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語世界的“動作導演”
作為動作電影不可或缺的電影職位,動作導演有著“武術指導”、“武打設計”、“動作指導”等不同稱謂。隨著中國武俠動作電影進入國際市場,動作導演在西方世界正經歷著一個普及和統一的過程。動作導演,目前最常見的一種英文翻譯是“Martial Arts Director”。“Martial”在《現代英漢詞典》里的解釋是“戰爭的、軍事的”。“Martial Arts Director”的直觀理解就是:研究戰爭藝術的導演。“Martial”應該還有“武打”、“武術”、“格鬥”等延伸意思。在美國哥倫比亞公司2002年出品的紀錄片《功夫片歲月》(The Art of Action: Martial Arts in Motion Picture)中,很多武俠片動作導演在用英文接受採訪時,都以“Martial Art Movie”或“KUNG-FU Movie”稱呼武俠動作片。
以此類推,“Martial Arts Director”應該是如今使用頻率最高、也最權威的關於“動作導演”的英文翻譯。這個詞中提到的“Arts”(藝術)和“Director”(導演),能較好地凸顯“武術”的藝術價值以及動作設計作為一種創作理應受到的重視,因此“Martial Arts Director”也被中國電影人所接受。
可惜的是,這個面面俱到的翻譯至今還只是一廂情願地出現在港產電影作品中。到了海外,動作設計已經失去“導演”的特殊榮耀。在《霹靂嬌娃》(Charlie's Angels,2000)、《黑客帝國》三部曲(The Matrix)、《蜘蛛俠Ⅱ》(Spider-Man 2,2004)、《X戰警Ⅱ》(X-Men 2,2003)、《刀鋒戰士Ⅲ》(Blade:Trinity,2004)等好萊塢作品中,華人世界裡名氣很大的動作導演袁和平、元奎、林迪安和甄子丹等人的名字很少出現在片首。在歐美電影人眼中,他們似乎更樂於將動作設計稱為“Stunt Coordinator”。
這個翻譯出現在史蒂文·席格2003年的作品《潛龍轟天Ⅲ:野獸之腹》(Belly of the Beast)的片尾。動作指導兼影片導演是程小東。武術雖然是新鮮噱頭,但整個影片卻是一部典型的好萊塢電影,由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拍攝。“Stunt”在《現代英漢詞典》中有3種解釋:“(1)(具有危險性的)絕技、特技;(2)引人注意之舉,廣告中的噱頭;(3)特技動作、特技飛行。”而“Coordinate”是“使協調”的意思,“Coordinator”應該是“協調者”。《現代英漢詞典》對於“Coordinator”這個詞並沒有單獨給出解釋。於是,動作設計又有了新一層含義——特技動作的協調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好萊塢,武術動作加入電影更多時候只是噱頭。
然而,噱頭也好,工具也罷,華人動作導演帶給西方動作電影世界的改善有目共睹。無論從商業還是從藝術角度看,動作導演作為一把文化“雙刃劍”,必將更深層次地拉近東西方動作電影文化的距離。目前,一些外語版的港產武俠動作片中將動作導演直譯為“Action Director”的現象並不少見。這一簡單直接的翻譯具有更寬泛的外延。這裡的“Action”(動作)可以包羅銀幕上一切角色及其相關的“非常規”動作,因此它更能代表動作導演藝術未來的發展空間。
華人世界的“動作導演”
在華人電影圈,人們對“動作導演”一職的翻譯和稱謂也屢經周折。到目前為止,很值得一提的翻譯出現在香港寰亞作品《赤裸特工》中——動作設計被翻譯成“Action Choreographer”。“Choreographer”在《現代英漢詞典》中的解釋是“舞蹈編排者、舞蹈表演者”。把動作理解為舞蹈,把動作設計翻譯成舞蹈設計者、編排者,這確實是前無古人。但是,當聯繫該片動作設計兼導演程小東的動作風格時,我們就會覺得這個翻譯有一定道理。所謂“武之舞的集大成者”,說的便是寫意派動作導演代表程小東。
華人電影界對此職位的稱呼比較靈活,有幾分約定俗成的意思。古裝武俠、民初功夫電影中一般稱作“武術指導”,如張徹的《獨臂刀》、周星馳的《功夫》張鵬的《懺悔》;時裝槍戰動作片中一般稱為“動作指導”,如杜琪峯的《放逐》、《文雀》;“動作導演”一般用來稱呼那些在動作性很強的影片中總管所有動作場面的拍攝、調度、剪接的領軍人物。現在能稱得上“動作導演”的人物屈指可數。
其實,這個話題會引申出一個核心問題:什麼是“武俠/功夫/動作電影”?在實踐領域,武俠片、功夫片、動作片一直缺乏比較清晰準確的區分和定位。香港研究界對此有一個並不嚴謹卻很實用的劃分:一般而言,以古裝刀劍為特徵的是武俠片,以民初拳腳為特徵的是功夫片,以時裝槍械為特徵的是動作片。
