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理論基礎是安德烈·巴贊的影像本體論,強調電影本質上是“真實的藝術”,主張通過電影手段來“如實地”再現現實,而不要給現實本身添加東西。強調現實本身的固有含義,要求影片製作者避免對觀眾進行引導和強迫,應當讓觀眾自由解釋影片的內容。在電影同其他藝術的關係上,場面調度派強調電影攝影機的獨特的紀錄和揭示功能,反對把其他傳統藝術的觀念套用於電影,主張電影應當成為沒有藝術的“藝術”,儘量消滅一切人為加工的痕跡。
“場面調度”一詞雖然是借自戲劇,但在這裡並不含有原來那種人工安排的意思,而是指通過攝影機的透鏡把一定時間內看到的一定視野範圍內的東西不加取捨地收入畫框之中。
技巧
從技巧上說,場面調度派主張用深焦距透鏡來拍攝長鏡頭(或稱單鏡頭),以保持時空的連續性和中、後景的清晰度。它強調演員的自主作用,甚至發展到強調即興表演,反對使用職業演員。
在西方電影史和理論著作中,場面調度派有許多別稱,如寫實派(法國阿倫·卡斯蒂用語),功能主義(美國詹姆斯·莫納柯用語),紀錄主義(英國羅伊·阿米斯用語)。
理論著述上的代表人物有安德烈·巴贊和齊格弗里德·克拉考爾等。
在創作實踐上,屬於場面調度派範圍的是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法國"新浪潮"電影、真實電影以及一些強調電影寫實性的電影導演如讓·雷諾瓦和奧遜·威爾斯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