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位於甘肅禮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永坪鄉境內,嘉陵江一級支流西漢水環繞而過,西、南、北三面群山相擁,奇峻而清幽。

基本信息

簡介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城址部分遺址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城址部分遺址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封建王朝,世人所知的是秦王朝的強盛,但秦人的來源、早期的生活以及向東發展的歷史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歷史謎團。據《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先祖大駱非子所居的“西犬丘”及早期秦都邑、西周秦人的中心活動區域,就在今甘肅東南部的隴南及天水一帶。20世紀20年代,禮縣鹽關-羅家堡一帶出土了著名的“秦公簋”;90年代初,大堡子山秦公大墓被盜掘,大批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其中青銅重器百餘件,多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鑄用壺”、“秦公作寶簋”等銘文;1994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大堡子山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確認該墓地為秦公西陲陵墓區;2001年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為進一步探索早期秦文化的面貌,尋找秦人早期都邑及其先公、先祖陵墓所在, 2004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等單位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先後開展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的學術成果。大堡子山遺址位於禮縣永平鄉和永興鄉交界處的西漢水北岸,隔河與南岸的山坪城址相對,西側有永平河自北而南注入西漢水。遺址以東的西漢水河谷平坦開闊,以西則狹窄蜿蜒。遺址總面積約150萬平方米。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

考古發現

專家在現場考查 專家在現場考查

2006年調查、鑽探面積達15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發現一座,夯土建築基址26處、中小型墓葬400餘座以及較豐富的文化層堆積。發掘大型建築基址一處(21號建築基址),中小型墓葬9座,祭祀遺蹟一處。祭祀遺蹟位於被盜秦公大墓的西南約20米,包括大型“樂器坑”一座、人祭坑 4座。

21號建築基址位於城址內南端較高處,夯土基址呈南北向縱長分布。該建築四周為夯土牆,西牆在地面以上還有部分保存,其他三面只剩夯土牆基。整個建築基址南北全長103米、東西寬16.4米,東、西牆之間正中發現平行排列的18個大型柱礎石。該建築基址的基本結構仍大體清楚,似為大型府庫類建築,大約始建於春秋早期晚段或春秋中期早段,戰國時期廢棄。墓葬有3座未被盜擾。最大的一座出土銅器9件(包括鼎3件、甗1件、盂 1件、短劍1件),另有石圭130餘件、陶器6件等,年代為 春秋中期偏晚。

大型樂器坑長8.8米,寬2.1米,深1.6米,坑口距地表深約2.1米。坑內南排的木質鍾架朽痕旁,依次成排放置有 3件青銅鎛、3件銅虎(附於鎛)、8件甬鍾,鎛和鍾各附帶1件青銅掛鈎;北排磬架(僅存朽痕)下有2組共10件石磬,均保存完好。青銅鎛一大二小,最大的一件銅鎛造型及紋飾華美,鼓部有銘文20餘字,與過去發現的秦武公鎛相似,年代為春秋早期。4座人祭坑每坑埋人骨架1—2具,肢體屈曲,其性質當為殺人祭祀。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大型樂器坑的發現,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

發掘收穫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城址出土文物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城址出土文物

自2004年始,在國家文物局和甘肅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誠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國家博物館考古部、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組成聯合課題組,啟動早期秦文化考古調查、發掘與研究項目。2006年度重點對禮縣大堡子山遺址進行發掘。大堡子山遺址位於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1992—1993年,大堡子山秦公大墓遭盜掘。1994年3—11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對大墓進行了劫後清理,發掘2座中字型大墓和2座車馬坑(其中1座未清理),對大堡子山遺址調查、鑽探面積150萬平方米,發現的遺蹟有夯土城牆、建築基址、墓葬、車馬坑、灰坑等。大堡子山城牆依山坡而建,平面呈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城牆斷續長約1000米,南北城牆長約250米。保存較好的一段城牆位於東北角,長約6米,高約3—4米,夯層厚0.08—0.1米。城牆內遺址總面積約 25萬平方米,已鑽探出夯土建築基址26處和堆積較豐富的文化層及少量小型墓葬等,被盜的秦公大墓、車馬坑和新發現的樂器坑也位於城內。東北城牆外為中小型墓地,分布密集,鑽探出400餘座。

