,圈禁。
禮安親王麟趾:已革禮親王昭�從弟,康修親王崇安子永�子。嘉慶二十二年(1807年),襲爵。道光元年(1821年),薨,年六十六,謚曰安。
禮和親王全齡:禮安親王麟趾長孫,錫春子。道光元年(1821年),襲爵。道光三十年,薨,年三十四,謚曰和。
禮恪親王世鐸:禮和親王全齡第三子。道光三十年,襲爵。民國四年,薨,年六十八,謚曰恪。
禮敦親王誠厚:禮恪親王世鐸長子。民國二年(1913年),襲爵。民國六年(1917年),薨,年五十三,謚曰敦。
禮親王誠�:民國六年(1917年),襲爵。
禮親王�銘:民國十八年(1929年),襲爵。

和碩睿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被封為和碩睿親王。乾隆年間獲世襲罔替。共傳13代8位睿親王。此外,有5位被追封為睿親王。
睿忠親王多爾袞: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崇德元年(1636年),封睿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薨,追封皇帝,諡號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奪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復睿親王封號,追謚忠。
貝勒(追封睿親王)多爾博: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多爾袞同母弟多鐸五子。順治七年(1650),襲睿親王爵。順治八年,革爵歸宗。順治十四年,封貝勒。康熙十一年,薨。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賜復封睿親王。
鎮國公(追封睿親王)蘇爾發:多爾博次子。康熙十二年襲貝子;康熙三十九年,降鎮國公。康熙四十年四月初五,卒,年三十八。乾隆二十七年(1762),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親王。
輔國公(追封睿親王)塞勒:蘇爾髮長子。康熙三十八年八月,封三等鎮國將軍。康熙四十年七月,襲輔國公。雍正七年五月十四日,卒,年五十。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輔國公(追封睿親王)功宜布:塞勒第五子。乾隆九年(1744年),襲輔國公。乾隆十一年二月十九日,卒,年三十三,謚恪勤。乾隆二十七年,追封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追封睿親王。
信恪郡王(追封睿親王)如松:功宜布第三子。乾隆十一年六月,襲輔國公。乾隆二十七年(1762),襲信郡王,並追封其諸先祖多爾博、�爾發、塞勒、功宜布為信郡王。乾隆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十日,薨,年三十四,謚曰恪。
睿恭親王淳穎:如松第三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襲輔國公。乾隆四十三年(1778)正月,襲睿親王。追封其先祖多爾博、�爾發、塞勒、功宜布及如松為睿親王。嘉慶五年(1800)十一月初七日,薨,年四十,謚曰恭。
睿慎親王寶恩:淳穎長子。嘉慶六年(1801),襲睿親王。嘉慶七年,薨,謚曰慎。
睿勤親王端恩:淳穎第四子。嘉慶七年(1802),襲睿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勤。
睿僖親王仁壽:端恩長子(一說六子)。嘉慶六年八月(1826),襲睿親王;同治三年十月初十日,薨,年五十五,謚曰僖。
睿愨親王德長:仁壽第三子。同治四年(1865),襲睿親王。 光緒二年,薨,謚曰愨。
睿親王魁斌:德長第四子。光緒二年(1876),襲睿親王。
睿親王中銓:魁斌子。民國四年(1915),襲睿親王。

