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西南部陶寺遺址。陶寺城內南部發現了一個決定時令、節氣的觀象台,當時的人已經掌握了20個節氣。研究人員經過一年的模擬觀測,發現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節氣,這與《尚書》當中《堯典》所記載的“堯觀象授書”恰相吻合。過去學者普遍認為這段歷史是戰國時期的人杜撰,這一發現讓學者非常吃驚。 “堯觀象授書”被證實,確認襄汾陶寺遺址是中華民族文明史可追溯到距今4500年的重要證據。陶寺遺址
陶寺遺址位於中國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約七公里的陶寺鎮中,分為目前確認了陶寺早期城址為56萬平方米,中期城址為280萬平方米,屬於陶寺文化的一個都邑遺址。陶寺遺址,時間為距今4000至4400年。這個時代與位置和《五帝本紀》所記載的堯活動的時間、地點相吻合。在這裡還發現了280萬平方米的城址,其中有高等級的建築區,單體建築面積達到1萬平方米,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屋頂上使用的瓦片,這把中國用瓦的歷史從西周時期又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提早了1000多年。陶寺遺址內也發現了大墓和豐富的隨葬品,6件排列在墓葬牆上的石鉞帶有早期儀仗的性質。陶寺還發現了早期銅器,除了裝飾品之外,還有容器殘片。在銅器上還發現了朱色文字,儘管只有兩個字,卻表明當時已有人開始使用文字。
陶寺遺址是中國山西省襄汾縣一個龍山文化時期,面積至少達56萬平方米的考古遺址,該遺址於50年代出土,並於2001年確定中期城址,並出土了宮殿、王陵、城牆、貴族墓園與住宅、宗教禮拜場所,以及懷疑是世上最古老天象台,及中國最早文字的遺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