與大堡子城址隔河相望,在西漢水對岸的山坪也發現一座城址。夯土城牆斷續殘存約400米,並發現早期秦文化堆積,初步判斷這裡也是一座早期秦文化遺址。2006年度大堡子遺址發掘面積3000多平方米。其中,發掘大型建築基址1處(21號建築基址),中小型墓葬2處(發掘9座),樂器坑1座,人祭坑4座。

21號建築基址位於城內南端較高處,西面背靠黃土斷崖,東面俯視河川。夯土基址呈南北縱長分布在二級梯地(現已退耕還林)土層之下,梯地高差約3米,上一級梯地建築基址以上地層堆積厚約2.5米,下一級梯地多數探方耕土下即見基址。從發掘情況看,該建築四周為夯土牆,西牆地面以上殘高0.3—0.6米,牆寬約1.5米,地下牆基寬約3米;東牆北半部、北牆以及南牆東半部只剩夯土牆基部分,寬約3米。整個建築基址南北長103米、東西寬16.4米(包括夯土牆基在內的寬度),東西牆之間的正中發現18個大型柱礎石,間隔約5米,與東西牆一字平行排列。該建築基址保存狀況雖然較差,但基本結構大體還是清楚的,房址內沒有發現隔牆之類的遺蹟,似為大型府庫類建築。從地層堆積、遺蹟之間的打破關係以及夯土內的包含物初步分析,大約始建於春秋早期晚段或春秋中期早段,戰國時期廢棄,漢代遭嚴重破壞;20世紀70年代因平整梯地,該建築東牆、北牆以及南牆東段地上部分基本被毀,只剩牆基部分。

發掘中小型墓葬9座,其中3座未被盜擾。最大的ⅠM25位於東北城牆外的墓地,長4.8米,寬2.7米,深10.1米。出土青銅器9件,石圭130餘件,陶器6件,年代為春秋中期偏晚。樂器坑位於被盜秦公大墓M2的西南部,相距約20米。長8.8米,寬2.1米,深 1.6米,坑口距地表深約2.1米,東西方向。坑內南排木質鍾架(僅存朽痕)旁依次排列3件青銅鎛、3件銅虎(附於鎛)和8件甬鍾,鎛和鍾各附帶有1件青銅掛鈎;北排磬架(僅存朽痕)下為2組10件石磬,均保存完好。青銅鎛一大二小,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舞部及鎛體部以蟠龍紋為主要裝飾;四出扉棱為透空的糾結龍紋,造型華美;鼓部素麵,有銘文20 余字,尚待清理釋讀。該鎛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秦公鎛以及寶雞太公廟出土的秦武公鎛近似,年代為春秋早期。

與樂器坑同時發現的還有人祭坑4座,每坑埋人骨架1—2具,肢體屈曲,其性質當為殺人祭祀。樂器坑的性質與人祭坑相同,也應屬於祭祀性質。這種用青銅s樂器坑或禮器坑祭祀的方式曾在河南新鄭的鄭韓故城發現過,其年代略晚於大堡子山樂器坑,為春秋中期。鄭韓故城禮樂器坑單個坑面積較小,但坑的數量多,整體規模更為宏大。大堡子山樂器坑距離被盜秦公大墓很近,當與大墓有關,至於實施該祭祀活動的行為人(該坑的主人)以及所祭祀的對象還有待進一步研究。需要強調的是,該樂器坑是在大堡子山遺址遭多次大規模群體性盜掘後倖存下來的,在坑的附近及坑上部先後發現10多個盜洞,南側最近的一個大型不規則盜洞長約5.6米,寬3.9米,深3.4米,距離坑邊僅 0.2米。

遺址結構

墓地分大堡子山、趙坪圓頂山等幾個墓區,墓區總面積18平方公里。1994、1998年兩次共發掘墓葬14座,調查勘探面積21萬平方米。墓區的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區,它以M2、M3為主,周圍有規律地間距5-7米東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積約6萬多平方米。

