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述
壓力性脂膜炎1969年由Sarkany首先報導,局部受壓後出現皮下結節性脂膜炎,表麵皮膚潮紅。中國於1991年報導1例。
病因病機
病因不明。由於損害在外傷或受到外界壓力後出現,故考慮外傷可能為誘因。患者γ球蛋白和IgG升高,脂肪小葉內有大量漿細胞浸潤,對激素治療反應好及發病時伴有肌肉和關節疼痛,因而推測該病可能是免疫性疾病。
臨床表現
外傷或受壓後局部紅腫,皮溫升高,有觸痛,以後形成暗紅色結節,一般為10~20cm大小,界限清楚,質地較硬。2~3個月後局部逐漸萎縮。發病期間,可伴有四肢肌肉及關節酸痛,在勞累後更甚,無發熱。實驗室檢查為γ-球蛋白和IgG增高,皮損處病理改變為瀰漫性漿細胞、組織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
診斷標準
外傷和受壓後局部出現紅腫熱痛,以後形成暗紅色斑塊或結節,結合γ-球蛋白測定和病理檢查可以明確診斷。該病需與結節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外傷性脂肪壞死及局限性硬皮病相鑑別。
治療方法
套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孫文貞報導1例,口服潑尼松10mg,3次/d,2~3d後四肢肌肉及關節疼痛減輕,1周后疼痛消失,激素逐漸減量,3周后皮損紅腫消退,結節縮小,但凹陷性萎縮無變化。以後潑尼松每天15mg維持,1年後結節均消退,遺留褐色萎縮斑,隨訪2年,再遇外傷時無新損害出現。在服用激素時如同時給予複方丹參片和活血化瘀中藥則有協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