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指運用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來對大學生進行教育,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思想品德素質水平。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國一直被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它是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
重要性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道德學習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時期,是養成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是實現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關係到我國現代化事業的成敗,關係到能否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大學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還應是學生共產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者。因此,了解和掌握新世紀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對於教育工作者來講是必需的;而要做好大學生的道德學習和道德建設工作,則更需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注重大學生道德學習和道德教育途徑和方法的創新,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才能解決新問題。
意義
培養什麼人、如何培養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要使大學生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不僅要大力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更要大力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只有真正把這項工作做好了,才能確保黨和人民的事業代代相傳、長治久安。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認識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堅定信心,狠抓落實,切實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總體素質應該說是好的。雖然出現了像馬加爵這樣的個別案例,但他代表不了當代大學生。應該肯定,當代大學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積極向上的,他們對祖國非常熱愛,對黨和政府正確的方針政策高度認同,對社會有著強烈的責任感。無論是眼界、理念,還是思想,他們都比過去時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但由於社會上不良現象、不良思想的影響,使一部分大學生知行背離,在思考人生價值時產生了不少困惑,個別學生甚至出現了錯誤的人生觀。如受到享樂主義、金錢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影響。
大學生思想品德潛在的危機及其動因
第一,道德取向的迷惘與混亂在社會轉型期間,主導(主流)價值系統受到挑戰和衝擊,原先理所當然的價值觀遭到一些人的懷疑,乃至被否定。我們已知,市場經濟被選擇是因其有效率優勢,而效率受人青睞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帶來更多的利潤、財富或者說是金錢。當市場經濟將效率作為首選價值時,也就等於在規則的設計上將金錢提升為社會價值尺度,這是市場經濟運行規律使然。但有的人們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的交換作用給予了最大限度地擴張,以至於仿佛人的各種需求和欲望都可以憑藉金錢而獲得滿足和實現。正是由此,拜金主義在市場經濟社會確實擁有了更有利於它生長的土壤。令人擔憂的是,時下這種金錢與人的雙重異化已在以不可小視的數量發生,許多本來屬於理所當然的光彩價值觀的東西,都被有的人當作了待價而沽的拍賣品。
第二,道德調控的弱化與失當一是道德規範失當。當前的道德規範表現出重理想,輕實際,重說教,輕操作的傾向。道德既在於“應該怎么辦”,更在於“究竟怎么辦”。而現在的道德教育是針對性可操作性差,空擋多,環境不好或缺失,以至於出現人們無所依託的社會道德空場。二是道德評價失據。經濟評價拒斥道德評價的觀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認為,經濟和道德分屬於不同的領域,市場經濟關注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方面的評價,它與道德評價是對立的。現實中昧著良心幹壞事——惟利是圖而損人利己的“缺德事”隨處可見。三是道德監督鬆懈。社會道德體系的背後需要強有力的監督系統,其中最主要的是社會輿論,它是一個社會道德水平的試金石。當一個社會道德監督的聲音非常細弱時,表明該社會的社會成員道德水平降低,社會已經出現道德危機。最後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會轉型期,大量不道德行為不僅僅是純粹個人私德意義上的小節,也侵犯和損害了社會和他人的利益,已經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對此不只是要對其進行道義上的譴責,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進行紀律或法律的懲戒。
第三,道德導引的錯位與困境一是人生價值觀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來由於一些人受西方薩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資產階級哲學流派的影響,使得這種功利化傾向在人們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關係的關鍵時刻體現得很強烈。譬如我們高校有的學生,在報考入學和求學動機時,從原來的崇名到現今的崇實;在畢業和擇業的意識上,從原來的服從國家需要到現在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在處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和朋友之間等人際關係時,從原來的以人情友誼關係為重到現在的經濟利益關係為重等。此外,道德評價的標準呈多維傾向,善惡不分、良莠雜呈的現象在社會變遷期紛至沓來,給社會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評價體系造成很大衝擊與影響。二是?受社會上這些負面東西“多重同構”的影響,青年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範式也呈現“多重同存”的情況。有的重於精神富有和人格修煉,有的追求物質享受。在人生價值領域,也有多種分野,或者是幾種因素在一個人身上交織或互動發生。有的既贊同“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而不是索取”,也贊同“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有的“以天下為己任”,也有的“以自我為圓心”;有的學生表層上求新、求變、求異,深層還是嚮往“知足常樂”;部分學生渴望競爭,但在行動上舉足不前,害怕走出校門,走向社會;有的人崇尚、羨慕高尚的人生,又不能無視物質與金錢的誘惑,徘徊於精神與物質、理想與金錢之間。