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談美

大師談美

本書收錄了《美育書簡》(席勒著)《沒有地址的信》(普列漢諾夫著)兩部美學經典著作。在美學史上,席勒是第一個將美及審美與藝術的建構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聯繫起來的人,並為後世的人文主義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樹立了新的坐標。相比而言,《論藝術——沒有地址的信》對我國文學界和藝術界的影響更巨。我國凡是從事於文學或藝術的有識之土,幾乎都看過這本巨著,並從中吸取了藝術營養;書中的有些思想甚至成了指導文學藝術人士成長的圭臬。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 者: (德)席勒,(俄)普列漢諾夫 著;李光榮 譯
出 版 社: 重慶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7-1
頁 數: 329
開 本: 16開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536696280
包 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哲學 >> 美學
定價:¥65.00

編輯推薦

人的本性決定了人對美和審美的追求;然而,你真的能從世界萬物——特別是藝術作品中感覺 到美並欣賞到美嗎?這本書讓你學會說:我能!
在身邊尋找美和美的藝術,把美學還原到生活的有一雙藝術家一樣的眼睛。
席勒,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啟蒙主義戲劇家、詩人、美學家。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將美、審美與藝術的建構同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相聯繫起來的人。本書的著名論點是:審美自由是一切政治自由的基礎。作進由此設計出一個虛幻的、但可以自由進入的美學王國,為後世的人文主義美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樹立了新的坐標。
普列漢諾夫,十九世紀偉大的思想家,被稱為“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從20世紀60年代到今天,本書在我國學界,特別是文學界和藝術界產生過廣泛影響,幾乎凡是從事於文學或藝術的有識之士,都看過這本巨著,並從中吸取了豐富的藝術營養。
要想了解我國建國以後的文學藝術的流變及文學藝術人士的思想脈絡或思想架構,就需研究《論藝術》。基於此,我們決定新出版這兩部美學巨著,以饗讀者。

目錄

編譯者語
席勒傳略
美育書簡
第一封信
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類最基本的嗜好
第二封信
審美應當行走在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前
第三封信
在剛性的政治制度下進行審美的自我培育
第四封信
在各種“力”的權衡中人有審美的絕對自由
第五封信
審美意識在人生中的作用
第六封信
理性的明確和感性的鮮活應當相得益彰
第七封信
審美的自我培育是為了恢復人的天性的完整
第八封信
理性的法則需由勇敢的意志和鮮活的感覺來實現
第九封信
國家的一切改革都需從人的高尚化出發
十封信
人的審美培育是在超越現實上實現的
第十一封信
人格的分離是現代文明的必然
第十二封信
被時間限制了的人的天稟通過感性衝動會被喚醒
第十三封信
感受性得到越多的培育人就越是聰敏
第十四封信
人性追求的無限是怡樂的衝動
第十五封信
具有鮮活的形象以及對它們的一切感悟和欣賞就是審美
第十六封信
美的衝動在理性衝動和感性衝動中力圖保持平衡
第十七封信
人的天性是既緊張又鬆懈而美則是介於兩者之間
第十八封信
美學的全部精髓在於對立和整合的不斷循環
第十九封信
人的認識的彼岸和意志的彼岸就是審美的自由
第二十封信
審美狀態是一種既實在又主動的可規定性狀態
第二十一封信
審美心境的營造來源於天性的自由
第二十二封信
審美的最高境界是心緒的自由和舒心的爽快
第二十三封信
美的法則使人在一切外在生活中保持內心生活的篤定
第二十四封信
審美使人既保持尊嚴又享受幸福
第二十五封信
世界作為一個對象存在就是因為人類有審美的心緒
第二十六封信
審美的心境來自於自然但卻營造著自由
第二十七封信
審美可以解決看似永恆的對立並建立起自己的王國
附錄
論崇高——一種振奮性的美
《美育書簡》評論
普列漢諾夫傳略
沒有地址的信
第一封信
藝術與社會生活的關係
第二封信
原始民族的藝術
第三封信
原始民族的藝術(續)
第四封信
藝術類型的起源和發展
附錄1
《論藝術》的補充篇
附錄2
《淪藝術》的準備工作(札記)

