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阿拉

介紹

佛阿拉城是努爾哈赤於1587年所建的女真國國都。“佛阿拉”為滿語,“佛”漢譯是陳舊的意思,“阿拉”是低矮或平頂的山崗,佛阿拉城即舊城。1621年,後金遷都遼陽,築東京城。與東京城對稱,赫圖阿拉城稱為老城,而佛阿拉城為舊老城。

佛阿拉城位於新賓縣永陵鎮二道村。明正統初年建州女真人李滿柱修築此城以局。明朝宮方稱為“建州老營”,於明成化年間曾兩次被毀。

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起兵統一建州女真的過程中,為興基立業,於1587年在“建州老營”的廢址上建築起城池宮室。

佛阿拉城建有外城、內城、柵城(套城)三層。經考古調查:外城、城牆周長5660米,其中:純人工築為3390米,設門五座,分別與個路相對,設在低矮的隱蔽溝谷之中。外城牆上建有巡城小路。內城牆採用土石壘築,長960米。內、外兩道城牆的基礎都按山形地勢走向建築,均呈不規則形。木柵內居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奴酋”努爾哈赤居址,一處是“小酋”舒爾哈齊居址。努爾哈赤的居地處在佛阿拉台地正中最高處。有門七道,柵牆正中有磚牆一道,將柵牆均勻地分成東西兩院。磚牆正中開道大門,門樓上蓋青瓦,北段中心開門,亦蓋青瓦。木刪城的東院,有房屋六棟二十餘間,多為磚瓦房。“客廳”在東院正中,其西北是“鼓樓”。“行廊”有兩處,一在客廳東,八間,一在客廳南,三間。客廳是努爾哈赤處理公務,接待賓客和祭天、祭神之所;鼓樓是專司晨暮報聞,以禮樂迎送努爾哈赤出入柵城之外,而行廊則是招集臣屬議事飲宴的地方。西院有建築九所。也是二十餘間,其中有樓三座。西院的主體建築是努爾哈赤“常居”之寢宮,坐落在西院中央共三間磚瓦房。此外還有神殿、閣台、樓閣等。樓宇最高為三層。

努爾哈赤以佛阿拉城為基地,一面東征西討,統一諸部,一面又充分利用這裡良好的自然條件優勢,修武備,重農耕,立四旗,創滿廣,為建立後金政權,並為以後躍進遼瀋打下基礎。1603年,努爾哈赤遷都赫圖阿拉城,現僅有遺址。

遺址情況

佛阿拉城,又稱費阿拉城、四老城、碩里阿拉城。位於清永陵東南約7公里,永陵鎮二道河子村南山——哈爾薩山北麓一高崗之上。北有嘉哈河及碩里加河,隔雞鳴山與赫圖阿拉城相望;東枕黃土崗;西窺呼蘭哈達(煙筒山);南依哈爾薩山;北一面向外開展,構成三面環山一面環水的天然屏障。
明萬曆十五年(1587),“清太祖於碩里口呼蘭哈達下東南二道河(一名嘉哈、一名碩里加)中一平山築城三層,啟建樓名”(《滿洲實錄》),“自城北起至城西止,計九里九十步”(《盛京通志》),“外城先以石築,上數三尺許,次布椽木,又以石築,上數三尺,又布木椽”。 如是而終,高可十餘尺,內外皆以粘泥塗之。無雉、射台、隔台、壕子……內城內又設木柵,柵內奴酋居之。內城中,胡家百餘;外城中,胡家三百餘;外城外四面胡家四百餘。內城中,親近族類居之;外城中,諸將及族黨居之;外城外,居住者皆軍人云”(《建州紀程圖紀》)。
內城周長約1,000餘米,有望樓1處,在城東外城與內城兩城牆交匯處內城裡側,設6門。努爾哈赤居住內城西部全城最高的平崗之上,圍以木柵,故又稱“柵城”。城東設有堂子。
柵城,平面略呈圓形,周長700米,設3門,柵內分東西兩區,中以牆隔,開2門東西相通。西區有大小建築9座,東區6座。柵內樓宇屋舍,牆株白灰,柱椽彩畫。
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亦居內城,其柵內結構、建築布局與其兄相似,柵城設2門,柵城內亦分東西兩區,設2門相通,西區大小建築10座,東區4座。
外城,周長約5,000米,城高十餘尺,有瞭望台4處,設5門,居者300餘戶。
佛阿拉城,建州女真的城堡,建州左衛的治城,清太祖自1587年至1603年在此經營16年之久,完成了定國政、立法制、創滿文、治鐵開礦、建四旗、收棟鄂、降葉赫、攻烏拉、統一女真,通朝鮮、聯蒙古、和好明朝、暗中稱王。發展了女真族的政治、軍事、經濟,為後金開國建立政權進而逐鹿中原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