M2、M3均為中字形大墓,墓向東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南側有從葬的車馬坑2座,亦東向。M2、M3墓室均呈斗狀,東、西兩個墓道,內設二層台,仰身直肢葬,頭向東。M2全長88米,東、北、南二層台上共殉葬七人,葬具為木槨、漆棺,墓底有腰坑,內置殉犬、玉琮各一。西墓道填土中殉奴12人及殉犬1隻,出土石磬5件,其餘隨葬品均被盜掘。M3全長115米,墓室結構及殉人情況與M2略同。中小型墓均為豎穴土坑墓,其規模、隨葬品等較兩座大墓簡單。該墓區遭嚴重盜掘,隨葬品多被劫掠一空。

圓頂山3座墓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向均向東,二層台上均有殉人。出土隨葬品較為豐富,其中青銅器以禮器為主,主要器物組合為鼎、簋、壺、盉、尊等,青銅兵器有戈、劍、鏃等。陶器有喇叭口罐、鬲、壺、仿銅陶鼎,玉器主要有玦、環、圭等。其M2使用了七鼎六簋,並出土有銅柄鐵劍和鎏金銅柄鐵劍。

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中大量殉人和青銅禮器的出現,表明該墓地規格相當高。墓群雖遭嚴重的盜挖洗劫,但已發現的墓葬及流傳於外的青銅重器對研究先秦時期秦人社會活動和地域、經濟和文化等仍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是探索秦國早期秦公陵園的重要線索。

考古價值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文物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出土文物

大堡子山墓地的發掘,使西山陵區得到了確認。根據史料記載,秦襄公和文公葬在西山陵區是沒有問題的。西山應是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不是陳倉西北之山。西山陵區是秦國建國後第一個國君陵區。隨著西山陵區的發現,從春秋早期到秦統一的秦國國君陵園基本都已經找到了,這為秦國陵寢制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系統的資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大堡子山城址及其周邊一些年代相近的遺蹟的挖掘,基本確定了大堡子山一帶是早期秦人的一處重要都邑,極有可能就是“西犬丘”的所在,是我國早期秦文化考古研究的一個重大突破。

禮縣大堡子山遺址樂器坑的發現對於被盜秦公大墓墓主的確認以及早期秦人的禮樂制度、祭祀制度、銅器鑄造工藝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材料。大堡子山遺址的調查、鑽探和發掘所取得的成果,對認識大堡子城址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為大堡子山國保單位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大堡子山墓地的發掘,為進一步開展早期秦文化的調查和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第一手實物材料,同時也為進行這一地區的文物保護,文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為大堡子山文物保護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此次大型宮殿基址的發現,從體量大和其他特徵上判斷已經被證實為秦早期所有,並且人犧牲和大型古樂器的同時出現也證明了當時已經擁有了完善的禮樂祭祀制度,已經是貴族和王親所有,是標誌性的發現。

大堡子山遺址較之陝西發現的雍城陵,東陵,酈陵相比為時間最早的,它的出土雖然在規模和文物觀賞性上無法和其他三個陵墓相比,但填補了中國和世界歷史上對秦早期研究的一塊空白,研究和史料價值是不可估量的。並且在出土的文物上也可以進一步發展到看到早期的祭祀形式繼而對當時禮樂和祭祀制度展開研究,從而解開從西周到秦早期的研究空白的難題。

考證

據考證,秦國共有四大陵園區。1987年前,第二、三、四陵園區的位置陸續確定,即陝西的雍城陵區(西陵)、芷陽陵區(東陵)和秦始皇陵園。但第一陵園在何處卻一直是困擾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千古之謎。1993年,在距禮縣縣城東13公里處的永興鄉大堡子山一帶發現了秦貴族和秦公兩大墓葬區,經國內外考古界、史學界專家研究考證,被確認為秦四大附園中的第一大陵園,即秦西垂陵園。

墓群範圍東西6公里、南北3公里,總面積18平方公里,已清理出墓葬14座,車馬坑2座,出土文物300多件,有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等。已發掘的兩座南北並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規模宏大,總長度分別為88m和115m,其中有“秦公作鑄用鼎”和“秦公作鑄簋”字樣的青銅器,經專家考證,初步確定為秦襄公夫婦或其子秦文公夫婦的陵墓。