和碩豫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被封為和碩豫親王。乾隆年間獲世襲罔替。共傳10代9位豫親王,其中2位奪爵。此外,傳5位信郡王,其中1位由豫親王降為信郡王,後復追封豫親王;3位追封豫親王,1位追封睿親王。
豫通親王多鐸: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五子。崇德元年(1636年),封親王。順治六年(1649年),薨。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追降郡王。康熙十年 (1671年) 追謚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追復豫親王。
信宣和郡王(追封豫親王)多尼:多鐸次子。順治六年(1649年),襲豫親王。順治八年,改封號曰“信”。順治九年降信郡王。順治十八年,薨,年二十六,謚宣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親王。
信郡王(追封豫親王)鄂�:多尼次子。順治十八年(1661年),襲信郡王。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親王。
信郡王(追封豫親王)董額:多鐸第七子。初封貝勒。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奪爵。康熙四十二年,襲信郡王。康熙四十五年,薨,年六十,仍坐前罪,不賜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追封豫親王。
信愨郡王(追封豫親王)德昭:鄂�第五子。康熙四十五年,襲信郡王。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薨,謚曰愨。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豫親王。
信恪郡王(追封睿親王)如松: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襲信郡王,並追封其諸先祖多爾博蘇爾發塞勒、功宜布為信郡王。乾隆乾隆三十五年,薨,謚曰恪。乾隆四十三年(1778),追封睿親王,並追封其諸先祖多爾博、蘇爾發、塞勒、功宜布為睿親王。
豫良親王修齡:德昭第十五子。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襲信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豫親王。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薨,謚曰良。
已革豫親王裕豐:修齡長子。乾隆五十二年,襲豫親王。嘉慶十八年,奪爵。
革豫親王裕興:修齡次子。嘉慶十八年,襲豫親王。嘉慶二十五年,奪爵,幽禁。
豫厚親王裕全:修齡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襲豫親王。道光二十年,薨,謚曰厚。
豫慎親王義道:裕全次子。道光二十年,襲豫親王。同治七年,薨,謚曰慎。
豫誠親王本格:義道長子。同治七年,襲豫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誠。
豫親王懋林:本格嗣子。光緒二十四年,襲豫親王。
豫親王端鎮:懋林子。民國二年,襲豫親王。

