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基底細胞瘤

外陰基底細胞癌為不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占外陰惡性腫瘤的2.0%-13%。 外陰基底細胞癌病灶多為單發,偶為多發。 外陰基底細胞癌5年生存率為80%-95%,20%的患者局部病灶切除後可出現局部復發。

外陰基底細胞癌

外陰基底細胞癌為不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占外陰惡性腫瘤的2.0%-13%。本病以絕經後婦女為常見,平均年齡58-59歲。外陰基底細胞癌病灶多為單發,偶為多發。此外,約有20%伴發其他癌瘤,如無外陰鱗癌、惡性黑素瘤、乳腺癌、宮頸癌或皮膚癌。
【主訴】 外陰局部瘙癢或燒灼感。

臨床特點

1.只要症狀 外陰局部瘙癢和燒灼感。
2.次要症狀 腫瘤出現潰瘍\感染時,會出現局部疼痛和分泌具有臭味的血性分泌物。
3.體徵 常見部位為大陰唇,也可在小陰唇\陰蒂和陰唇系帶出現。病灶早期呈灰色,幾乎有些半透明,位於變薄的上皮下,小結節直徑常小於2cm。外陰基底細胞癌病灶多為單發,偶為多發。常見兩種最基本類型,即表淺斑塊形和侵蝕性潰瘍型,前者表面粗糙、帶有黑色素或呈微紅色,質地較硬。後者呈局限性硬結,邊緣隆起呈圍堤狀,中心出現表淺潰瘍,或出現壞死組織或表面結痂。
4.誤診分析
(1).外陰乳頭瘤:常見於圍絕經起和絕經後婦女,多為大陰唇指狀突起,可有外陰瘙癢等症狀,病理組織學檢查見復層鱗狀上皮有明顯棘細胞增生肥厚,上皮向表面突出,形成乳頭狀形態,上皮細胞排列整齊,無明顯異形性
(2).外陰鱗狀休息浸潤癌:多見於老年婦女,表現為外陰硬的小結節、小潰瘍,久治不愈的外陰瘙癢等。病理組織學檢查見非角化鱗狀細胞核異形性大、核分裂多,細胞排列紊亂。

輔助檢查

1.首要檢查 病理檢查鏡下可見無間變的基底細胞形成多樣的結構,常呈浸潤性生長。癌細胞呈橢圓形或多邊形,緊密排列成團,細胞核呈卵圓形,染色質細小,染色深藍色,和分裂象稀少。細胞質不明顯,癌細胞團的周邊為柱狀或立方形上皮細胞,呈柵欄狀排列,基底細胞癌有分化的、成分一致的細胞混合而成。有時癌細胞團中心可見小量、偶有大量黑色素和鱗狀上皮角化珠。角化珠為基底細胞向成熟發展,而不是惡化的表現。基底細胞形態比較一致,缺乏細胞間橋,並且癌灶與皮膚或毛囊表皮的基底細胞層相連。
2.次要檢查
(1).外陰病變部位的細胞學檢查:可在可疑病變處直接取材塗片,查找脫落腫瘤細胞。
(2)確診後還應行CT、MRI檢查或淋巴造影、淋巴活檢:有助於判斷盆腹腔和腹膜後淋巴結情況,病灶和周圍器官的關係,為治療提供依據。
3.檢查注意事項 有外陰基底細胞癌者還應檢查全身其他部位皮膚,注意有無基底細胞癌或其他原發癌。

治療要點

(一)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以手術治療為主。

(二)具體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 一般採用較廣泛的局部切除,包括一部分周圍正常的皮膚及皮下的深部組織。一般不需要做外陰根部治療術及腹溝淋巴清掃術。術後復發者需再次手術。對較廣泛病灶,應作外陰廣泛切除,若病灶累及尿道或陰道、肛門時,應做相應部位的切除。
2.放射治療 適用於早期、單純的病例。基底細胞癌對放射治療敏感,但由於外陰正常皮膚對放射線耐受性差,併發症明顯,故僅適用於早期單純的基底細胞癌。
3.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對外陰基底細胞癌效果差,僅作為對晚期綜合治療的補充手段,具體可參見並選用外陰鱗狀細胞的化療方案。

(三)治療注意事項

本病治癒率很高,但由於處理不當有10%-20%的復發率。因此局部病灶的處理十分重要。手術切除的標本邊緣應作詳細的病理檢查,證實手術十分切淨腫瘤。

隨訪

外陰基底細胞癌5年生存率為80%-95%,20%的患者局部病灶切除後可出現局部復發。復發病灶應再次切除預後仍然良好。本病治療後應定期長期隨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