如此複雜生動的人生理念,是社會生活變遷的客觀體現,是青年大學生主體意識分化的必然結果。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1.堅持用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做品德高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包括哲學、教育、史學、經濟、文學、藝術、宗教、科技為主要內容的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則是一個跨越人類生存時空的概念,具有超越歷史階段的綿延特性。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載體和體現,是中華民族勤勞和智慧的結晶。它以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深刻的蘊涵、高遠的意境、恢弘的氣概,凝聚著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精神,體現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偉大的精神風貌和氣質,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精神追求,展現出富於民族特色的理論特質和人文價值。如“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堅持用這種民族的傳統精神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大學生增強其民族的自尊、自信、自強精神。
2.加強公德教育 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從總體上看,當代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社會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多數青年學生在觀念上都能夠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講究公共衛生,尊重他人,處理好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等公德意識的重要意義。然而在上述公德意識行為的體現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水平卻表現的偏低。在大學的校園里,我們經常看到許多不文明現象的存在。大庭廣眾之下,勾肩搭背,摟摟抱抱;亂扔果皮紙屑;隨地吐痰;抽菸喝酒;打架鬥毆;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等。雖然這些不文明行為僅是一部分人所為,但是卻在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而社會公德是維護人類社會公共生活秩序順利進行所必須的,它是一種公共服務行為規範,具有強烈的心理暗示作用,所以這種不文明行為也影響了大學生公德意識體水平的提高。
高校必須意識到,公德教育是關係到能否培養合格人才的問題,而人才的素質又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標誌之一。為此,許多國家對學生的價值觀及德育教育都非常重視。英國教育部頒發的道德教育大綱中明確規定:學校必須向學生傳授道德觀、價值觀、培養學生誠實、信用、尊重別人權利、愛惜他人財物的良好品質。日本則以其良好的國人素質,讓世人看到了道德教育之成效。
知識經濟條件下的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有知識,會做事,更重要是會做人。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學生的基礎文明建設和社會公德教育作為高校精神文明建設和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並堅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公德教育不僅僅只是喚醒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更重要地是對大學生進行日常行為規範教育和加強管理,包括公德行為方式的選擇和行為習慣的養成。加強管理是為了更好地育人,而優良的育人環境,優良的校風校紀的形成,一方面要依靠強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必須有一定的管理措施作保證。教育與管理相結合,是養成教育的一項基本原則。只有思想教育而無具體措施,容易流於空對空,文明習慣、優良傳統、優良作風不容易養成。學生懂得應該怎樣做,在行動上卻又往往不去做;只有管理措施而不強調養成教育,就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行為,學生雖然知道必須這樣做,但在內心裡並不自願,甚至往往形成牴觸、逆反心裡,只有把養成教育和管理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自覺的文明風尚和文明習慣。在日常管理服務中,我們要強調環境對育人成才的影響,在大力加強養成教育的同時,切實加強管理。好的文明行為將得到鞏固,強調管理也是教育,並不是片面強調管理,而是要在管理的過程中加強教育管理,尤其是注重加強“養成”教育。教育是為了提高自覺性,而管理則是使這種自覺性形成習慣,使各項管理制度和措施得到貫徹落實,只有形成文明的習慣,社會公德才能形成。實踐證明,公德教育就應以社會常規教育為起點,進行養成教育,使大學生懂得和遵守最基本的公共道德。這不僅是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學生做人最基本的條件,決定著大學生能否以一個文明人的姿態步入社會。再次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學校內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環境和精神氛圍。它包括共同遵循並得到同化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校園精神、校風、學風以及校園文化設施等。學生正確人生觀的確立,高尚道德品質的養成,健康審美趣味的提升,無不受到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的影響。所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必將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科學文化素質方面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是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加強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一要積極舉辦有利於提高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系列講座;二要大力開展社團活動、科技節、文化藝術節等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中受到陶冶;三要加大經費投入,儘量改善教學、實驗設備和更新補充圖書資料,大力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設施建設,使學生儘早使用先進設備進行學習,儘早接觸先進科學技術,並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升華精神,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注重實踐是加強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要有計畫地組織學生參觀校內外的人文景點、歷史博物館、自然科學博物館,參加社會調查、訪談等活動,參與社會服務工作,使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自身的行為修養。學校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學習和借鑑試點高校的經驗,採取行之有效的途徑與方式,並在實踐中積極探索,不斷總結完善,將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素養方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正確引導