和碩鄭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濟爾哈朗被封為和碩鄭親王。其子濟度改為簡親王,後獲世襲罔替。乾隆年間改回鄭親王。共傳10代17位親王,其中8位稱鄭親王、9位稱簡親王,有5位被奪爵。此外,有5位追封簡親王、5位追封鄭親王。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同母弟舒爾哈齊第六子。崇德元年(1636)封鄭親王。順治十二年(1655),薨,謚曰獻。
簡純親王濟度:濟爾哈朗次子。順治八年閏二月,封簡郡王。十四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十七年庚子七月初一日申時,薨,年二十八歲,謚曰純。
簡惠親王德塞:濟度第三子。順治十八年二月,襲簡親王。康熙九年庚戌三月二十二日午時,薨,年十七歲,謚曰惠。
已革簡親王喇布:濟度第二子。康熙五年正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九年九月,襲簡親王。康熙二十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未時,薨,年二十八歲。康熙二十二年,追削王爵。
簡修親王雅布:濟度第五子。康熙十一年,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二十二年四月,襲碩簡親王。康熙四十年辛巳九月十七日未時,薨,年四十四歲,謚曰修。
已革簡親王雅爾江阿:雅布長子。康熙四十一年正月,襲簡親王。雍正四年二月,緣事革退親王。十年壬子十月二十九日丑時,卒,年五十六歲。
已革簡親王神保住:雅布第十四子。康熙五十五年四月,封一等鎮國將軍。雍正四年三月,襲簡親王。乾隆十三年九月,緣事革退親王。乾隆二十四年己卯閏六月二十九日卯時,卒,年六十四歲。
追封簡親王費揚武:濟爾哈朗八弟。崇德元年,以軍功封固山貝子。崇德四年五月,緣事革爵。崇德四年八月,復封鎮國公。崇德八年十二月初二日辰時卒,年三十九歲。順治十五年,追封為貝勒,謚曰靖定。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簡親王。
追封簡親王傅喇塔:費揚武第四子。順治二年,封輔國公。順治六年十月,晉封固山貝子。順治十六年,緣事降為輔國公。順治十八年三月,復封固山貝子。康熙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戌時,薨,年五十二歲,謚曰惠獻。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簡親王。
追封簡親王福存:傅喇塔子。康熙十七年七月,封鎮國公。康熙三十年正月,襲固山貝子。康熙三十九年九月初三日申時,薨,年三十六歲。乾隆十五年七月,追封簡親王。
簡儀親王德沛:鄭獻親王濟爾哈朗弟貝勒費揚武曾孫、貝子福存子。雍正十三年五月,封鎮國將軍。乾隆十三年九月,襲簡親王爵位,其曾祖父貝勒費揚武、祖父貝子傅喇塔、父親福存,一同被追封為簡親王。乾隆十七年十七年壬申六月十八日未時,薨,年六十五歲。乾隆十七年九月,謚曰儀。
追封簡親王巴爾堪:濟爾哈朗第四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康熙七年六月,緣事降為二等奉國將軍。康熙八年七月,復授三等輔國將軍。康熙十六年三月,緣事革輔國將軍。康熙十九年庚申十月十一日寅時卒于軍,年四十四歲。康熙四十九年四月,追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元年正月,追封不入八分輔國公,謚曰武襄。乾隆十七年八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追封簡親王巴賽:巴爾堪子。康熙二十一年四月,封三等奉國將軍。雍正元年正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雍正九年辛亥六月二十八日陣亡,年六十九歲,謚曰襄敏。乾隆十七年十二月,追封和碩簡親王。
簡勤親王奇通阿:濟爾哈朗第四子巴爾堪孫,巴賽子。雍正四年八月,封三等輔國將軍。雍正九年十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十七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其祖父巴爾堪、父巴賽皆追封簡親王。乾隆二十八年癸未六月二十三日亥時,薨,年六十三歲,謚曰勤。
簡恪親王豐訥亨:奇阿通長子。乾隆八年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乾隆二十八年十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二月十一日寅時,薨,年五十三歲,謚曰恪。
鄭恭親王積哈納:豐訥亨子。乾隆四十一年五月,襲和碩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復號鄭親王。乾隆四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午時,薨,年二十七歲,謚曰恭。
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積哈納子。乾隆五十九年二月,襲和碩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二月二十五日未時,薨,年六十九歲,謚曰慎。
已革鄭親王端華:烏爾恭阿第三子。道光十二月,封三等輔國將軍。鹹豐十一年十月初六日,因罪革爵,賜自盡,年五十五歲。
追封鄭親王經訥亨:奇阿通次子。乾隆三十年七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乾隆四十年乙未十一月十一日酉時卒,年三十三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追封鄭親王伊豐額:經訥亨子。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二等奉國將軍。嘉慶十二年三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辛巳二月二十二日酉時,薨,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追封鄭親王西朗阿:伊豐額子。道光元年六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二十八年戊申十一月二十八日卯時卒,年五十二歲。同治三年十二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已革鄭親王承志:簡勤親王奇通阿次子經訥亨曾孫,西朗阿子。道光二十九年二月,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其曾祖父經訥亨、祖父伊豐額、父西朗阿皆追封鄭親王。同治十年六月,因案革爵。光緒八年壬午十一月二十四日申時卒,年四十歲。
追封鄭親王伊彌揚阿:豐訥亨第七子。乾隆六十年十二月,封一等奉國將軍。嘉慶二十三年戊寅十月二十六日巳時卒,年四十四歲。同治十年八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追封鄭親王松德:伊彌揚阿子。嘉慶二十四年,襲奉恩將軍。道光二年壬午十月十五日酉時卒,年二十三歲。同治十年八月,追封和碩鄭親王。
鄭順親王慶至:簡恪親王豐訥亨曾孫,松德子。同治十年八月,襲和碩鄭親王,其祖父伊彌揚阿、父松德皆追封鄭親王。光緒四年戊寅二月十六日辰時,薨,年六十歲,謚曰順。
鄭恪親王凱泰:慶至次子。光緒四年七月,襲和碩鄭親王。光緒二十六年庚子閏八月初八日戌時,薨,年三十歲,謚曰恪。
鄭親王照煦:凱泰子。光緒二十八年九月,襲和碩鄭親王。1950年逝世,年五十歲。

