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英雄譜

《大寨英雄譜》是60年代描寫為改變貧困面貌而艱苦奮鬥的一系列作品中影響較大的一篇。作者孫謙(1920--1996)是著名劇作家,他寫於1964年.書籍屬性: 60-66年,人物傳記,純文本,無插圖,平裝書,32開,頁碼不詳,漢字,普通紙

基本信息

孫謙(1920--1996)是著名劇作家,他寫於1964年的《大寨英雄譜》是60年代描寫為改變貧困面貌而艱苦奮鬥的一系列作品中影響較大的一篇。
這篇作品通過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大隊遭受嚴重水災後3個月的救災活動,表現了大寨人堅強的意志和高尚的精神。
作品具體描繪了大寨精神的代表人物陳永貴的思想情緒和帶領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奪取農業生產豐收的行動,塑造了這個高大農民的光輝形象。同時還穿插了各色人物的描寫,有像愚公一樣開山不止的老石匠賈進才,有行動緩慢,乾起活來賽過猛虎的趙大和,有勤快耐勞的梁便良,有婦女帶頭人宋立英……作者通過對這一系列閃耀著時代光輝的英雄人物的描寫,讓讀者看到了中國農民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風貌。這是一曲獻給60年代中國農民的英雄樂章。
這個時期,“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的口號已如雷貫耳,在反映農村大變革的過程中,階級鬥爭、路線鬥爭動輒就與“歷史問題”、“出身”之類聯繫起來,而《大寨英雄譜》卻沒有這樣寫。
孫謙,中國電影劇作家,小說家,原名孫懷謙。1920年4月4日出生於一個清貧之家,因家境貧困,國小未讀完便被家人送去學商。1937年,他加入青年抗日決死隊。1938年,他被調到黃河劇社任演員、導演。在劇社裡,他大量地閱讀文藝作品,努力充實自己,並開始學習編寫劇本。1940年,他來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附屬部隊藝術幹部訓練班學習。1942年調到晉綏邊區文聯工作,並任保德縣三區文化部長。這期間,他創作了短篇小說,秧歌劇數篇作品,從1947年起,他先後在東北電影製片廠,電影局電影劇本創作所,北京電影製片廠任編劇,創作了《農家樂》、《陝北民歌》、《葡萄熟了的時候》、《夏天的故事》、《誰是兇手》、《奇異的離婚故事》等十餘部電影劇本,其中包括他與成蔭合作完成的電影劇本《未完成的旅程》,與林杉合作完成的《豐收》。1957年後他在山西省文聯從事專業創作,陸續發表短篇小說結集為《傷疤的故事》和《南山的燈》。“文化大革命”後,他與馬烽合作完成電影劇本《新來的縣委書記》。該劇本於1979年搬上銀幕,片名改為《淚痕(1979)》,影片獲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和《大眾電影》頒發的“百花獎”。1985年,他又與馬烽合作寫了《咱們的退伍兵》,1988年,再次與馬烽合作完成了電影劇本《黃土坡的婆姨們》。孫謙是一位鄉土氣息很濃的劇作家,他的藝術作品取材於他所了解的農村生活,因此具有現實主義風格,樸實、真摯、感人。他從對創作電影劇本一竅不通,到寫出具有一定藝術水準的作品,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道路,生活的磨鍊,塑造了他堅毅的性格,正是因為有了百折不撓的毅力,孫謙才會取得今天的成績。他歷任山西省作協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副主席,山西省影協主席等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