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莖形成

塊莖形成

塊莖形成期(孕蕾-開花初):從匍匐莖停止極向生長,頂端開始膨大,到莖葉乾物重和塊莖幹物重平衡期(即開花初期)止,為塊莖形成期。本期的生長中心是塊莖的形成,每個單株上所有的塊莖,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因此是決定塊莖數目多少的關鍵時期,一般需20~30天。

現象描述

單純營養生長轉到營養、生殖生長同時進行。地上部莖葉生長和塊莖生長同時進行階段。在這一時期,營養物質需要量急劇增加,根系吸收能力增強,葉面積迅速增大,光合功能旺盛,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質向地下轉移量開始增加。

產生機理

塊莖形成 塊莖形成

馬鈴薯結薯部位一般8~10節,每節能形成1~3個匍匐莖,中部偏下節位形成塊莖較早。由於著生部位的營

養、土壤溫濕度等條件不同,到後期生長勢有很大差異。通常上部地溫高,濕度小;下部通氣條件差、地溫往往較低,均不適宜塊莖膨大生長。中部節位各種條件較適宜,所以塊莖形成早、生長迅速,最後獲得較大塊莖。地溫16~18℃對塊莖的形成最為有利,超過25℃塊莖生長几乎停止,但莖葉仍能夠正常生長,這時有機營養全部用於匍匐莖和莖葉生長,從而造成莖葉徒長和匍匐莖穿出地面形成地上枝條,多水肥條件下,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土溫上升到29℃時,光合作用減弱,莖葉生長也嚴重受阻,葉片皺縮甚至灼傷死亡,產量顯著降低。
馬鈴薯結薯是由不同的內外環境因素所控制的,環境因素:溫度。低溫下,結薯較早,尤其在夜溫低的情況下可以獲得較高的塊莖產量,夜溫高則不能結薯。光照,長日照,弱光結薯遲。內源激素:赤黴素含量高會阻止乾物質的形成和分配,因而限制了結薯。細胞分裂素的高含量則可能是結薯刺激物的一個必要成份。該期保證充足的水肥供應,及時中耕培土,防止氮素過多,通過播期及其它栽培技術調節溫度和日照,是奪取豐產的重要關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