書摘

美育書簡
第一封信 對美的感受和追求是人類最基本的嗜好
很榮幸的得到您的惠允(1791年,席勒接受丹麥公爵奧古斯騰堡和伯爵史梅爾曼每年1000塔勒銀幣的資助,專門從事美學的研究,並將研究的成果用書信的形式向奧古斯騰堡公爵匯報。幾年時間,席勒一共寫了27封信,並於1795年分三次發表在他自己的刊物《時季女神》上,從而形成一本完整的美學著作——編譯者注),使我能將近年來對美和藝術的研究成果,用書信的方式向您稟達。不言而喻,這項工作對我來說是充滿魅力的,也是極為嚴肅和莊重的。同時,我更無時無刻感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因為我的研究對象(即美和藝術。——編譯者注),與我們(人)的生命品質和幸福生活聯繫得那么緊密,以至於使我得出一個結論:對美的感受和享受,以及對美帶來的“至樂”的追求,是我們人類最基本的嗜好;正如它的純正性體現了人類對高尚道德的嚮往一樣,這種嗜好也正體現了人的最純正的天性。而且,我還知道,我是在一個能夠感受並能夠實施美的通慧人的面前,從事美的事物的探討的;如果我的研究遇到了某些方面的困難,比如遇到必須根據感覺又必須遵循原則的時候,將由這位通慧的人來幫助我解決研究中最艱難的問題(指康德,作者以康德的“美和藝術”的原則為依據,但又並不拘泥於康德的原則,而是有所生髮和演進。——編譯者注)。
我對於美和藝術的研究有著天性的愛好,並曾向您祈求過這一恩惠,沒想到您真的仁慈地把它賜予了我,讓我來充分地享受這一工作所帶來的快樂。同時,您還把我的工作成果看做是我的一個功績,並給了我絕對的行動自由;對於這一自由,它正是我迫切需要的,其原因是:我不喜歡按照通常認為的正規形式來進行研究,我擔心由於禁錮於正規的形式,將會把我心中的一些良好的興趣給遮蔽掉。我一直堅持——這樣的研究工作,其思想的主要部分,應當是發自我內心的單純的叩問和追尋;而不是來自於塵世的豐富“經驗”或閱讀大量書籍後的“感想”。我不否認,我的這些思想,必然也附帶著一些塵世的生活經驗和書本上的收穫,但我寧肯犯其他任何錯誤也不願犯“門戶之見”的錯誤;寧肯因為我的這些思想因其自身所有的弱點或偏頗而失敗,也不願用別人(哪怕是權威)的優勢來“支撐”我自己。
顯然,我不願向你隱瞞,我的看法的大多數是以康德的原則為依據的。如果你在閱讀我向你匯稟的信件時,或在思考我信中的一些觀點時,讓你看到了其他某些哲學流派的影子,請不要把這怪罪於康德,也不要懷疑康德先生的那些真知灼見,而只能歸諸於我的無能。另外,對我來說,您的自由的思維能力,即精神的自由,具有不可侵犯的神聖;你的沒有受到任何哲學流派浸染的感覺所提供的事實本身,就是我的論述的根據;你的自由思維所遵循的那些規定的法則,也是我在研究中一直遵循的法則。
哲學家們對康德體系的實踐部分(即倫理學部分,亦即康德的三批判之二:《實踐理性批判》——編譯者注),其中居支配地位的思想,自然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法;而在眾多的一般人看來,其思想的光輝是達到了驚人的輝煌的。有理由證明,如果把康德的思想從那些哲學的專門術語中剝離出來,就可以成為我們人類一般理性的至理名言,其光芒直照人類的道德本能——而道德本能作為人類的監護者,是智慧的自然專門設定的,除非人類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明智,道德的監護才算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但是,只有使用一些哲學的專門術語,才能使真理在知性面前加以顯現;並在顯現的同時,又在(你的)感覺面前把真理隱蔽了起來。這是因為,知性要想把握內心的活動(內感的對象),只有通過觀照才能意識到這一類活動,而在進行“觀照”時,就是把那個對象加以打碎。