一是著重加強對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
時代對大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適應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學生是成長中的個體,常常有許多成長的煩惱困擾著他們,影響著他們的身心健康。高等教育大眾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路時代的到來,在知識、能力與心理素質方面對他們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們成長、發展的環境更具有競爭性的挑戰性。所以,21世紀的大學生經受著成長的壓力、時代的壓力和環境的壓力。這三重壓力構成了對個人心理健康最嚴峻的考驗。此時,他們尤其需要心理疏導和幫助,但多數人主動求助的意識較弱。因此,我們應加大宣傳的,使更多的學生了解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個人求助的積極性。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識,尤其是自我調適方面的小常識,必要時進行自我調節;另一方面使他們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覺地維護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時候,能夠想起心理諮詢,想起尋求幫助。為此,宣傳工作不僅要經常開展,而且要廣泛深入到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是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採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每年約有10%的新生被約請面談,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四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校風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最佳化學生的心理品質,如團結友愛的校風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於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因此,學校應該花力量抓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
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二十一世紀是一個思想文化激盪、價值觀念多元、新聞輿論衝擊、社會瞬息萬變、的世紀,面對如此紛繁複雜的世界,未來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時刻出現心理危機。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將經受更為嚴峻的考驗。為此,作為學生思想教育的工作者就要不斷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使他們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來,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慧型、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更新觀念,突破時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擊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參與國際人才競爭,迎接新世紀的挑戰!4.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老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化學生。作為成人教育學院這一特殊的學院,招收的學生有他的特殊性。所以對教師隊伍的要求就更嚴格,作為教師自己都忽視首先修養,又怎樣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呢?現在許多教師只管書本的教學任務,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台上教師上課時而有些學生卻在下面講話、看小說、零食等不文明行為是對教師的勞動成果不尊重的行為,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但學生畢竟是受教育者,如果教師不說或懶說,這是對教育的不負責任。教師不但承擔著教學任務的職責,而且也承擔著育人的義務,如果學生養成了這些壞習慣,走上工作崗位上如何能肩負四化建設的重任呢?所以說應該加強教師的思想道德修養,其次建立一套科學完整的思想教育體系,貫穿於大學教育的始終,開設相應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並設立專項研究機構,根據學生狀況因材施教。我們象牙塔里的莘莘學子,走向社會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建設者。大學階段是我們這些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我們大學生教育者承擔著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由於我國經濟落後,教育投資相對於已開發國家如杯水車薪,教育體制畢竟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進入大學教育的學生畢竟是經過激烈競爭的優勝者,在中學階段的教育是以題海戰略為主,父母、老師一般都認為學生成績好就是好學生,而其他方面的缺點都被良好的成績所掩蓋,這叫“以優遮百醜”,這樣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就要好好享受一翻,沒有負擔放縱自己,長此以往就很危險,可見思想道德教育對大學教育是多么重要啊。所以我們的大學教育應當注重專業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
5.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科學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推動力量,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內容,是引領當代大學生成才的根本指針。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
