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陽市三台縣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三台。三台縣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綿陽市東南部,北緯30 度至32度之間,東經104至105度。東與鹽亭、梓潼交界,南與射洪、蓬溪縣相鄰,西與中江縣接壤,北與遊仙、涪城區相連,距綿陽市中區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長 81.1 公里,東西寬 56.2 公里,狀若艾葉,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 147 萬,為四川百萬以上人口的農業大縣,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漢、回、藏、羌、彝、滿、白 、土、維吾爾、蒙古、苗等11個民族。境內沿江平川、淺丘綿延、氣候宜人、環境優美。

  三台是四川19個百萬人口丘陵大縣之一,幅員面積2661平方公里,轄63個鎮鄉(其中鎮41個、鄉22個)、936個村。全縣總人口148萬,居全省第三位,占綿陽市的28%,其中城鎮人口25萬,農業人口123萬。耕地面積118.6萬畝。縣城位於潼川、北壩兩鎮,城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城區人口18萬。

三台是川西北交通樞紐,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通車的三(台)大(英)路、三(台)綿(陽)路、三(台)射(洪)路、三(台)中(江)路、三(台)鹽(亭)路均為一、二級公路,並與成(都)綿(陽)、綿(陽)廣(元)高速公路相連,綿(陽)重(慶)高速公路將於近期開工建設,並從縣城通過,鎮鄉公路四通八達。

三台在歷史上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宋鹹平四年(1001年)朝廷把四川設為川峽四路,其中之一就是梓州路[三台]. 梓州是四川與成都齊名的川北重鎮,八世紀的梓州,作為四川的第二大城市,城郭雄偉,交通發達,在川北重要交通要道的涪江凱江上,來往船隻川流不息,這裡有川北最大的碼頭。1992三台被評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亦是旅遊勝地。縣南的郪江流域為古郪國所在地;金鐘山漢墓群為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雲台觀有清帝敕賜,乃四川第二大道觀 ;縣城保留有兩道古城樓和千餘米城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魯班水庫、團結水庫;融古典建築和現代園林於一體的牛頭山杜甫草堂、風景秀麗、素有“小西湖”之稱的“翠湖”;有省級鳳凰山森林公園和東山公園、蟠龍山大佛寶剎、靈峰寺古剎,都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歷為州、郡、府、路、治所,唐宋時就與成都齊名,被譽為“西南大都”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商品集散地及經濟文化中心,現在是四川歷史文化名城。

三台歷史悠久,吸引不少文人騷客。自西漢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設廣漢郡郪縣始,隋唐為梓州,宋、元、明為潼川府,清置三台縣,至今已歷2200多年。古老的三台在唐與成都齊名,為蜀地第二大城市,是川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享有“川北重鎮、劍南名都”之美譽。詩聖杜甫於唐玄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流寓三台,歷一年零八個月,創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百餘首不朽詩篇。1938年3月至1946年8月,東北大學內遷三台,播下民主進步科學文明種子,培養了大批人才。縣境內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眾多,最負盛名的有先秦時期古郪國遺址、全國四大漢墓群之一的郪江漢墓、四川第二大道觀雲台觀、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梓州杜甫草堂、川中最大人工湖魯班湖,還有大佛寺、琴泉寺、靈峰寺,與縣城相連的鳳凰山森林公園、東山公園、小明湖、靈興崖墓等歷史、人文景點。

曾旅居這裡近兩年的大詩人杜甫多次送往迎來,吟詩作賦。且看:“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奉送崔都水翁下峽》)反映了交通樞紐梓州段涪江的繁忙;而梓州城美麗的夜色從“夜深露氣輕,江月滿江城。”(《玩月呈漢中王》)中可見一斑;梓州城的布局“路出雙林外,亭窺萬井中”(《望牛頭山亭子》)何等的規範。從這些詩句中,一幅中世紀恬靜美麗的都市圖畫展現在了我們面前。作為當時省一級行政機構---劍南東川節度使治所,梓州城的規模很大,城牆很高,城樓更高大,在杜甫留下的詩中,還有很多登梓州城樓的詩篇,如《九日登梓州城》,《春日梓州登樓二首》,《陪章留後侍御宴南樓》等等,這些詩歌和其它登高詩歌一樣,除了抒發自己苦悶的心情外,更多的是對梓州山河的無盡讚美。可以想見幾百年前這裡是如何的繁華,時過境遷,現在的成都已是我國西南最大的都市,而我們卻只能從這樣的殘破門樓中去尋覓和回味它當時的盛景了。

現在的三檯曆為川西北物資中藥集散地,武昌館、鳳凰山、西門、北門大型批發市場和各鎮鄉集市,形成了開放式新型物流體系。梓州國際酒店,三台大酒店等眾多星級酒店遍布縣城,正在興建的濱江半島假日酒店將是全縣檔次最高,設施最全,服務最優的大酒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