如果從“武”(形式)與“俠”(內容)的關係出發,將“俠義”作為劃分標準,那么,動作片中主要以武打動作的形式去表現一種俠義主題的影片,都可視為武俠電影。同理,從參與影片動作場面創作的深度和廣度看,武術指導、動作指導、動作設計發展至高端便是動作導演。
學術世界的“動作導演”
對於武俠動作片而言,武打與動作是其核心場面。“動作導演”概念
動作導演是指,在武俠動作電影創作中,從劇本、導演、演員、現場環境等主客觀條件出發,進行武打及動作場面的設計、訓練、安排、調度、拍攝、剪輯等的藝術創作活動。
在美國擔任《黑客帝國》系列影片和《蜘蛛俠》系列影片動作導演的林迪安曾在採訪中這樣評價好萊塢電影對動作的分工:第一步是動作設計,對每場打鬥動作先進行設計;第二步是動作指導,就是在動作設計完畢、演員訓練之後,在現場對演員進行具體動作的指導;第三步是動作導演,根據每場動作戲份設計出需要的場景、規定攝影機位置、完成配置燈光等工作。
在此,我們簡單區分一下武術指導、動作指導、動作導演三者的關係:
武術指導一般較為強調對動作場面中武術招式的設計與排練,設計內容主要是專業性較強的武術格鬥,如古裝武俠和民初功夫。從這個意義上看,武術指導的主要工作在於現場套招與排演。當然,這裡的套招與排演是一項緊密結合電影劇情、人物、攝影、剪輯等的創作活動。
相對於武術指導,動作指導更強調動作內容的廣泛性,它負責的工作中可包含時裝電影中的追逐、撞車、攀爬、跳躍、雜技、爆破等非常規的動作場面。
動作導演是專職負責武打動作場面的最高職位,是一部電影動作場景的導演。其工作包括古裝、民初、時裝等任何武打動作形式的設計、訓練、安排、拍攝、剪輯、調度,它是動作設計工作的最高階段。從現實創作角度講,動作導演的職權範圍包含武術指導與動作指導。在一部動作類電影中,動作導演手下一般有一位以上的武術(動作)指導,如《赤壁》動作導演元奎下面還有國建勇和桑林兩位武術指導。
武打與動作本屬體育運動形式,其蘊涵的人體美、運動美均屬於體育美學的範疇。然而,經過電影藝術設計後的武打動作則滲透著設計者的思想情感。這種藝術化的武打已不止為打而打、為好看而打,其中蘊涵著設計者與創作對象的交流,是一種“本質力量的再現”①。
武打動作藝術化的理念發端於古代武俠文學中的武功描寫,其形式源於戲曲的“唱念做打”和現代競技武術套路的編排,完善於武俠電影創作中武術師傅與導演、演員、攝影之間的磨合,並伴隨電影技術的不斷發展而走向成熟和多元。
因此,從功能角度講,動作設計在電影表達體系中肩負著娛樂審美、塑造角色、敘述情節、傳遞思想、表達情感等功能。
動作場面的屬性
中國武俠動作片經過近90年的發展演變,動作場面千姿百態,這是動作設計不斷創新的結果。那么,這些動作場面是否具有某些共同的屬性呢?
1. 審美的獨立性。武打動作在銀幕上的展現,從電影本體的動作性而言,具有強烈的觀賞性和娛樂性,武打動作在觀眾與銀幕之間建立起了一種純粹的感官關係。正如卓別林的無聲片,透過其滑稽的身體語言,觀眾一樣可以讀懂劇情和人物。武俠動作片中的武打動作與光、影、聲、畫結合後,同樣具有了審美的獨立性。也正是由於這一屬性,武打動作才成為國際通用的電影語言。
2. 武打的雙重性。電影是虛假性與逼真性的結合,這決定了武俠電影中的武打動作也具有虛假與逼真的雙重性。就其虛假性而言,武俠電影中的武打動作基本都是事前套招、排練後的再現,是一種仿真性表演,所謂完全不套招、不設計的真打實斗只是一種創作觀念;就其逼真性而言,武俠電影中的動作打鬥均以真實性為追求,企圖通過藝術和技術的加工,達到一種藝術化的真實感。因此,動作導演必須平衡好真實與虛假的關係,力求在故事情節的邏輯關係中將武打動作合情合理地“鑲嵌”在人物與情節之中,儘可能地讓影片中的所有武打動作發生得理所當然又精彩奪目。
3. 武打的戲劇性。在電影實踐領域,動作場面統稱“打戲”或“武戲”。矛盾衝突產生的戲劇性是主流電影敘事的根本,因此所謂打戲的關鍵是“戲”。正如資深動作導演董瑋所說:“‘打’是必然的元素,‘為什麼打’是戲劇的張力。”①只不過相對於文戲而言,武戲更強調錶達方式上的動作性以及人物之間的對抗關係。從根本上講,動作設計的創作原理是戲劇性,這是評價武戲導演水平高低的核心。
4. 形態的多變性。動作場景廣泛存在於各種類型的電影中,尤其在武俠動作片中,它更是一種標誌性場面。《中國武俠電影史》一書中將傳統武俠片的動作場景分為“盤腸大戰、竹林大戰、飛檐走壁、凌波微步、劍光鬥法、客棧大戰、舞獅大戰、擂台比武、英雄取義、雙雄對決”②10種常見類型。實際上,從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社會背景和創作方向以及不同題材類型與人物情境會派生數不勝數的動作場景,武打動作形態的多變性與所有藝術創作活動一樣,具有無限的開拓空間。而動作場面的創新本身也是一部優秀動作片的重要標誌。
特別介紹國內的動作導演
徐傑

吳宇森

好萊塢的動作導演
約翰麥克蒂特南

詹姆斯卡梅倫

沃爾夫岡彼德森
41年生人,他雖然是位老導演
麥可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