和碩肅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長子豪格被封為和碩肅親王。其子富綬改為顯親王,後獲世襲罔替。乾隆年間改回肅親王。共傳了10代12位親王,其中8位稱肅親王、4位稱顯親王。此外,有1位追封顯親王,1位追封肅親王。
肅武親王豪格:太宗文皇帝皇太極長子。崇德元年四月,封肅親王,尋坐黨岳托漏上言有怨心,降貝勒,崇德二年,復封肅親王。崇德六年緣事降郡王。崇德七年以功復封肅親王。順治元年四月,削爵。順治元年十月仍復原封。順治五年二月,革爵幽禁。順治五年三月自盡。順治八年正月,追封肅親王。順治十三年追謚武。
顯懿親王富綬:豪格第四子。順治八年,襲親王,改封號曰“顯”,康熙八年,薨,謚曰愨。
顯密親王丹臻:富綬第四子。康熙九年,襲顯親王。康熙四十一年薨,謚曰密。
顯謹親王衍潢:丹臻第六子。康熙四十一年,襲顯親王。乾隆三十六年,薨,謚曰慎。
追封顯親王拜察禮:富綬第五子。乾隆三十七年追封顯親王。
肅勤親王蘊著:富綬之孫,追封顯親王拜察禮(富綬第五子)第三子。康熙四十七年,襲三等奉國將軍。乾隆三十七年,襲顯親王。乾隆四十三年復號肅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勤。
追封肅親王成信:丹臻次子。乾隆四十三年追封肅親王。
肅恭親王永錫:丹臻孫,追封肅親王成信(丹臻第二子)第五子。乾隆四十三年,襲肅親王,道光元年,薨,謚曰恭。
肅慎親王敬敏:永錫長子。乾隆六十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道光元年,襲肅親王。鹹豐二年,薨,謚曰慎。
肅恪親王華豐:敬敏第三子。道光四年,封三等鎮國將軍。道光九年,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鹹豐三年,襲肅親王。同治八年,薨,謚曰恪。
肅良親王隆�:華豐第三子。同治元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同治九年,襲肅親王。光緒二十四年,薨,謚曰良。
肅忠親王善耆:隆勤長子。光緒十二年,封二等鎮國將軍。光緒二十四年,襲肅親王。民國十一年(1922年),薨,謚曰忠。

和碩承澤親王

順治八年(1651年),太宗文皇帝皇太極五子碩塞被封為和碩承澤親王。其子博果鐸改為莊親王。乾隆清朝乾隆四十三年獲世襲罔替。共傳9代12位親王,其中1位稱承澤親王,11位稱莊親王。
承澤裕親王碩塞: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後進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再次進和碩承澤親王。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五(1655年1月),薨。清朝康熙十一年八月,追謚裕。
莊靖親王博果鐸:碩塞長子。順治十一年十二月(1655年),襲親王爵,改號為莊親王。雍正元年(1723年),薨,年七十四,�曰靖。
莊恪親王允祿:聖祖仁皇帝玄燁第十六子。雍正元年(1723年),襲莊親王。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廿一,薨,年七十三。謚曰恪。
追封莊親王弘普:允祿次子。追封莊親王。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封貝子。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革去貝子,當月封奉恩鎮國公。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三月二十二日酉時,薨,年三十一。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追封莊親王。
莊慎親王永�:弘普長子。乾隆三十二年(1767)襲莊親王。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十一日,薨,年五十一,謚曰慎。
莊襄親王綿課:弘普次子永珂子。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襲莊親王。道光二年,降郡王。道光四年,復親王。道光六年,薨,謚曰襄。
已革莊親王奕�:綿課第十三子。道光六年(1826年)七月,襲莊親王。後降為郡王。道光十一年(1831年),復親王。道光十八年,削王爵,發配黑龍江。鹹豐十年(1860年),卒,年四十七。
莊勤親王綿護:允祿第八子弘�子長子永蕃子,綿課從弟。道光十八年(1838年),襲莊親王。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薨,年五十九,謚曰勤。
莊質親王綿嘩:永蕃子,綿護弟。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襲莊親王。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薨,謚曰質。
莊厚親王奕仁:綿嘩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襲莊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薨,謚曰厚。
已革莊親王載勛:奕仁次子。光緒元年(1875年)襲莊親王。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革爵,賜自盡。
莊恭親王載功:奕仁第四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莊親王。民國四年(1915年),薨,謚曰恭。
莊親王溥緒:載功子。民國五年(1916年)襲莊親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薨。

