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Karmasiddhi-prakaraṇa,藏Las grub-pah!I rab-tu-byed-pa)
一卷。世親造,玄奘於唐·永徽二年(651)譯出。又稱《成業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系論述有關身、口、意三業之論書。全書初釋身、口、意三業。其中身、口二業以表、無表為自性,意業以思為自性;三業共經百劫而終不失壞,遇眾緣和合時而得果。次明第六意識與第八阿賴耶識之區別,種子和業之關係。最後說種子薰習,而闡釋依阿陀那甚深緣起之業果異熟因果,並揭示大乘因果緣起之大綱。
全書所論,以有部、正量部等為批評對象,對有部的形色說、正量部的動色說等視業為實體的實在論者,皆加以破斥。並且根據經量部的種子說,論破有部的三世實有論、正量部的不失法及增長法等,而且對於經量部的色心互熏、滅定細心說也加以批判,而主張心因思(意志的作用)的發動而受薰習,又依薰習的力量相續轉變而產生業果,承認唯識說所立阿賴耶識的存在,並藉此說明業的現象。
總之,本書系站在大乘唯識思想的立場,對部派佛教所作的批判。為唯識說之重要論書,與《唯識二十論》同為世親批判其他部派學說的重要著作。
本書的梵文原典尚未發現。中文譯本另有魏·毗目智仙所譯的《業成就論》,西藏譯本則有《Las grub-pah!I rab-tu byed-pa》一書。印度人對本論所作的注釋,有善慧戒(Sumatiśīla)著《Karmasiddhi-prakaraṇa-ṭīkā》,收錄在《西藏大藏經》中。日本·山口益曾將此書譯為日文,並作研究(《世親の成業論》,昭和二十六年)。對漢譯本所作的注釋,有日本·慈光的《成業論文林鈔》,收在《日本大藏經》諸大乘論章疏中。此外,比利時的拉冒特(Etienne Lamotte)教授,曾將本論譯為法文。
相關詞條
-
大乘論
大乘論是大乘佛學發展到龍樹時代(約2~3世紀)才出現的。《瑜伽師地論釋》稱:“佛涅槃後,魔事紛起,部執競興,多著有見。龍猛菩薩,證極喜地,採集大乘無相空...
大乘論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大乘是佛說
證大乘經真是佛說。 則大乘教是佛所說。 是故大乘真是佛說。
經論中的論證 世尊對後世誹謗大乘的預言 由大乘“非佛說”的來源探討論證“是佛說” -
大乘寺
大乘寺,又稱大佛寺,位於齊齊哈爾市鐵鋒區木海街與民航路交叉口、西滿革命烈士陵園南側。建於1943年,占地面積3.1萬平方米。坐北朝南,有前後兩座大殿。廟...
-
大乘百法明門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梵文 Mahāyāna-śatadharma-prakāśamukha-śāstra,世親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
相宗傳承 何謂唯識 翻譯註明 相關書籍 原文 -
攝大乘論
攝大乘論 (Mahāyāna-samgraha-śāstra) 是佛教大乘瑜伽行派的基本論書,簡稱《攝論》,印度無著撰。梵文原本已佚。中國先後有三種漢譯...
著作概論 簡要內容 主要觀點 歷史影響 各種註疏 -
大乘唯識論
《大乘唯識論》是佛教唯識宗經典,共一卷。世親菩薩造,陳·真諦譯。又稱《唯識論》。收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冊。本論是世親《唯識二十論》三漢譯之一,梵本尚存,...
-
大乘非佛說
大乘非佛說,起自部派佛教後期,大乘佛教經典開始流行時。傳統的上座部佛教部派,不承認這些經典的地位,認為這些經典皆非釋迦牟尼佛所說,對這些大乘教經的權威性...
起源 早期記載 正反見解 論證 事件 -
《成實論》
《成實論》為佛教論書。古印度訶梨跋摩著。後秦鳩摩羅什譯。16卷(一作14卷或20卷)。成實即成就四諦之意。
《成實論》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彌勒五論
彌勒五論,即彌勒菩薩(一雲,彌勒為與無著、世親同時代或稍早的一位論師)所說的五部論典。但漢傳與藏傳有所不同。漢傳彌勒五論:《瑜伽師地論》、《大乘莊嚴經論...
簡介 《辨法法性論》 《辨中邊論》 《寶性論》 《大乘莊嚴經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