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愛因斯坦

多情愛因斯坦

三開情竇,兩次婚姻,N次情感走失、多場黃昏戀,特別是近期隨著一批愛因斯坦私人信件的公開,終於掀開了相傳已久的M夫人神秘的面紗;揭秘了愛因斯坦與前蘇聯女間諜碼加麗塔及“末代女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管理員范圖娃不為人知的地下情。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李子遲,原名肖飛,生於湖南,曾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後在南方某高校任教7年;2005年初返居京城,現為自由撰稿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大學校園裡的“第四隻眼”》、《中國當代大學生情感檔案》、《中國招牌大學335所最新揭秘》、《中國“超級”大學》等。

目錄

一個有血有肉、性情豐富的愛因斯坦

第一部 天才當初,情竇三開

第一章 童年時光

第二章 少年歲月

第三章 表姐愛爾莎

第四章 老師之女瑪麗

第五章 旅途艷遇安娜

第二部 兩次婚姻·N次情感“走私”

第六章 與米列娃認識、戀愛

第七章 第一次婚姻

第八章 伯爾尼時期(上):事業崛起

第九章 伯爾尼時期(下):婚姻轉折

第十章 安娜事件

第十一章 蘇黎世四年分居

第十二章 愛爾莎再次出現

第十三章 米列娃傷心而去;愛爾莎悉心照料

第十四章 柏林頭五年

第十五章 終於離婚,及此後的米列娃、孩子們

第十六章 究竟是怎樣一位父親?

第十七章 再婚難題:母女倆要誰?

第十八章 愛爾莎綜評

第十九章 “婚姻的相對自由,感情的絕對‘出軌’”

第二十章 “物理教皇”

第二十一章 愛翁攜妻到中國

第二十二章 移居美

第三部 三場“黃昏戀”

第二十三章 忠實秘書杜卡斯

第二十四章 美女間諜瑪加麗塔

第二十五章為愛冒險

第二十六章 揮淚別情人

第二十七章 “歐洲鄉愁”范圖娃

第二十八章 溫情的晚景

尾聲 愛翁的逝世與葬禮

後記

導語

雖然愛因斯坦是位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世界頂級大科學家,本書卻並不想“為尊者諱”,而是客觀、生動地刻畫了他一生複雜而豐富的感情歷程,他的三度初戀、兩次婚姻、多位情人、三場“黃昏戀”,還原這位歷史偉人的真實面目,告訴世人一個有血有肉的愛因斯坦。特別是,愛因斯坦的兩段“黃昏戀”,一個是與前蘇聯美女間諜瑪加麗塔,一個是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管理員范圖娃,這都是近幾年才披露的。另外,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與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前兩年公開的愛因斯坦一批私人信件,其中涉及許多他的家庭生活、與妻子子女的關係、感情經歷等,這一方面對過去西方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是重要的補充和修正;同時,這些內容也大大豐富與充實了本書,使得本書有了許多新的內容,從而也有了更高的閱讀價值。

前言

一個有血有肉、性情豐富的愛因斯坦

苦難也罷,

甜蜜也罷,

都來自外界……

年輕的時候,

我孤寂地生活著,

寂寞而痛苦。

臨到老來,

卻甘之如飴。

愛因斯坦曾在自傳封面以一段經典詩句概括了他的一生,包括事業、生活與情愛。

愛因斯坦這個名字,現在已經是“天才”的同義詞了。張五常在《賣桔者言》中說過,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凡人是學不會的。

事實上確實如此,我們中很多人都已經不把他當作普通人看待。在人們心目中,愛因斯坦(包括古今中外其他許多偉大人物)已經成了某種非人類的奇特生物,或者至少也是一種不同的人類,他們的生活只與書籍、方程式和古怪的行為有關。

人們曾一度覺得愛因斯坦更接近神,而不是人,從來沒有試圖去理解他的生活,也沒有考慮過接近他心靈深處的可能性。其實,愛因斯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也有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在不睡覺的時候,也不是所有時間都在黑板上寫寫畫畫那些複雜的符號。

只有把天才首先看成也是一個人,才能真正理解愛因斯坦,並進一步凸現他的獨特之處。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

序言

一個有血有肉、性情豐富的愛因斯坦

苦難也罷,

甜蜜也罷,

都來自外界……

年輕的時候,

我孤寂地生活著,

寂寞而痛苦。

臨到老來,

卻甘之如飴。

愛因斯坦曾在自傳封面以一段經典詩句概括了他的一生,包括事業、生活與情愛。

愛因斯坦這個名字,現在已經是“天才”的同義詞了。張五常在《賣桔者言》中說過,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凡人是學不會的。