和碩怡親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聖祖仁皇帝玄燁十三子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元年(1723年),獲世襲罔替。共傳8代9位怡親王。
怡賢親王胤祥:聖祖仁皇帝玄燁第十三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為怡親王。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薨,謚曰賢。
怡僖親王弘曉:胤祥第七子。雍正八年(1730年)襲怡親王。乾隆四十三年,薨,謚曰僖。
怡恭親王永琅:弘曉次子。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襲怡親王。嘉慶四年(1799年)薨,謚,曰恭。
追封怡親王綿標:永琅第二子。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嘉慶四年(1799年)卒。嘉慶五年(1800年),追封為怡親王。
怡恪親王奕勛綿標長子。嘉慶四年(1799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薨,謚曰恪。
怡親王載坊奕勛長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襲怡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薨。
怡親王載垣:奕勛次子。道光五年(1825年)封怡親王。鹹豐十一年(1861年),賜自盡。怡親王被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
不入八分輔國公載泰:弘曉玄孫,奕增子。同治元年(1862年)襲不入八分輔國公。同治三年(1864年)襲奉恩輔國公。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因事革退。
追封怡親王永福:胤祥第四子寧良郡王弘�第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追封怡親王
追封怡親王綿譽:永福第四子。同治三年(1864年),追封怡親王。
追封怡親王奕格:綿譽第三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襲固山貝子。鹹豐八年(1858年),卒。同治三年(1864年),追封怡親王。
怡端親王載敦奕格第二子。同治三年(1864年)恢復怡親王封爵,由載敦繼襲,同時追封先祖永福、綿譽、奕格為怡親王。光緒十六年,薨,謚曰端。
已革怡親王溥靜:載敦長子。光緒十七年(1891年),襲怡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薨。光緒二十八年七月(1902年6月),追奪爵。
怡親王毓麒:載敦次子溥耀長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襲怡親王。民國三十七年九月(1948年10月),薨,年四十八。

和碩恭親王

道光三十年(1850年),宣宗成皇帝�寧六子奕�被封為和碩恭親王。同治十一年(1872年)獲世襲罔替。共傳4代3位恭親王。
恭忠親王奕�:宣宗成皇帝�寧第六子。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恭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薨,謚曰忠。
恭賢親王溥偉:奕�孫,載瀅長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襲恭親王。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薨,謚曰賢。
恭親王毓�:溥偉第七子。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襲恭親王。

和碩醇親王

道光三十年,宣宗成皇帝�寧第七子奕�被封為多羅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和碩醇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獲世襲罔替。共傳2代2位醇親王。
醇賢親王奕�:宣宗成皇帝�寧第七子。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同治三年(1864年),加親王銜。同治十一年(1872年)進醇親王。同治十三年(1874年)年獲世襲罔替。謚曰賢。
醇親王載灃:奕�第五子。光緒十六年(1890)年,襲醇親王。

和碩慶親王

嘉慶四年(1799年),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七子永�被封為多羅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和碩慶親王。其子依例降為郡王。後來其孫奕�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封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共傳了4代3位慶親王、2位慶郡王。
慶僖親王永�:高宗純皇帝弘曆第十七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貝勒。嘉慶四年(1799年),封惠郡王,尋改慶郡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進慶親王。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三月,薨,謚曰僖。
慶良郡王綿愍:永�第三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襲慶郡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年四十,謚曰良。
已革慶郡王奕彩:綿愍養子,父為儀慎親王永璇儀順郡王綿志。道光十六年(1836年),襲慶郡王。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革爵歸宗。
慶密親王奕�綿悌養子。慶僖親王永�孫,輔國公綿性長子。鹹豐二年(1852年)正月封貝子。鹹豐十年(1860年)正月,進貝勒。光緒二十年(1894年),襲慶親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獲世襲罔替。民國六年(1917年),薨,謚曰密。
慶貞親王載振奕�長子。民國六年(1917年),襲慶親王。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31日)十一月二十日,薨,謚曰貞。

降等世襲罔替親王

和碩成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長子岳托被封為和碩成親王。後被降爵。薨後追封克勤郡王。其子羅洛渾改為衍僖郡王、其孫羅科鐸改為平郡王。乾隆年間改回克勤郡王,獲世襲罔替。共傳了13代1位成親王、1位衍僖郡王、6位平郡王、9位克勤郡王。
成親王岳托: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長子岳托封為成親王。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降為貝勒。崇德二年(1637年)八月,降為貝子。崇德三年(1638年),復為貝勒。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薨。崇德四年(1639年),追封克勤郡王。

