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是怎樣寫作的

《大師是怎樣寫作的》,一本面向於青少年的讀物,通過介紹大師如何寫作給讀者一些寫作上的建議,作者夏中義,於2004年出版。

基本信息

出版社:寧夏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04年1月1日)

叢書名: 鵝毛信文庫
定價: 18元
平裝:106頁
開本:32開
ISBN:7227026949
條形碼:9787227026945

作者簡介

夏中義,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春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留校執教,歷任助教(1984)、講師(1986)、副教授(1996)、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所長。學術著作有:《藝術鏈》(上海文藝,1988)、《世紀初的苦魂》(上海文藝 1995)、《思想實驗》(學林,1996)、《新潮學案》(上海三聯、1996)、《九謁先哲書》(上海文化,2000)、《學人本色》(廣西師大,2003)、《大學人文讀本》主編(廣西師大,2002),《大學人文教程》主編(廣西師大,2003)。

媒體推薦

代序
孩子:
頗有人勸老爸,應為與你同齡的青少年朋友寫一本談“寫作”的書。我也曾躍躍欲試,但轉而想:其實,那些被文學史譽為大師手筆的“名著”,又何嘗不屬“寫作”?孩子與大師之區別僅僅在於:前者是在中學課堂“寫作”,後者則在文學殿堂“寫作”;前者初涉耕耘飛播種,後者則潛心灌漿、結果。而每一顆沉甸甸懸在枝頭的碩果,又肉汁豐盈地裹著一粒青澀的果仁,此即種子。種子在生物學又叫“全息胚”,意謂大凡生物日後所以能長成參天大樹或騰雲龍蛇,其基因最初皆蘊結其中了。若將此理挪回文學,又說明什麼呢?它說明:大師與孩子之“寫作”雖有高低之分,卻無尊卑之別,因在美學上,一個大師所以出手卓絕,這與一個孩子何以嶄露頭角,其所應遵循的規律,大體歸一。這就正巧提醒了我,倘能結合孩子寫作時不免碰到的若干盲點,有針對性地述評“大師是怎樣寫作的”,以期拓展青少年的文學視野,“取法乎上”能否說,這也是老爸為你,暨你們這群“同齡鳥”做了一件實事呢?
另,尚須向你及“同齡鳥”交代的,是這本小冊子並非原創性著述,而是對舊著《藝術鏈》(上海文藝出版社1 988年版)之改寫。所以有此改寫,與其說敝帚自珍,毋寧說我委實覺得,這些撰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字或許對二十一世紀的“同齡鳥”尚有用;退一步說,若再讓我動筆寫類似專著,也未必比十餘年前寫得好,這就像某跳高健將曾有過一次輝煌騰越而獲奧運金牌,但十年後欲讓他再創世界新高,近乎苛求。這又不禁惹人沉思“生命一次性”或青春珍貴“同齡鳥”,努力呵。
父 字
2002年夏於滬上天憂草庵

作者簡介

夏中義,1949年生於上海。1982年春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本科、留校執教,歷任助教(1984)、講師(1986)、副教授(1996)、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文學研究所教授、所長。學術著作有:《藝術鏈》(上海文藝,1988)、《世紀初的苦魂》(上海文藝 1995)、《思想實驗》(學林,1996)、《新潮學案》(上海三聯、1996)、《九謁先哲書》(上海文化,2000)、《學人本色》(廣西師大,2003)、《大學人文讀本》主編(廣西師大,2002),《大學人文教程》主編(廣西師大,2003)。

目錄

示兒(代序)
素材·《契訶夫手記
主題與海明威的人物意蘊
構思,托爾斯泰的意圖譁變
句式沉凝著加繆的生命體悟
隱喻是卡夫卡的破冰斧
預言使陀思妥也夫斯基活到二十世紀
雜色幽默演示王蒙本色
文化悔悟:巴金何以成為巴金
後記
出版者的話

文摘

書摘
當下中學作文教學大多重在“立意”,同時也講謀篇布局,“起承轉合”,但很少講或幾乎不涉及語感與句式,雖然後者更具文學性(即迥異於其他藝術門類的美學特徵)。緣由不外有
二:一是大一統的應試體制大體已將廣大師生的寫作“概念”模式化即“八股”化了,舍此恐難得高分,故也就無心、無暇亦無計領悟文學的逸興雅致;二是“文以載道”的傳統陰影多少也遮蔽了師生對文學的審美敏感,雖然故國詩史不乏“鍊字”佳話,諸如王安石詩“春風又綠江南岸”之“綠”字堪稱“詩眼”,又如王國維嘆宋祁詩“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境界全出”但就總體而言,同“文以載道”信誓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之張揚相比,仿佛珍視文學之清詞麗句便天生氣短,“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此當為偏見。其實,語感、句式雖屬形式範疇,但形式又不僅僅是形式,它往往積澱或沉凝著某種不無別致且深摯的審美情趣、生命意緒乃至形上體悟。因限於篇幅,這兒不便系統介紹“形式積澱”美學(有意者可閱李澤厚著《美的歷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而只想以加繆小說《局外人》為例析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