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優質墨水筆時世代相傳的寶物,也是身份的象徵、藝術的珍品。它們寶石鑲嵌的,也有手工刻畫的,筆身圾粗有細,既精美別致又經久耐用。每支墨水筆都是使用者嗜好和個性的真實寫照。
墨水筆的歷史
(一)第一支筆的出現

書寫是人類最了不起的技能之一。書寫的內容和書寫工具使人類文化得以延續。從上古舊石器時代到更新世(大冰河時期)末期的精妙洞穴繪畫被認為是繪畫文字的起源,很可能是埃及象形文字的前身。現存的最重要洞穴畫是法國多多格(Dordogne)地區的拉斯考克斯(Lascaux)洞穴畫(這是繪於公元前30000~20000年的)和在西班牙西北部靠近沙達德地區的奧特米拉(Altamira)洞穴畫[那是於公元前15000~10000年由馬德林拉(Magdalenian)人所繪的]。每處洞穴畫都是用由赭石和其它天然礦石提煉出來的紅色、黑色、黃色、赭色顏料所繪成的動物,畫的內容有鹿、野牛、野豬等等,這些畫氣勢輝煌,色彩斑斕。這些洞穴藝術的目的和意義尚不清楚,但值得肯定的是這些繪畫作品旨在向觀賞者表達其特定的含義。
原始人以打獵為業,飄泊不定,為生存而奔波,沒有時間進行語言交流。隨著對動物的馴化及農業的發展,他們需要並有時間來提高書寫技能。他們將一幅幅繪畫連在一起表達一個故事或記錄一件事情,或作為對將來計畫的提示。這種繪畫文字進一步簡化代表一些實物,基本筆劃加工得越來越通俗易懂。這些最初的文字出現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在這裡蘇美人(Sumerians)將其發展成為書寫體系--楔形文字。這些圖象文字簡化成角形,以便於用蘆葦桿的分支壓在濕軟的泥塊上,形成筆劃具有楔形特色的文字。自公元前4000年到1000年,楔形文字被晚古時代近東社會群體(如蘇美人、海蒂斯人、巴比倫人以及亞述人)所採納。這種文字在中東傳播的過程中構成了許多語言的基礎。在此期間,楔形文字從大約2000個書寫符號演化成600個音符。從一種記錄神廟管理的做法發展成為記錄複雜的醫學、天文、法律和數學資料的極有用的工具。公元1844~1857年間,人們對楔形文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識辨能力,成功地翻譯了許多引人注目的楔形字文稿,用來鑑定了《舊約全書》中故事的正確性。

幾乎在同一時期,書寫在肥沃的尼羅河流域得到了發展。農民們將尼羅河泛濫的情況以符號的形式刻在石牆上,後來希臘人將這種文字命名為“hieroglyphics”(象形文字),意即“神聖的雕刻(字母)”。顯然,這個命名會帶來誤解,其實它們不僅是為宗教目的而刻的,還有紀念性的和非宗教的用途,有時還畫在或寫在草紙上。與楔形文字不同的是,象形文字的基本結構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4世紀之間沒有變化,甚至已由它發展出宗教和世俗的草書書體。這種文字儘管難寫,但美觀,它經歷了長的歷史階段,並由3種形式的符號組成,它們是圖形文字、表意文字和語音符號,每一個符號都是一個單獨的圖畫或幾何圖形。
埃及人在文字上最具革命性的貢獻是引入了蘆葦毛筆、墨水和草紙。這種流利、簡單的書寫系統起源於他們對更快書寫方法的謀求,是現代書寫工具的鼻祖。楔形文字簡化的目的是提高在軟泥塊上的刻寫速度。埃及這種新的書寫方法的速度之快,使正體和草體--神職人員的聖書和凡人的草書--的象形文字都毋須簡化。在埃及書寫工具的原料多的是。直切開紙氏莎草(Cyperuspapyrus--“紙paper”字就源於此)的蘆葦莖,按一定的角度粘上兩層,就形成一個平滑、寬大的書寫面。一種細小的燈心草植物(juncus,mmaritimus)可用來做毛筆。這種筆是把其蘆葦莖的底部壓散碎至毛狀,上部的蜂室結構可儲存足夠寫完一行文字的墨水。儘管這種方法最早為皇室的專利,但莎草紙在埃及自希臘和羅馬統治時代至中世紀期間一直是最流行的書寫材料。
(二)羊皮紙、紙和羽毛筆