和碩順承親王

順治五年(1648年),代善孫、薩哈�勒克德渾被封為多羅順承郡王。得到世襲罔替郡王的許可。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四子錫保多羅順承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進和碩順承親王。雍正十一年(1733年),革爵。順承親王爵僅封錫保一人。
已革順承親王錫保:順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渾之孫,順承忠郡王諾羅布四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襲順承郡王。雍正九年(1731年),進和碩順承親王。雍正十一年(1733年),革爵。

降等承襲親王

和碩敬謹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尼堪被封為和碩敬謹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3位親王。
敬謹莊親王尼堪: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長子褚英第三子。 崇德元年(1636年)封貝子,順治元年(1644年),進貝勒。順治五年(1648年)進封為敬謹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進封為敬謹親王。後兩次復降為郡王,又復。順治十年(1653年),薨,謚曰莊。
已革敬謹親王蘭布:尼堪長子。康熙六年(1667年),襲敬謹郡王。康熙七年(1668年),進敬謹親王。康熙八年(1669年),因事降為鎮國公。康熙十七年(1678年)卒。康熙十九年(1680年),追削爵位。
敬謹悼親王尼思哈:尼堪次子。順治十年(1653年),襲敬謹親王。順治十七年(1660年),薨,謚曰悼。

和碩英親王

順治元年(1664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被封為和碩英親王,未得世襲罔替。順治八年(1651年)賜死,子孫降為庶人。雍正元年(1723年)阿濟格曾孫普照由輔國公起復世襲。共傳12代17位,其中僅阿濟格一人受封親王。
已革英親王阿濟格:天命十一年(1626年),封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進封武英郡王。順治元年(1644年),進封英親王。順治八年(1651年),廢黜為庶人,後處死。

和碩端重親王

順治六年(1649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七子饒餘敏郡王阿巴泰三子博洛被封為和碩端重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2代2位,其中僅博洛一人受封親王。
已革端重親王博洛:崇德元年(1636年),封貝子。順治元年(1644年),進貝勒。順治四年(1647年),進端重郡王。順治六年(1649年),進端重親王。順治七年(1650 年),降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復親王。順治九年(1652年)三月,薨,謚曰定。順治十六年(1659年),追奪爵謚。
懷思貝勒齊克新:博洛八子。襲親王。順治十六年(1659年)降貝勒。順治十八年,(1661年),薨,謚曰懷思。

和碩安親王

順治元年(1644年),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七子阿巴泰被封為多羅饒余郡王,順治三年(1646年),阿巴泰薨。順治八年(1651年),四子岳樂襲郡王,改封號曰“安”。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和碩安親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追降郡王,奪謚。雍正元年(1723年),爵位被停止世襲。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岳樂玄孫奇昆由輔國公起復世襲。共傳12代11位,其中僅岳樂一人曾受封親王。
安郡王岳樂饒餘敏郡王阿巴泰四子。順治八年(1651年),封郡王,改封號曰“安”。順治十四年(1657年),進親王。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二月二十四日戌時,薨,年六十五歲,謚曰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追降郡王,奪謚。

和碩襄親王

順治十二年(1655年),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十一子博穆博果爾被封為和碩襄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僅傳1代1位。
襄昭親王博穆博果爾: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十一子。順治十二年(1655年)封襄親王。順治十三年七月初三,薨,謚曰昭。

和碩裕親王

康熙六年,世祖章皇帝福臨次子福全被封為和碩裕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10代12位,其中4位受封親王、1位追封親王。
裕憲親王福全:世祖章皇帝福臨次子。康熙六年正月,封裕親王。康熙四十二年六月廿六酉刻,薨,年五十一,謚曰憲。
已革裕親王保泰:福全三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襲裕親王。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奪爵。
追封裕悼親王保綬:福全五子。初封輔國公品級。康熙四十五年(1706)九月初八日辰時,薨。雍正二年(1724年),追封裕親王,追謚悼。
已革裕親王廣靈:保綬次子。雍正二年(1724年),襲裕親王。雍正四年(1726年),奪爵,圈禁。
裕莊親王廣祿:保綬三子。雍正四年(1726年),襲裕親王。乾隆五十年(1785年),薨,謚曰莊。子亮煥,襲郡王,嘉慶十三年,薨,謚曰僖。

和碩恭親王

康熙十年(1671年),世祖章皇帝福臨五子常寧被封為和碩恭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10代10位,僅常寧一人受封親王。
恭親王常寧:世祖章皇帝福臨五子。康熙十年(1671年),封恭親王。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薨。第三子海善,襲貝勒。