事實上確實如此,我們中很多人都已經不把他當作普通人看待。在人們心目中,愛因斯坦(包括古今中外其他許多偉大人物)已經成了某種非人類的奇特生物,或者至少也是一種不同的人類,他們的生活只與書籍、方程式和古怪的行為有關。

人們曾一度覺得愛因斯坦更接近神,而不是人,從來沒有試圖去理解他的生活,也沒有考慮過接近他心靈深處的可能性。其實,愛因斯坦離我們並不遙遠,他也有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他在不睡覺的時候,也不是所有時間都在黑板上寫寫畫畫那些複雜的符號。

只有把天才首先看成也是一個人,才能真正理解愛因斯坦,並進一步凸現他的獨特之處。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愛因斯坦。

愛慕他的人稱他為耶穌之後最偉大的猶太人,摩西之後最偉大的人,有些人更直接地稱他為“一位猶太聖人”;批評他的人則說他是一個自我吹噓的大騙子,一貫剽竊他人的思想。

有些人認為他與甘地、施韋策一樣。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可是因為他自由派的觀點,支持世界政府和左翼,讓納粹當局和美國聯邦調查局都懷疑他是他們各自國家的敵人

他先後兩任妻子都說他不是好丈夫,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厭惡女性的人;當然,崇拜他的女士多蘿西·康明斯並不這樣認為。多蘿西還記得有一次凝視他的雙眼時,心裡想:“這是地球上最高貴的生物了。”

這種兩極化的評價,也許正好解釋了愛因斯坦自己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與別人以為他是什麼樣的人,它們之間的差距太大了。”

摩爾在他寫的愛因斯坦的朋友和同事薛丁格的傳記里,曾引用過法國著名作家蒙田的一句話說:“我們的一生,一半是愚蠢,一半是智慧;不管是誰,如果只寫到受尊敬和權威的一面,就等於只寫了一半。”

一般來說,如果我們要去理解一個名人的話,首先關注的無非是這么幾個方面:他的童年、受教育的經歷、他的愛情和婚姻狀況。幾乎所有的傳記作品,這些方面都是著墨的重點。為什麼?因為我們所有人都有這些經歷,在這些方面我們最能夠互相理解,也最能夠體現我們作為人的共同性。

如果說愛因斯坦的智力高高在上,令我們只能高山仰止,那么他的情愛經歷無疑將大大拉近他與我們的距離,暴露出他作為凡人的一面。在愛因斯坦的一生中,他最拿手寫作的不僅是物理學論文,他的情書也異常打動人心。

在愛因斯坦讀中學的時候,“外表英俊”的他就很受女孩子們喜歡。他也喜歡與她們在一起。說說笑笑,有時還寫上幾行調情的“打油詩”。

愛因斯坦並不太關心自己的衣著和形象,他個子不高,態度悠閒,一頭蓬亂的黑髮,加上他對音樂和哲學的熱愛,使他更像一位詩人,而不是科學家。從外觀上看,他對女人們很有吸引力。他漫不經心的方式、他演奏小提琴時非凡的熱情,以及他後來具有傳奇色彩的智力,都極大地加深了他的吸引力。但當他的追求有可能變成一種嚴肅的關係時,愛因斯坦就會趕緊退回到他的“小天地”里。

《愛因斯坦·畢卡索》的作者阿瑟·米勒說:“愛因斯坦對女人的態度,是他那個時代非常典型的。”對他來說,科學上的追求永遠是第一位,至於婚姻是否美滿,或許他並沒有考慮太多。不可否認,他喜歡女性,也喜歡活在女人堆里,但也僅止於此。

女人在愛因斯坦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什麼角色?羅納德·克拉克(他也是最早撰寫愛因斯坦傳記的知名作家)在那本被視為標準的《愛因斯坦傳》中承認:“愛因斯坦一輩子都喜歡有女人做伴,不過也僅此而已。”但他又說:“像大多數出了名的男人一樣,他吸引了很多追隨者、崇拜者和準騙子。”

美國傳記作家丹尼斯·布萊恩則在他的《愛因斯坦全傳》里寫道:“愛因斯坦的一生充滿了勝利和悲劇性的嘲諷:他的頭腦對時空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卻有個精神異常的兒子,連過馬路都不會;這位連蒼蠅都不願意傷害的和平主義者,卻促使美國製造出毀滅性的核子彈;這位對孩子和陌生人十分關心的人道主義者,卻沒有照顧好自己的兒子,還對自己有私生女一事保密;他喜歡孤獨,但身邊總是圍繞著女人,終日被記者追逐,被民眾包圍;他是一位物理學家,卻被提名為以色列總統……”

