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四川綿陽市三台縣大佛寺]

大佛寺[四川綿陽市三台縣大佛寺]

大佛寺,位於四川三台縣城西,原名叫迴鑾寺。大佛為元時大德年間,縣內佛徒為闡釋教義,弘揚佛法,在此鑿造,距今七百年左右。石刻造像為彌勒尊佛,居縣內寺石佛之首。

基本信息

簡介

大佛寺寺內靠山有坐拋石佛一尊,高十二米;頭盤螺髻,面長二、九米,寬二米,為長方形;佛身著鎏金仙衣,胸口

大佛寺大佛寺

袒露,衣褶流暢逼真;赤足長一點八米,踏於蓮花之上;左手復膝,右手向前曲伸,中指與拇指微恰;一雙鳳眼,眼帘低垂,高鼻、大耳,嘴唇微合,神態莊嚴、慈祥。整個造像,比例力學顯粗短,但仍不失壯美、雄渾,具有宗教傳統石刻藝術之魅力。殿堂內富有肅穆的氣氛;佛前有水進一口,水清味甜,佛教僧徒尊為聖水。
佛像上部,建有三層閣樓,檐飛角挺,頂蓋筒瓦。中閣為道教天神昊天金闕至尊玉後大帝(玉皇)尊位。意在玉皇在此休息。迴鑾寺因此得名。大殿通面寬十五米,進深十米,為僧眾念經,說法、做佛事場所。
據石壁殘碑與潼川府〈新修府志〉記載,大佛為元時大德年間,縣內佛徒為闡釋教義,弘揚佛法,在此鑿造,跑今七百年左右。石刻造像為彌勒尊佛,居縣內寺石佛之首。按佛家"三世佛"學說解釋,佛有過去佛燃燈、現實佛釋迦、未末佛彌勒之分。〈彌勒下生經〉載:"彌勒原出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選佛入滅,上生於兜率天內院,經四千歲(相當於人間五十億七千萬歲)當下生人間,於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現在有些寺院供奉的笑口常開的袒胸露肚的胖彌勒,實為五代時"契此"和尚的化身。
大佛所以能在盤龍山安營紮寨,民間傳說他和老君、紫蘇從西天竟走到雲台觀履行公事,因為雄雞三唱而停,紫蘇先占雲台,老君只好占了八洞,大佛因而停在盤龍山上。大佛並不是一個能夠輕易認輸的人,是否滿意,無人知曉。其實,論地理,人口條件,他占的地方旯好。這裡北連牛頭,南眺印盒,面臨涪、凱,又能鳥瞰梓州城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非老君、紫蘇之地所能相比。
大佛寺的會期,每年以佛歷(即農曆)二月初八的大覺會最為熱鬧。這個會期前,僧徒們提早半年就開始準備。這是佛寺獨有的會期。據說這天是大佛落成揭紗點睛的日子。大佛從"大徹"、"大悟"、到"大覺",走向了佛家修身養性的最高境界,並非一般的日子。其次是四月初八佛的誕生日,二月二十五的下發出家日,臘月初八的得道成佛日,以及二月二十五的入涅(即死)日等,都是大佛寺的重要會期。平時還有善男信女到寺燒香還願,歷經元、明兩代,盛而不衰。但二月初八最為重要。
儘管如此,大佛也有難測的風雲,難逃的"劫數"。傳說在明末清初,三台發生過一次地震,盤龍山出現滑坡,溫漉漉的泥土、砂石掩沒了整個寺宇,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大雨引起土崩,大佛才重見天日。士人不僅募資恢復了佛像、殿宇,而且大大殿兩側新建了觀音殿、羅漢堂、五聖殿等廟群體,有百數尊泥塑菩薩在此領受香火。為防止浮雕坡,士人又在壁頂載種樹木,保住水土。大佛因災得福,至此,大佛寺盛況空前,風靡一時。文人黑客到寺吟詩,〈三台縣誌〉記載,清人吳立卿游大佛寺詩云:"山勢牛頭夾寨寬,花朝節近畏春寒。蓴根有味驚張翰,芋火何心問懶殘。古殿陰深留紺碧,核爆炸香雜沓動旃檀。黃金布地看長腳,誰信茲航普渡難"。詩中記載大佛寺"古殿陰深"、朱欄碧翠,黃金鋪地,香火繁盛大雜沓,可見當是之盛況了。 
 
 
目前,大佛寺香火旺,遊人眾多。門前對聯:"禪心朗照千秋月,真性清涵萬里山"筆力猶勁,耀人眼目。殿內香燭燈火,晝夜不滅。僧徒朝鐘暮鼓,木魚聲聲,今經誦佛,虔誠膜拜。一遇會期,居士前往,遊藝機人如織,殿前人潮人海,水匯不通。全國政協委員,高僧、江油武館館長海燈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來寺講經說法,並書寫"大佛寺"匾額。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朴初,四川省政協委員范應聯等,先後為寺贈書送聯,為大佛寺添彩增輝。
大佛寺-四川省樂至大佛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