從埃及的毛筆和莎草紙,到我們今天用的墨水筆及紙,其演變是書寫工具、墨水和書寫面逐步提高的過程。每一次進步都是在克服材料物理性能障礙的基礎上完成的。
古希臘使用的書寫工具比埃及的毛筆更堅硬。他們的蘆葦筆是用一種硬皮植物Phragmytiscommunis造成的。這種筆尖堅硬,用途廣泛。這種新筆具有與鐵和木製尖筆一樣的硬度,便於在蠟板上寫字,所以廣被採用,而且不久就出口到埃及。直至公元前2世紀,莎草紙在地中海國家中一直是流行的書寫紙。這一時期,除了希臘和小亞細亞的諸國外,羅馬帝國對莎草紙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導致了莎草紙的短缺和價格上漲。波利尼長老告訴我們大約在公元前197-156年,埃及的托勒密(Ptolemy)王朝為了阻止其敵對者小亞細亞的白加孟(Pergamon)的尤米尼斯二世(Eumenesll)建立世界第一大圖書館,便切斷廠了其莎草紙的供應。羊皮紙“parchment”一詞即源於白加孟,是一種由皮革製造的、書寫面光滑、莎草紙的替代品。事實上,皮革用於書寫的歷史早在公元前2500年就開始了,白加孟人再改進了加工程式,造成光滑、潔白、可雙面書寫的皮革紙。