愛因斯坦對待女性的看法,曾經受到過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思想的深刻影響,從未把愛情看得高於一切。他的首要目標還是科學。一旦這些事情影響了他對科學的追求,他就會立即停止。任何事情都不會改變他喜歡科學的初衷。

今天的人們,在關注愛因斯坦科學成就的同時,也被他曲折起伏的愛情故事所吸引。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的一生中有過兩次婚姻。此外,他還有不少情人,而他晚年在美國的三次“黃昏戀”,更是鮮為人知,直到近幾年才被披露。

愛因斯坦的初戀對象,有他的表姐愛爾莎、老師的女兒瑪麗、外出旅遊邂逅的姑娘安娜等。如同世上大多數人一樣,初戀是美好的,也是短暫的:是甜蜜的,也是青澀的。

愛因斯坦的第一位妻子是他的大學同學米列娃(婚姻從1903年到1919年),第二位妻子是他已離婚的表姐愛爾莎(婚姻從1919年到1936年愛爾莎病逝)。他在談到自己的兩次婚姻時說是“丟臉的”。他對婚姻一點也不熱情。有人問他,他喜歡用菸斗抽菸是否與清理和再裝菸斗有關係。他答道:“我本來想抽菸,但結果菸斗卻總是讓什麼東西給堵住了。生活中的事情恐怕也是如此,特別是婚姻。”總的說來,他對自己失敗的婚姻感到悲哀。

愛因斯坦的一生中,前前後後有許多情人,本書只介紹其中主要的幾個,如早年就認識的安娜,他的續妻愛爾莎的女兒伊爾莎,已婚年輕女秘書倪貝蒂,富有的花店主埃斯·戴拉,猶太寡婦多妮·門德爾,為他生下第二個私生女伊夫琳的紐約舞女,以及曾許多年不知姓名的M夫人(即近年曝光的米哈諾夫斯基,也就是社交名流埃特爾)、L夫人等。

德國傳記作家朱根·尼菲說,愛翁對女人“最大的獎賞”,就是“收用”她們為情人,但是從來不將她們當做是平等的伴侶;女人一旦被他收用,便立刻貶值萬丈,成為他發號施令的對象、不屑一顧的累贅。

愛因斯坦晚年,還有至少三次鮮為人知、刻骨銘心的“黃昏戀”。

一個是跟著他工作了幾十年的私人秘書杜卡斯,並為了他而終生未嫁。愛因斯坦在去世之前,把自己在普林斯頓市默謝雨街112號的房子留給了她。

一個是前蘇聯駐美國間諜瑪加麗塔。她後來回到了祖國,安靜地老去、死去,臨死前讓家人銷毀了大部分信件。但是,從她至死保留的愛翁最動人的9封情書以及手錶等物品來看。這位美麗的女性並未能忘懷與老科學家曾經的甜蜜時光,一直珍藏著對愛因斯坦的那份愛情。

一個是愛因斯坦長年的助手和密友之一范圖娃。像所有老男少女一樣。已步入古稀之年的愛翁,對這位“末代女友”竟情意綿綿。他不僅給范圖娃寫下纏綿悱惻的情書、情詩,而且經常給她寄照片、打電話,一起泛舟大湖,出席音樂會,給她畫漫畫頭像;甚至允許范圖娃在太歲頭上動土,剪他那亂蓬蓬的長髮。愛因斯坦很少對一個女人如此溫柔過。

雖然愛因斯坦是位家喻戶曉、有口皆碑的世界頂級大科學家,本書卻並不想“為尊者諱”,而是客觀、生動地刻畫了他一生複雜而豐富的感情歷程,他的三度初戀、兩次婚姻、多位情人、三場“黃昏戀”,還原這位歷史偉人的真實面目,告訴世人一個有血有肉、有性有情、可親可愛的愛因斯坦,而不是一個站在雲端、令人仰望與想像的神秘人物。

本書正是想大致勾勒一下愛因斯坦一生的私生活。其中有些內容,無疑將突顯他作為一個人的情感需要。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偉大的愛因斯坦的確信和崇敬。事實上,我們因此會更加理解愛因斯坦了。科學道路上的枯燥和艱苦,常人難以體會;異性的溫暖和愛撫,只是他漫長而艱深生活中的最後一點安慰而已。

後記

這本書寫起來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

說難是因為作者在文字的基礎、知識的功底、結構的駕馭、情感的積累上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年:說容易是因為若具體到該書稿,從資料整理到全稿完成,只用了兩、三個月時間。

這大概就是古人所說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戲行所說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吧!