比如,你的一個道德要求,其本身只是一個內感的對象,而要明徹的意識到它,必須通過某一或某一些確定的“術語”才能加以表述(只有通過能夠表述才能明徹的意識到);於是,這個或這些“術語”,就破壞了你的作為“道德要求”的那個對象的整體性。正如化學家所從事的工作那樣,如果要想清楚地知道某一化合物的組成成分,只有通過分解縷細才能達到目的;哲學家也只有通過“分解縷細”,才可能最終得到理性的“化合”;相當於通過人為的分解研磨,最後“化合”成為理性的、與自然相吻合的真理。而且,自然的和社會的現象是瞬息萬變的,為了捉住這些現象,哲學家不得不給它們套上某種規則,即把它們的美麗軀體分割成一個一個的概念,雖然使用的文字是貧乏的,但這樣的文字框架卻保住了它們那活生生的精神。不然,我們在自然的感覺的摹寫中,將看不到我們自己;而真理在化學分析家的報告中,也只會變成一些混沌不清的描述或自相矛盾的斷言。
因此,如果我的研究在使對象與知性相接近時,卻與感官相離或有時離開得很遠,請對我多少表示一些寬宥;我前面談到道德要求時,隨後的一大段推論,必然也適用於更高程度上的美和藝術的現象。總之,美和藝術的整個魅力甚至魔力(即審美的整個過程。——編譯者注),並不是單純的一種感官感覺,而是有其巨大的神秘性的;通過其中的各個因素的必然結合,這一過程中的巨大魅力(或魔力)的本質,反而被我們的研究揚棄了。
第二封信 審美應當行走在自由的政治制度之前
由於你給了我相當的自由,我便想利用這一自由來提醒你注意美的藝術這一領域;我想,這是我對充分享受的自由的最好運用。誠然,當今世界對道德領域的精神關係貫注了更多的切身利益,現實的需要支配了思維,功利主義大為流行,人們對藝術的興趣越來越低;而且每個人都認為,政治問題才是關係到他自己的切身利益的,故而普遍關注於政治舞台,甚至迫切要求哲學的探討也來更多地關注如何建立真正的國家政治自由,並希望把國家政治自由的體制建設,當做一個最完美的“作品”來加以籌建,認為它才是所有藝術作品中最為迫切最為重要的東西(在作者的時代,藝術作品的概念同自然作品相對應,即凡是說藝術作品,均指非自然的一切由人類創造、建立或製作出來的東西,當然包括國家的政治制度。而今天的“藝術”概念在那時是用“美的藝術”來表述。——編譯者注)。
在這樣的時候,我卻在孜孜不倦地尋找“審美”的法典,這是不是多少顯得不合時宜呢?但是,我是時代的公民,生活在當今的時代,我必須置身於我周圍的人群或社會之中,而不是要跳身到另一個世紀去。那么,要想不聞不問當代的道德或習俗顯然是不合乎最根本的道德的,甚至也是不可能的,而且還是不允許的。所以,如果我在選擇一項工作時,既能滿足於時代的需要和風尚,又能在這一領域有從善如流的建樹,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但在我看來,今天的時代,無論是需要或風尚,都是對藝術不利的;至少對我正在研究的這種藝術是非常地不利的。時代的發展一般來說,能夠影響天才們的行為取向,而當今的時代卻迫使天才們越來越遠離真正的藝術;而真正的藝術只能是人類的理想的展現,卻不能單純地看做是一種說教或消遣。這種理想的藝術必須背離當下的現實,必須擯棄眼前功利的色彩,甚至必須名正言順地大膽地超越當前時代的需要。因為,一談到藝術,必然將自由牽涉了進來,只有自由才能產生藝術——這一天生麗質的“女神”,只有女神才能從精神必然方面接受某種條規,才能將物質的需求(哪怕是最低的或最基本的需求)拋諸腦後。但是,當今的時代被眼前的功利支配了一切,人們崇拜“有用”或“可以利用”,並把這種“功利”當做了自己的大偶像這個偶像也用強大的甚或是強暴的力量,使人類匍匐在它的鐵蹄之下。在這個偶像的周圍,密集了世間的一切力量,調動了世間的一切才智,統統為它的存在而服役。而自由的女兒——藝術,卻仿佛被置放在了一架傾斜的天平上,沒有分量,元足輕重,無人關注;再看藝術的本身,也仿佛失卻了任何鼓舞人心的力量,並在一個喧囂的混亂的“市場上”若隱若現,幾近消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