和碩純親王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世祖章皇帝福臨七子隆禧被封為和碩純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2代2位親王。
純靖親王隆禧:世祖章皇帝福臨七子。康熙十三年正月,封純親王。康熙十八年七月,薨,謚曰靖。
純親王富爾祜倫:隆禧長子。襲純親王。康熙十九年,薨。無嗣,爵除。

和碩理親王

雍正二年,聖祖仁皇帝玄燁嫡次子允�,卒,追封為和碩理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8代9位,其中2位受封親王。
追封理密親王允�:聖祖仁皇帝玄燁嫡次子。雍正二年十二月,薨。追封理親王,謚曰密。
已革理親王弘�:理密親王胤�嫡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理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襲理親王。乾隆四年(1739年),奪爵,除宗籍,圈禁。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卒,年四十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復宗籍。

和碩恆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聖祖仁皇帝玄燁第五子胤祺被封為和碩恆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9代12位,其中2位受封親王。
恆溫親王允祺:聖祖仁皇帝玄燁第五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恆親王。雍正十年(1732年)閏五月十九,薨,謚曰溫。
恆恪親王弘�:允祺次子。雍正十年(1732年),襲恆親王。乾隆四十年(1775年)六月初六日亥時,薨,年七十六,謚曰恪。

和碩淳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聖祖仁皇帝玄燁七子胤�被封為多羅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進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7代7位,僅胤�一人受封親王。
淳度親王允�:聖祖仁皇帝玄燁七子。康熙三十七年,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封淳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四月,進淳親王。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初二日,薨,五十一,謚曰度。

和碩廉親王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聖祖仁皇帝玄燁八子胤�被封為和碩廉親王。雍正四年(1726年),被廢。未得世襲。
已革廉親王允�:聖祖仁皇帝玄燁八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封親王。雍正四年(1726年),革爵。

和碩履親王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聖祖仁皇帝玄燁十二子胤�被封為多羅嘉郡王,後降爵又復。雍正十三年(1735年)進親王,改封號曰履,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8代8位,其中2位受封親王。
履懿親王允�:聖祖仁皇帝玄燁十二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封嘉郡王。雍正元年(1723年)降貝子。雍正八年(1730年)復封郡王。雍正十三年(1735年)進親王,改封號曰履。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七月廿四日未時,薨,年七十九,謚曰懿。
履端親王永�:允�嗣孫,高宗純皇帝弘曆四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襲履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二十八日辰時,薨,年三十九,謚曰端。嘉慶四年(1799年),追封履親王。

和碩果親王

雍正元年(1723年),聖祖仁皇帝玄燁十七子胤禮被封為多羅果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進和碩果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8代10位,其中兩位受封親王。
果毅親王允禮:聖祖仁皇帝玄燁十七子。雍正元年(1723年),封郡王。雍正六年(1728年),進親王。乾隆三年(1738年)二月初二,薨,年四十二,謚曰毅。
果恭郡王弘�:允禮養子。乾隆三年(1738年),襲果親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降貝勒。乾隆三十年(1765年)二月,進果郡王。乾隆三十年三月初八,薨,年三十三,謚曰恭。

和碩�親王

雍正十三年(1733年),聖祖仁皇帝玄燁二十四子胤秘被封為和碩�親王,未得世襲罔替。一共傳了7代6位,其中兩人受封親王。
�恪親王允秘:聖祖仁皇帝玄燁二十四子。雍正十三年(1733年),封親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二十,薨,年五十八,謚曰恪。
�密郡王弘暢:允秘長子。乾隆三十九年正月,襲誠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進親王。乾隆四十八年,降郡王。乾隆六十年,薨,謚曰密。

和碩和親王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憲皇帝胤�五子弘晝被封為和碩和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7代8位,僅弘晝一人受封親王。
和恭親王弘晝:世宗憲皇帝胤�五子。雍正十一年(1733年),封親王。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七月十三日申時,薨,年六十,謚曰恭。
和勤親王永璧:弘晝二子。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襲和親王,乾隆三十七年三月初二日亥時薨,四十歲,謚曰勤。