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為行動指南,始終堅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在大學生中堅持不懈的推進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開展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教育,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深入理解國情世情,明確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在複雜的社會現象中堅持正確的方向。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題。共同理想是民族進步的指明燈。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引領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把民族的共同理想轉化為自己的價值追求並為之努力奮鬥,努力引導大學生走進社會,參加實踐,讓大學生在實踐中看到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同時自覺為之奮鬥。
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支撐,弘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鏇律。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使大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覺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促使大學生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在不斷開拓中進步。
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夯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中國傳統道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推進大學生榮辱觀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性工作,在教學和實踐中引導學生知榮辱、講道德,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發展。
構建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平台
1.在校大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目前,從心理素質上看在校大學生,總的趨勢是好的。他們朝氣蓬勃,充滿理想,情感豐富,喜歡交往,有完善自我的競爭意識。他們積極要求上進,樂於接受新事物,大膽探索人生真諦。但是,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著不可迴避的問題,這在教書育人上是不可忽視的。大量的學生心理調查的統計資料和心理諮詢的工作表明,目前,大學生還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等問題。其主要表現是:
第一,學習上的心理障礙。(1)新生學習適應的問題。不少大學生在中學是佼佼者,進入大學之後,昔日的“尖子”發現“山外有山,樓外有樓”。特別是不同省份生源的學生相比,在心理上產生巨大的落差和壓力。(2)在學習方法上,由於中學時代“填鴨式”的灌輸,到大學的“拋磚引玉”,使得許多學生在這個新環境中顯得無所適從。(3)學習目標的失落。進入大學後,考研當然人人都想,但是,能擠過這座獨木橋的必然是極少數,因此,大多數學生又失去了新的目標。但為了大學畢業證書,他們又不得不為英語過級,計算機等級、會計證書、各種等級的“過關”而苦惱、焦慮和掙扎。
第二,大學生為適應社會環境而產生的心理障礙。當代大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急劇變革的時代,一方面他們面臨衝破舊觀念、樹立新觀念的壓力;另一方面,由於經歷、知識局限,在理想和現實、個體選擇與社會需求、理想與情感產生矛盾和衝突時,他們容易把未來設計得完美,而現實社會的各種條件又妨礙“理想自我”的實現,使部分學生猶如大海中失航的船,迷失了方向,有些學生企圖逃避與現實的矛盾衝突,出現了人格變形、信仰失落、精神空虛、情緒壓抑、苦悶、抑鬱、冷漠的心態。這樣的大學生在面臨多元化的價值觀時,不能找準自己的坐標,茫然失措,容易失去自我。
第三、大學生人際關係上的心理障礙。與過去時代相比,大學生的交往更加複雜,更加廣泛。他們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試圖展現自己的交往能力,但在現代的大學生中,絕大多數都有是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的獨生子女,部分認為他們是社會的“佼佼者”,在家是衣食無憂的“小皇帝”,有的來自貧困地區的學生卻因物質的貧困而自卑,因此,他們來到了一個新的環境,因自己的語言、社交能力、家庭背景等差異,在社會經驗和人際交往方面往往又有一些學生感到不如他人,從而產生優勢地位的失落,個別人甚至產生自卑自棄思想。另外,新的環境之中,自己遠離家鄉,遠離父母、親友,新的團體成員使他們重新開始認識新同伴,接交新朋友,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就顯得相互關係難以協調,思想難以溝通,從而表現出獨立生活困難而苦惱,情感難以寄託而孤獨。因此,多種焦慮並發相繼出現,導致心理障礙的產生,個別的甚至連學業也難以完成。
第四、大學生存在戀愛與性方面的心理障礙。一年級的大學生年齡一般17~19歲之間,處於青春期前期,生理髮育基本成熟。從生理的角度上講,成熟必然引起心理上的變化。許多人萌動著性意識,產生出對醫學的好奇和對異性的特殊好感,特別是對校園朦朧愛情的嚮往與介入,在心理上出現了舉動不安的現象,但由於大學生對什麼是“戀”?什麼是“愛”?什麼是“性”?缺乏理性的、完整的思考和了解,加上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不強,難以處理許多性與戀的問題,特別是缺乏社會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約束,一些學生由此而產生了對異性認識的偏差,對失戀挫折容忍力差等心理疾病。
第五、大學生個人心理素質的障礙。在社會轉型時期的大背景下,學生們的思維觀念、生活方式、學習思維及整個生活層次都發生了變化,大學生的個人心理品質決定著他們面對未來社會的適應能力,但由於缺乏生活的磨練和社會閱歷,他們看待社會現象、看待人生缺乏起碼的、客觀的分析能力,因此,許多學生過於自卑或自負,無法正確評判自己而產生思想上的不安和行動上的異常,往往自我封閉或盲從,因而他們感到非常孤獨,從觀念上容易造成與社會角色的混亂,嚴重者還會造成妄想或戲劇化人格,導致在部分人身上頻頻出現逆反心理、自私心理、享樂心理等不良反應,許多學生形成了較為複雜的雙重人格心理,儘管他們沒有生理上的疾病,但在他們年輕的生命中,卻過早的出現偏頭痛、失眠、內分泌失調、潰瘍疾病等一些身心疾病。