意義

有關專家認為“秦西垂陵園的發掘是二十世紀繼敦煌藏經洞和兵馬俑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對研究先秦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冶金、鑄造、禮制、陵寢制度等方面有關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填補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缺。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高崇文教授指出:“這對早期秦國考古具有突破性的重大發現,更為重要的是出現在禮縣,必將揭開秦早期都城‘西垂宮’遺址之謎”。

遺址現狀

當地政府在省地領導及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圍繞遺址的保護、利用做了不懈的努力,先後成立了“禮縣先秦暨三國文化研究會”、召開了“全國秦人西垂文化座談會”,還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舉辦了《甘肅省禮縣秦西垂陵區銅器特展》,使該遺址譽滿華夏、馳名海外。1997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又將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列為全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並公布了大堡子山秦公墓地保持範圍。2001年7月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又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全國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西垂陵園的發現

為了更好地對遺址進行保護和開發利用,2002年禮縣縣委、縣政府委託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完成了該遺址保護的綜合規劃,2003年6月28日《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規劃》通過陝、甘兩省專家論證,將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實施,這對保護秦公陵園遺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秦早期陵園的自然風貌,先秦居民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將會栩栩如生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重放異彩。

經過甘肅省文物考古專家8年多時間的發掘和研究論證,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發現的古墓群被專家一致認定為秦始皇祖先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禮縣也被認定是中國古代重要史書《史記》所記載的秦人發祥地“西犬丘”所在地。至此,考古學和先秦歷史學上的兩大千古謎團終於大白於世。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完成統一中國,建立封建王朝的第一人。因此,秦族、秦文化的發展史也成為海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1974年,陝西兵馬俑及秦始皇陵被發現後,引起了海內外的強烈轟動。眾多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通過對歷史文獻和考古發現的研究,指出秦人應有四大陵園區,並努力尋找它們的所在地。到1987年,秦人四大陵園中的二、三、四陵園,即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和臨潼秦始皇陵園都在陝西先後被發現。但秦人的第一陵園———“西垂陵園”在哪裡,卻始終無從得知。

據《史記·秦本記》記載,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犬丘”,後因牧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為西周的附庸,得以建立秦國。所以,“西犬丘”實際上是秦族、秦文化的發祥地和根基所在,查明“西犬丘”的地理位置對研究秦史意義極為重大。1993年,由於盜墓者的亂挖亂盜,甘肅禮縣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發現,一些珍貴文物流失海外。甘肅省文物考古所隨即在大堡子山進行了為時8個月的搶救性發掘。發掘過程中考古專家發現,大堡子山的陵墓座西向東,墓主頭西腳東,與雍城陵園、芷陽陵園、始皇陵園完全一樣,而長達100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顯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點;這些墓葬中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和金、玉器,有的青銅器上明確鑄有“秦公作鑄用鼎”、“秦公作寶用簋”等銘文;從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兩河夾一山”的獨特地勢也完全符合先秦皇家陵園“風水”取向。因此,一些歷史學者和考古專家初步認定,大堡子山古墓就是被歷史塵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園———西垂陵園。

專家確認

1998年,位於大堡子山秦公墓東南方約三公里處的圓頂山上又發現了秦貴族夫婦的合葬墓。專家認為,這座墓不但為大堡子山古墓是秦公墓提供了有力佐證,其類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徵也說明,禮縣一帶就是秦“西犬丘”所在地。甘肅東南部的禮縣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歷史上一直是早期人類活動、發展的重要區域。由於秦人四大陵園中的三大陵園都是在陝西發現的,此次秦人第一陵園在甘肅禮縣被發現,引起了學術界眾多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從1994年起,眾多考古專家經過分析考證,紛紛得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的結論。據甘肅省博物館歷史考古部主任祝中熹介紹,考古學和歷史學專家已一致確認: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莊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園在禮縣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禮縣,甘肅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祥地。專家們指出,秦第一陵園和“西犬丘”兩大千古謎團的解開,填補了先秦文化研究空白,使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而鹹陽的發祥、發展壯大、統一全國的歷史淵源流變得到系統可靠的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