從中世紀到公元19世紀,羽毛筆作為書寫工具記錄廠歐洲文明進程的每一階段。幾乎所有的文字著作(如宗教、哲學、文學、歷史、科學、醫學、商業及管理學)無不是依靠這種造價低廉的羽毛筆來完成的。然而第一支羽毛筆的由來和出現時期卻無從查考。粗糙的莎草紙表面不適宜書寫小而精細的字型,那只有在羊皮紙和精製羊皮紙問世之後才可能,羽毛筆的出現也許是羅馬人意識到了空心蘆葦桿和飛鳥羽毛間有相似之處,而相信也是偶有所得的。最早記錄羽毛筆的資料是在義大利羅維那市的聖維淘(SanVitale)教堂發現的。這裡有一件鑲嵌工藝品被認為是公元前547年5月17日此教堂落成時完成的,其中展示了聖蒙修(SLMatthew)在桌旁寫《福音》時用了羽毛筆和蘆葦筆的情景。羽毛筆比以前的筆有了許多可取之處,它有彈性,持久耐用,能削出更細的筆尖,更易流傳。所以絲毫不用驚訝的是,它自然而然地成為後來2000多年占主導地位的書寫工具,在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更好的書寫紙代替羊皮紙。
在中國,紙的發明得歸功於漢朝的太監蔡倫(約公元105年;中文版編者按:近年的歷史考證顯示,這個時間還要往前推)。當時的紙是以竹子根、碎布、大麻等為原料製造的,製造過程是把這些東西搗碎、煮熬、過濾、將殘渣鋪開曬乾而成。紙的製造和使用漸漸隨著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向西北傳播開去。公元793年在波斯的巴格達建成了一座造紙廠。造紙術從這裡傳到了阿拉伯諸國,首先傳到了大馬士革,然後是埃及和摩洛哥,最後到了西班牙的愛克塞洛維亞。公元1150年摩爾人建起了歐洲第一座造紙廠。後來於1189年在法國的何朗特,1260年在義大利的伐布雷阿諾,1389年在德國先後建立了造紙廠。此後,英格蘭有一個名叫約翰·台特(JohnTent)的倫敦商人於1498年在國王亨利二世在位時開始造紙。19世紀,以碎布和植物為原料的紙基本上被以植物漿為原料的紙所替代。
與羊皮紙不同的是:紙相對便宜,能大量而快速地生產,這點對書籍的印刷很重要。第一本印刷得到的書是1457年德國出版的《古騰堡聖經》,此書用來紀念喬那斯古騰堡(JohnnesGutenberg)。這位來自梅錫(Mainz)的金飾匠發明了第一個活用鉛字印刷板。印刷書的出現加快了職業文學家的創作。他們以前以抄書為生,現在教人寫作。人們一般用家禽、鵝、火雞、天鵝、烏鴉或水鴨翅膀上的最大五根羽毛來製作羽筆,有時其它鳥身上的羽毛也可用作羽筆。
英國在19世紀末對羽筆的需求非常大,數以百萬計的鵝被飼養起來,以取其羽毛做筆,還要經哈得遜灣公司從北美進口大量的野鵝羽毛作為補充。羽筆的製造既是藝術,又是科學。羽筆在使用過程中筆尖容易磨損變禿,因此得不斷削出新筆尖。有經驗的書寫人員可用各類的小刀或代代相傳的袖珍削筆器去重複削切翎管(羽毛硬管)以延長羽筆的使用壽命。但是,許多人並不能掌握這一技巧,因此大多數人都使用削好的羽筆,用禿之後便丟棄,換新羽筆。
1809年,一位英國發明家約瑟·布萊曼(JosephBramah,1749一1815)為一種機械羽筆削切器申請專利,這是以前削切器的改良產品。這種削切器的使用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它將翎管切成數段,每段削尖,這樣從一根羽毛上可切取許多羽筆尖。這些第一次利用機器製成的筆尖以“布萊曼專利筆”命名出售。這些筆尖被安置在布萊曼專利筆的筆桿上,以有鎖圈的鏇環夾緊。許多筆桿由珍貴的金屬、象牙、玳瑁和寶石等製造,造型各具特色,它們是現今許多收藏家夢寐以求的收藏品。布萊曼筆取得的專利保護15年以後就結束了,這引起了許多零售商,如帕爾瑪(Palmer)、柯柏(Cooper)、威爾斯(Walsh)和莫登(Modan)等的競爭。隨著這些公司的日益興隆,羽筆桿也出現了千姿百態的造型,尤其莫登公司註冊了許多造型超凡脫俗的筆桿,其中一種是仿手型筆桿,其筆尖就好像是被一隻手捏著一樣。激烈的競爭引起了羽筆筆尖價格的下跌,從1809年的3先令買25隻筆尖到1824年1先令6便士買100隻,所以羽筆尖一直流行到1845年,最後直到被鋼筆替代為止。
(三)金屬筆

然而當時的技術又一次限制了這種新構思的進一步發展。金屬筆還不具有羽筆的天然柔韌性,金制的筆尖雖然很柔軟,但又磨損得太快。1750年以後,仿羽筆的銀制筆脫穎而出。這種筆常飾有雕刻圖案和日期,但使用起來笨重不便。在整個16、17和18世紀,人們曾多次設法製造金屬筆,但沒有任何一種筆能適用於日常書寫和投入大量生產。

在書寫工具的歷史中,鋼鐵制筆的重要性不可低估。但在19世紀20年代,持續發展的金制筆更對墨水筆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直接作用。1822年前後,威廉·道蒂(WillamDoughty)這位倫敦手錶匠已開始製造並出售V形金筆尖,筆尖由當地的一位寶石匠約翰·羅斯(JohnRose)切割並嵌以紅寶石。工藝程式的發明者可能是羅斯而不是道蒂,因為道蒂沒有對該工藝技術申請專利。道蒂牌嵌紅寶石尖的筆價格昂貴,筆桿常用名貴的材料(如玳瑁鑲嵌金)造成。然而道蒂指出:它們還是比較實惠的,理由是這種筆尖持久耐用。不久其它商人也都爭相製作這種筆尖了。

墨水筆名錄
登喜路墨水筆
派克墨水筆
龍文豪墨水筆
萬寶龍墨水筆
卓爾墨水筆
蕭邦墨水筆
威迪文墨水筆
PLAYBOY花花公子墨水筆
英雄墨水筆
參考
http://www.china-writing.com.cn/wjsc-ms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