綜上所述,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全國各高校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表面上看主要是認識和適應的問題,但實質上是大學生價值觀的另類表現形式。問題的關鍵在於無人誘導,學生無法自我調適或調適不當,因而極易導致心理異常或心理障礙等問題。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指出:“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大變革時期,這個變革包括幾千年沿襲下來的文化、觀念的變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因適應不良而產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因而在大學校園裡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可見,學生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實際上一個漫長的過程,一些學生甚至大學畢業方才“醒”。因此,幫助學生構建科學而穩定的價值觀念體系,是預防和矯正各種心理問題的關鍵,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實現自我完善的內部動力。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慧型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的心境發展到最佳狀態。”從這個定義上講,心理健康指個體心理活動和個性特點是否發揮常態,是個體在多種綜合作用下表現出來的持續、良好的心理狀態,具有動態性、發展性等特點。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個體隨著外界環境不斷變化,能適時調整自身心理結構,實現“內部協調與外部協調相統一”的一種良好的功能狀態,是靜態與動態的結合。儘管心理水平不能像測量人的血壓、體重等有具體的、客觀的指標,但根據心理諮詢的實際,認為測量大學生心理素質水平的標準也是客觀存在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體心理的發展是否符合大學生心理年齡的特徵。人的一生有不同的年齡階段,各年齡段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特徵,大學生應具有與其年齡相適應的心理行為特徵,否則如果其言行經常嚴重地偏離大學生所處年齡段的年齡特徵,就可能有心理異常的表現。如20歲左右的大學生老氣橫秋或幼稚無知,都是和這個年齡段不適的表現。
第二,能否堅持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智力正常是學習、生活的基本條件,是適應周圍環境變化需要的心理保證。據國內某些權威機構的統計所表明,在全國大學生中,因·093·雲南財貿學院學報心理問題不能正常學習生活、退學或休學的學生人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這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應該說,能通過高考進入高等學府,這本身說明大學生的智力是不低的,是高於同齡人的,關鍵是大學生的智力能否正常地發揮其效能。能正常發揮智力的人,往往樂於學習,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現象力、思維力、記憶力、實踐活動力等,並在認識活動、實踐活動中充分發揮作用。
第三,有無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不可缺的條件,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主要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交往動機端正,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積極的交往過程中,能獨立、完善地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認識和了解社會。一般的大學生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如果長時期難以適應,則與大學生心理素質偏低有關。
第四,有沒有完整的人格,能悅納自己。健康的人格特徵是有機統一、穩定的,也是一種心理現象。穩定而異於他人的特徵,給人的行為一定的傾向性,他表現為由表及里、包括身心在內的真實的人,即人格。個人的所說、所想、所做都是一致的,表現為胸懷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反之行為是不一貫的,不統一的,這說明他的人格不完整,心理素質低下,甚至可能造成精神疾病,不能對己“自知自明”,甚至“自暴自棄”,只有正確的“自我接納”,有相對穩定的人生觀和信念,並以此為中心,才能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理想、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
心理不健康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有社會理想的衝突,也有個人目標的矛盾。要保持個人的人格統一性,要維護心理各要素之間的平衡,學校、社會和大學生群體自身都要予以充分的重視,積極引導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擺脫困境,結合自身的實踐做法,提供以下參考:
第一,面向全體學生,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調適大學生正常的心理活動。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與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促進其健康和健全的發展,主要應採取學科滲透的方法,運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有意識地套用心理學的理論,幫助學生提高認知、情意和行為水平,如從最佳化學生學習的外部因素來看,課堂和諧、合作的氣氛營造,課程滲透心理輔導等,使學生能積極、主動活潑的參與教學,消除他們緊張、逆反的心理;從最佳化學生學習的內部因素來看,包括學習行動激發,學習策略訓練,學習習慣培養等,使學生明白如何掌握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我調控學習過程的能力。
第二,針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以及其他需要幫助的學生,予以“心理關照,特別護理”。藉助心理諮詢室這個特殊的機構,為廣大學生服務。每一個大學生,不管他是否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都可以成為心理活動的來訪者,如我們採用團體諮詢的方法,在心理輔導老師的主持和參與下,小組成員就所存在的問題進行自由議論,利用團體的相互影響、啟發、誘導和幫助,形成團體的共識和目標,產生良好的心理暗示效果,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具有療效功能的心理環境,有助於他們掌握學習、生活、社會適應的技能。在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幫助的同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特別是對存在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應該投入更多的“心理關照”,進行“特別護理”,使他們得到更多的“關懷”,與他們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關係。心理諮詢教師要把握好了解鑑別、診斷分析、教育干預這三個環節,藉助科學的手段對學生加以疏通、引導。