和碩定親王

乾隆十五年(1750年),高宗純皇帝弘曆長子永璜被追封為和碩定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6代7位,其中五人受封親王。
追封定安親王永璜:高宗純皇帝弘曆長子。乾隆十五年三月,薨,追封定親王,謚曰安。
已革定親王綿德:永璜長子。乾隆十五年(1750年),襲定親王。乾隆四十一年,革爵。乾隆四十二年封鎮國公。乾隆四十九年,封貝子。乾隆五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薨,年四十。
定恭親王綿恩:永璜二子。乾隆四十一年,襲定郡王。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進親王。道光二年,薨,謚曰恭。
定端親王奕紹:綿恩二子。道光二年(1822年),襲定親王。道光十六年(1836年),薨,謚曰端。
追封定敏親王載銓:奕紹長子。襲郡王。鹹豐三年,加親王銜。鹹豐四年九月,薨,追封親王,謚曰敏。

和碩榮親王

乾隆三十年(1765年),高宗純皇帝弘曆五子永琪被封為和碩榮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9代9位,僅永琪一人受封親王。
榮純親王永琪: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一月,封榮親王。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八,薨,謚曰純。

和碩質親王

乾隆十三年(1726年),聖祖仁皇帝玄燁二十一子胤禧被封為多羅慎郡王,後以高宗純皇帝弘曆六子永�為嗣孫。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永�襲郡王,更封號曰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和碩質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僅永�一人受封親王。
質莊親王永�慎靖郡王胤禧嗣孫,高宗純皇帝弘曆六子。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襲慎郡王,改封號曰質。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親王。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薨,謚曰莊。

和碩儀親王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高宗純皇帝弘曆八子永璇被封為多羅儀郡王,後進和碩儀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7代7位,僅永璇一人受封親王。
儀慎親王永璇:高宗純皇帝弘曆八子。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封儀郡王,後進儀親王。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七日,薨,年八十七,謚曰慎。

和碩成親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高宗純皇帝弘曆十一子永�被封為和碩成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7代7位,僅永�一人受封親王。
成哲親王永�:高宗純皇帝弘曆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成親王。道光三年三月三十,薨,年七十二,謚曰哲。

和碩�親王

道光元年(1821年),仁宗睿皇帝�琰第三子綿愷被封為和碩�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4代5位,其中兩位受封親王。
�恪親王綿愷:仁宗睿皇帝�琰第三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封郡王。道光元年(1821年),進親王。道光七年(1827年)降郡王。道光八年(1828年)十月,復親王。道光十八年(1838年)五月,復降郡王。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二月,薨,復親王,謚曰恪。
�勤親王奕�:綿愷養子,宣宗成皇帝�寧五子。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襲�郡王。鹹豐五年三月,降貝勒。鹹豐六年正月,復郡王。鹹豐六年十月,進親王。光緒十五年正月,薨,謚曰勤。

和碩瑞親王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仁宗睿皇帝�琰第四子綿忻被封為和碩瑞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了3代4位,僅綿忻一人受封親王。
瑞懷親王綿忻:仁宗睿皇帝�琰第四子。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封瑞親王。道光八年七月,薨,謚曰懷。

和碩惠親王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仁宗睿皇帝�琰第五子綿愉被封為多羅惠郡王。道光十九年(1839年),進和碩惠親王,未得世襲罔替。共傳3代3位,僅綿愉一人受封親王。
惠端親王綿愉:仁宗睿皇帝�琰第五子。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封惠郡王。道光十九年(1839年),進親王。同治三年(1864年)十二月,薨,謚曰端。

追封未承襲親王

和碩莊親王

順治十年(1653年),顯祖宣皇帝塔克世第三子,太祖高皇帝同母弟舒爾哈齊被追封為和碩莊親王
莊親王舒爾哈齊:顯祖宣皇帝塔克世第三子。初為貝勒。後因事被幽禁,萬曆三十九年八月十九日卒。順治十年(1653年),追封莊親王。

和碩穎親王

崇德元年(1636年),禮烈親王代善三子薩哈�被追封為和碩穎親王
穎毅親王薩哈�:禮烈親王代善三子。天命十一年(1626年),授貝勒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薨,追封穎親王。康熙十年(1671年),追謚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