所以。曾經當許多朋友、讀者問我“你這本書寫了多久”的類似問題時,我根本就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她)。

寫這本書的初衷有兩個:一個是,早在中學時代,我就在學校圖書館裡翻閱過《愛因斯坦文集》,覺得他不只是個一般的科學家,一般的科學家我總覺得等同於理工方面的技術人員(特別是今天的,是我們自己本土的);而愛因斯坦的文章還寫得很精彩、生動,有文采,而且有人文色彩——也就是說,他同時還是個文學家、思想家、人文學者。儘管,他的文章對於我這個過早就偏了文科、選了文科的中國中學生來說,其實根本就看不懂幾句。

不過這有什麼奇怪,就是哲學家尼采的《查拉圖斯拉如是說》、思想家馬克思的《資本論》,甚至作為文學家的魯迅、夏目漱石、托爾斯泰的作品,在當時才十來歲的中學生的我看來,其中許多地方也是不大看得懂的,至少不知道好在哪——但一個直覺告訴我,它就是好!

所以我崇拜他、喜歡他。

作為一個太文科化的學生,我向來便對從事理科(包括科學家)的人不大感興趣。只有西方的愛因斯坦、居里夫人、哥白尼、伽利略、布魯諾、羅蒙諾索夫,本土的張衡、沈括、徐光啟等少數幾位——而他們大都是理文打通、文理雙棲的全才。就是所謂的“文科人才”,我也更喜歡那些全才,如蘇軾、郭沫若,如亞里士多德、達文西。

另一個是,他晚年的兩段“黃昏戀”。一個是與前蘇聯美女間諜瑪加麗塔,一個是與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管理員范圖娃。這都是近幾年才披露的。作為一個寫書、編書、策劃書多年的自由撰稿人,對此我甚為敏感,覺得還是有寫一本書的必要的——當然。光這兩個新曝光的新聞,還不足以成為一本書稿;但是,他前面還有兩次婚姻,還有那么多婚姻以外的感情故事,那就很曲折、漫長、複雜的啦,就完全可以寫一本書啦!

沒想到,等到進入具體寫作的過程中,又讓我有了兩次欣喜,一是查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與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大學前兩年還公開了愛因斯坦的一批私人信件,其中涉及許多他的家庭生活、與妻子子女的關係、感情經歷等,這一方面對過去西方許多關於愛因斯坦的傳記(包括對愛因斯坦的評價、定位)是重要的補充和修正,另一方面也大大豐富與充實了我這本書稿,而且還使得我這本書(相對於過去有關愛因斯坦的書)有了許多新的內容,從而其閱讀價值也更高了一些。

當然,我這本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關於愛因斯坦的正規傳記,我無意於、也不夠格在這方面努力。這並不是學術研究,只是一本介紹愛因斯坦的感情歷程的通俗讀物。只要能比較客觀、真實、生動地把這些故事寫出來告訴大家,那我就滿足了;要是還能通過這些故事,讓大家對這位人類歷史上偉大的主人公有血有肉、有稜有角的個性、性情也基本上有所確定和了解,那我就更高興了。

二是發現,今年3月14日恰好又是愛因斯坦誕辰130周年的非凡日子,今年5月29日還是相對論被證實90周年的偉大日子。

愛因斯坦雖然只是一個科學家,雖然他的許多愛情故事是發生在其中、老年時期,雖然他已去世這么多年,但是,愛情是偉大、聖潔、美好的,是古今中外相通的,是永恆的,永遠不會蒼老和過時的。與他的感情經歷一樣豐富曲折、而且生長在同一片神聖土地上的另一位偉人歌德說過:“理論是灰色的,惟有生命之樹常青。”我想,這就是其意義所在吧。在寫作過程中,我從各個渠道蒐集了許多文獻資料,一些註明了出處,一些沒有;又找到了許多老照片與相關圖片,在此向提供這些內容的人們表示萬分感謝。如您覺得我應該向您支付一些經濟補償,就請儘管同我聯繫吧。衷心感謝京華出版社及其責任編輯祝敏,衷心感謝所有為此書製作、發行、宣傳做過貢獻的機構與人們。衷心感謝廣大讀者的支持和厚愛。本書若有什麼錯誤與不足,敬請大家批評指正,我將表示感謝並樂意接受。

