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img/b/007/wZwpmLycjN1IjNwUzM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MzL0U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1990年,在克羅地亞民族復興運動的背景下,克羅地亞的塞爾維亞裔公投決定,在克國境內塞裔人數較多(但是並非都占絕對多數)的地區,建立三個塞爾維亞人自治區(Srpska Autonomna Oblast, SAO),脫離克國自治,並且自行負責治安。這三個自治區由西到東為波士尼亞西北接壤的邊疆的克拉依納自治區(SAO Krajina),西斯拉夫尼亞自治區(SAO Zapadna Slavonija),以及克國東部接近塞爾維亞的東斯拉沃尼亞、巴拉尼亞與西斯雷姆自治區(SAO Istočna Slavonija, Baranja i Zapadni Srem)。
1991年,克羅地亞宣布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境內的克拉伊納自治區則趕在克羅地亞宣布獨立前一天就宣布脫離克羅地亞獨立,並成立塞族人主導的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控制克羅地亞與波赫邊境的塞族地區,占克羅地亞三分之一領土。並要求與波赫境內的塞爾維亞族控制區和塞爾維亞共和國實現“統一”。
克羅地亞政府堅持要對克拉伊納塞控區恢復行使主權,而塞族則堅決要獨立。隨著和平談判的一再破裂及克羅地亞軍事力量的日益增強,克羅地亞政府加緊謀劃以武力收復克拉伊納的行動。
![紅色地區指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區域](/img/3/4b3/wZwpmLwIjM5EjN1MTOxM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zkzLw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1995年5月,克羅地亞出動近10萬大軍,以及飛機、坦克和火炮,發動閃電行動(Operation Flash)奪回西斯拉夫尼亞,8月克羅地亞發動風暴行動(Operation Storm)攻占全部克拉依納地區,該共和國僅剩東邊與塞爾維亞接鄰的地區,此兩項行動並沒有遭到克羅地亞塞裔很大的抵抗。
同年12月各方簽署岱頓協定,衝突正式結束。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即不復存在。
1996年,依據克羅地亞與塞爾維亞地區塞裔簽訂的伊爾杜協定(Erdut Agreement),在塞爾維亞克拉伊納共和國殘餘東部地區設立“聯合國東斯拉夫尼亞、巴拉尼亞與西斯雷姆過渡機構(United Nations Transitional Administration for Eastern Slavonia, Baranja and Western Sirmium, UNTAES)”,協助該地區並回克羅地亞。1998年,所有塞族地區重歸克羅地亞。
歷任總統
1990-1992 米蘭·巴比奇 Milan Babić(1956-2006)
1992–1994 戈蘭·哈季奇 Goran Hadžić(1958- )
1994-1995 米蘭·馬爾蒂奇 Milan Martić(1954- )
這三個人全部被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刑事法庭指控犯有“戰爭罪行”。巴比奇自己承認犯有反人類迫害罪,被判處13年監禁,在馬爾蒂奇案中作證時自殺。馬爾蒂奇被判處35年監禁。哈季奇於2011年7月被捕,成為最後一個被抓獲的“前南戰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