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場[場、畼、塲讀音作chǎng(ㄔㄤˇ)]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場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場人,亦稱場師,是周朝時期所設官職,隸屬於地官所轄,主要負責管理君主王族之園圃。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場人以下設有下士兩人、府一人,史一人。此官職在北周時期仍仿製,隸屬地官府,官秩正一命(正九品)。在場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場人氏、場師氏,後皆省文簡化為單姓場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宋、遼、金時期小官場子,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宋朝時期,專職設有“場子”一職,先時屬於下等役人,多為俘虜、罪犯充任,如《水滸傳》里描述的禁軍教頭林沖以罪發配草料場,所擔當的就是場子,後逐漸成為歸屬吏部的小官吏,負責掌管看守場務(倉庫),保管官府粗斂財產,一般由下戶充任,或在社會上招募。該官職在西夏國、遼國、金國、蒙古汗國中均有仿置。在場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場氏,或漢化稱場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女真覺禪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覺禪氏,亦稱覺察氏,滿語為Giocan Hala,漢義“教場”,世居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扎庫木(今遼寧撫順)、烏蘇里江、長白山等地,后冠漢姓為場氏、覺氏、教氏等,世代相傳至今。遷徙分布
場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為郡望。今北京市,上海市的浦東新區、崇明島,陝西省的延安市志丹縣等地,均有場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歷史名人
場嘉琦
(公元1934~今),北京人。著名石油地質專家。畢業於長春地質學校鑽井專業。曾在華北地質局工作一年,1955年調華北局214隊;1956~1994年在華北面206隊工作,歷任技術員、工程師。總工程師、副大隊長;現任職於陝西志丹縣永寧鑽采公司。場嘉琦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他從事石油鑽井近五十年,長期在野外生產一線指導鑽井工程,並熟悉固並、壓裂、修井等工程。1975年曾指導5007井隊書成謂深10號鑽井施工,該並創當時全國石油鑽井井深記錄,獲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獎(集體獎)。1986年任中日合作鑽井隊中方負責人,與日本石油公團合作完成預定的鑽井任務。曾在《石油鑽井技術》刊物上發表《噴射式鑽井》等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