李子遲

2009年2月

文摘

逃離窒息的德國

1895年春天,愛因斯坦已16歲。根據德國當時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歲以前離開德國,才可以不必回來服兵役。由於對軍國主義深惡痛絕,加之獨自一人呆在軍營般的路易中學已忍無可忍,學校的半軍事化管理使他感到窒息和痛苦,愛因斯坦沒有同父母商量就毅然私自決定離開德國。去義大利與他們團聚。1年前,他們已去義大利開發新的業務。

但是,半途退學,將來拿不到文憑怎么辦呢?一向忠厚、單純的愛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點子。他請數學老師給他開了張證明,說他數學成績優異,早達到大學水平。從一個熟悉的醫生那裡弄來一張病假證明,說他神經衰弱,需要回家靜養。他以為有這兩個證明就可逃出這厭惡的地方。

誰知,他還沒提出申請,訓導主任卻把他叫了去,以他敗壞班風、不守校紀的理由勒令退學。

愛因斯坦臉紅了,不管什麼原因,只要能離開這所中學,他都心甘情願,也顧不得什麼了。他只是突然為自己想出一個並未實施的狡猾的點子而感到內疚。後來每提及此事,愛因斯坦都內疚不已。大概這種事情與他坦率真誠的個性相去太遠。

愛因斯坦在義大利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好幾個月。次年,他來到歐洲大陸中心美麗的“花園國家”瑞士,準備投考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雖然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主要是語言和生物)不夠好。該校著名物理學家韋伯教授看過他的考卷,慧眼識英才,稱讚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但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物理學方面確實是有天才。而對於“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輕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1931年,美國好萊塢著名英籍電影演員查理·卓別林在他的經典影片《城市之光》首映日,邀請愛翁夫婦去觀看。愛因斯坦和卓別林走出汽車時,許多人發現大科學家也來看戲,於是圍攏歡呼,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他身上,倒把真正的主角卓別林晾在一邊。愛因斯坦不喜歡這樣的場面,問卓別林:“這是什麼意思?”卓別林馬上安慰他:“這沒有什麼。”

但是韋伯教授同意他來校旁聽物理課。愛因斯坦對這種走讀的生活並不滿足,他想繼續打好基礎,為將來成為正式的大學生做好準備。聯邦工業大學校長赫爾佐格等人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1年,以補齊功課。

在阿勞州立中學的這段時光,使愛因斯坦感到非常快樂。這所學校的信念“概念思考是建立在‘直觀’之上的”完全符合他的需求。他嘗到了瑞士自由的空氣和陽光,並決心放棄德國國籍,也就等於成為一個沒有國籍的人。1899年10月19日,愛因斯坦正式申請瑞士公民權。

但也有一些作風嚴謹的瑞士老師看不上這個整天兩眼發直的迷糊學生,最後有個老師公然違反師德,當面稱愛因斯坦為“你這個永無出息的貨!”

1896年9月愛因斯坦獲得阿勞中學畢業證書,10月跨進蘇黎世工業大學校門,在師範系學習數學和物理。他對學校的注入式教育十分反感,認為它使人沒有時間也沒有興趣去思考其他問題。

幸運的是,窒息真正科學動力的強制教育,在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要比其他大學少得多。愛因斯坦充分利用學校中的自由空氣,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所熱愛的學科方面,從專注數學到又迷上物理。在學校中,他廣泛閱讀了赫爾姆霍茲、基爾霍夫、赫茲等物理學大師的著作,而最著迷的還是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和馬赫的力學,並經常去韋伯等理論物理學教授的家中請教,還將大部分時間放在做實驗上,迷戀於直接觀察和測量。他有自學本領、分析問題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過著窮學生的生活,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有一碟意大利麵條加上一點醬就感到很滿意了。愛因斯坦儘管每天學習任務緊張,仍抽出一定時間散步,節假日還要出外旅遊或划船。他的這種愛好,不單是從興趣出發,而是為提高學習效率。他常對人說:“學習時間是個常數,它的效率卻是個變數,單獨追求學習時間是不明智的,最重要的是提高學習效率。”他認為必須通過文體活動,才能獲得充沛的精力,保持清醒的頭腦。

愛因斯坦還根據自己的親身體會,總結出了一個著名的公式。當他成名後,有一次,一個美國記者問他關於成功的秘訣。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還是22歲的青年時,就已經發現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這公式的秘密告訴你,那就是A=X+Y+Z。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和運動,Z是少說廢話。這公式對我有用,我想對許多人也是一樣有用。”總之,工作和休息是走向成功之路的階梯,珍惜時間是有所建樹的重要條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