第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目前,許多高校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許多有益的嘗試,最為普遍的做法是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傳授給學生一定的心理調解方法,創辦心理諮詢室,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矯治不正常的行為。但是,這些做法僅僅解決的是心理層面問題,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幫助他們提高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糾正對自身價值與外部環境的不正確認知,制定恰當的人生目標與最佳的行為策略,才能培養學生從根本上自我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素質。
總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促使科學價值觀念的內化,只有內化才能實現價值觀念的創新,而價值創新,則是培養學生自我心理教育能力的根本所在。學生的自我認知、自我監控和自我調節能力,是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教師只有把學生的心理教育放在必不可少的地位,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正常的發展。
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本內容
(專指大學教育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課既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知識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括政治修養、思想修養、道德修養、心理品質修養,美學修養,敬業修養等。其中政治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核心內容,思想修養和道德修養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主要內容,而心理品質修養則是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內容。思想道德修養課就是按照這些內容的內在聯繫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發展規律而構成的。
1.追求高尚人格,不斷完善自身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養課全部內容的最後落腳點。思想道德修養的目的是不斷完善人格,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第十二章“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人格”中所指的修養不僅是指“道德修養”,而是涵蓋著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質等方面的綜合修養。修身律已,重視自我修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自我修養在培養大學生自強不息精神,增強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章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大學生加強自我修養的方法與途徑,為當代大學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提供了階梯,實現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的目的。使青少年更為身心健康!
2.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方法由於思想道德修養課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要想學好它,掌握它,並用於指導人生,就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的學習。毛澤東說過:“主義譬如一面旗幟。”科學的理論就像一面引導千軍萬馬朝著正確目標衝鋒陷陣的旗幟。思想道德修養課動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回答和解決在青年學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養理論。學習思想道德修養課,首先要認真學習它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掌握其精神實質,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認識到我們社會所倡導的以團隊精神為核心的人生價值觀與人類社會真、善、美相統一的終極價值目標的指向是相吻合的,並能真正理解這種人生價值觀的價值。這是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基礎,它對於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理論素質和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二,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青年大學生要學好思想道德修養課,不僅要掌握其基本理論和觀點,而且還要注重運用這些觀點,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理論聯繫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這對於置身於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多重價值體系選擇窘境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尤為重要。理論聯繫實際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聯繫改革開放的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繫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鑑別中學習,主要是指青年學生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複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在評價與鑑別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奮鬥的政治方向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第三,要注重知行統一,在踐履中學習。知行統一,強調踐履,這是由思想道德修養課的特性所決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課利用課堂教學等形式,與大學生共同討論應當怎樣做,為什麼這樣做,以及怎樣做的道理。大學生通過學習討論掌握了這些道理,就謂這“知”。但獲“知”並不是思想道德修養的最終目的,獲“知”的目的是為了“行”,是為了“踐履”。中國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為真知”。因此,知行統一,注重踐履,就成為這門課的重要特點。這就要求大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要注重知行統一,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踐履,在踐履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