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鳥龍馬卦序河圖》引言
牽涉許多專業知識證明過程就從略了
中華孔孟學會會長陳夫子在中華民族上下近10000年歷史的做出了一個光輝而偉大結論:“周易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的智慧之結晶。……”
《論語·子罕》云:“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尚書·顧命》日:“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周易·蘩辭》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禮運》言:“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這就是中華民族為此奮至少進行了長達3000年之久苦苦思索的《河圖》!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也是中華民族撼人心靈奮鬥了近10000年的歷史3000多年以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有多少位聖賢者嘔心瀝血的奮鬥……
作為群經之首《周易》之源是《鳳鳥龍馬卦序河圖》!其它圖是不能解釋《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因為它們必須直接通過風鳥龍馬河圖觀象!當然上面所提的《周易》文化是3000年史無前例的,因為早在孔夫子前就已經亡佚,後人在解釋卦爻辭時,發現忽而說這、忽而說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摸不著頭腦。就不得不採取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的方法.例如《明夷》卦六四爻辭: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它是不能用象數理論和義理學說來解釋的,只能通過《河圖》直接觀象。單獨就這一條辭爻,已經喋喋不休上下爭論了幾千年!……
所以《河圖》只能是《鳳鳥龍馬卦序河圖》,簡稱《河圖》。嚴格的邏輯和抽象分析工具已經證明它的唯一性。亦即,能解釋周易的《河圖》只能是《鳳鳥龍馬河圖》,其它的河圖與《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辭沒有任何關係,它們決不是《周易》的《河圖》。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六十四卦序的排列,標誌著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在上古時代就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歷史性的證明篇幅太長從略)
在上古中華民族文化創造者們能夠把風鳥、龍馬、六十四卦序、加以圖騰化,並且將其聯絡成書。即《絡書》“絡”通“洛”,《洛書》。
《鳳鳥龍馬卦序河圖》簡介:
(中華上古人文祖神)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福佑社稷之正神,同時也是我國文獻記載最早的創世神。 | |
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後與太昊合併,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
燧人氏之子, 生於成紀, 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藥鼻祖之一。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姬昌(周文王)
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孫,季歷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陝西岐山)人。其父死後,繼承西伯侯之位,故稱西伯昌。西伯昌四十二年,姬昌稱王,史稱周文王。在位5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周文王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問以軍國大計,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收附虞、芮兩國,攻滅黎(今山西長治)、邘(今河南沁陽)等國;建都豐京(今陝西西安),為武王滅商奠基;舊傳《周易》為其所演。除此之外,創周禮,被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更是稱文王為“三代之英”。 周文王五十年(公元前1056年),文王崩,葬於畢原。 公元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建周 ,追尊姬昌為文王。 周公 (中國商末周初儒學奠基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 周公一生的功績被《尚書·大傳》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歸政成王,正式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這一制度的形成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為周族八百年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賈誼評價周公:孔子之前,黃帝之後,於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 孔子 (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1-2] ,子姓,[3]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4] 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非儒學),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風鳥龍馬卦序河圖】六十四卦序的排列,它是由兩種結構所構造成的,無怪乎幾千年都打不開【周易】奧秘!它標誌著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在上古時代就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因為具體的證明不但太長而且太專業太枯燥乏味 周易河圖的介紹: 一、周易本義河圖介紹 一提起河圖馬上就會聯想到《易經》或《周易》中的由黑白點組成一張圖。在學術界一致公認為由朱熹注釋《周易本義》為經典,我們把這張圖稱為《本義河圖》。 二、【風鳥龍馬卦序河圖】介紹 它是完全符合如下的歷史的記載 【論語·子罕】云:“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尚書·顧命】日:“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周易·蘩辭】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禮運】言:“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風鳥、龍馬、六十四卦序、加以圖騰化,並且將其聯絡成書。即【絡書】“絡”通“洛”,【洛書】。有了【河圖】【洛書】迎刃而解! 以下是關於非【風鳥龍馬卦序河圖】!!! 關於《河圖》、《洛書》歷史的回顧: 在中國的《周易》發展史歷史中,從學術界上可以劃分為兩大學派,即象數派和義理派。漢代以前的《周易》學屬於象數派,自魏晉以後,王弼三國魏國易學家王弼(0226-0249)一掃象數,開創義理派的學說。從此,《周易》學發展史呈現出以義理派為主的局面。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宋代,由華山道士陳摶扭轉了這種局面。他將失傳兩乾多年的《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傳於後世。因此,象數從此大肆宣揚,圖書派崛起,在宋代形成一個《周易》高潮。而後由朱熹將象數、義理融於一爐,把圖書三大家融合一起,(邵雍《先天圖》一家,周敦頤《太極圖》一家,劉牧《河圖》、《洛書》一家)並首置《周易本義》前,加以宣揚,從此確立了圖書派在《周易》史上的地位。圖書派的出現,就遭到了疑古派的打擊和非難。從此,河洛之爭拉開歷史大戰。 宋朝以前有關河圖洛書的論述 《周易·繫辭》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唐代易學家孔穎達在《周易正義》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如鄭康成之意,則《春秋緯》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龍圖發,洛龜書感。《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孔安國以為《河圖》則八卦是也。《洛書》則九疇是也。’唐代李鼎祚《周易集解》也引漢代偉大的經學家鄭康成之語,同《周易正義》。末又雲,”候果曰:“聖人法《河圉》、《洛書》制曆象,以示天下也。” 《尚書·顧命》曰:“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漢代孔安國為此作傳云:“《河圖》八卦伏羹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以畫八卦,謂之《河圖》。” 《禮記·禮運》曰:“故天不愛其道,地不不愛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唐代孔穎達云:“河出馬圖,接《中候握河紀》堯時受《河圖》,龍銜赤文綠色。注云:‘龍而形象馬,故云馬圖,是龍馬負圖而出。’又云:‘伏羲氏有天下,龍馬負圖出於河,遂法之畫八卦。’又龜書,洛出之也。” 《論語·子罕》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易緯·乾鑿度》曰:“故陽以七,,陰以八為彖,易一陰一陽,合而為十五之謂道。陽變七之九,陰變八之六,亦合之十五,則彖變之數若之一也。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其氣之息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其氣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數以行九宮,四正四維皆合於十五。”按:.此言九宮數,同《洛書》之數。 《大戴禮記·明堂篇》曰:“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按:此亦九宮之數,《洛書》之數也。班固《西都賦》云:“其宮室也,體象乎天地,經緯乎陰陽,據坤靈之正位,仿太紫之品方。”注云:“七略曰,王者師天地,體天而行,是以《明堂》之制,內有太室,象紫微宮。南出明堂象太微。” 揚雄《核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馬,洛貢龜書。”《太玄經》又云:“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尤j五與五相守。”按:此《河圖》之數也。 《漢書·五行志》曰:“《易》日:‘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賜《洛書》法而陳之,《洪範》是也。” 班固《五行志贊》曰:《河圖》命庖,《洛書》賜禹,八卦成列,九疇由敘。” 劉安《淮南子?俶真訓》曰:“洛出丹書,河出綠圖” "劉勰《原道》曰:“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河圖》孚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 劉勰 (文學評論家) 劉勰(約465年—520年),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 劉勰是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l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 左思《魏都賦》曰:“河洛開奧,符命用出,翩翩黃鳥,銜書來訊。人謀所尊,鬼謀所秩……。” 郭璞《山海經》曰:“伏羲氏得《河圖》,夏後因之,曰《連山》。黃帝氏得《河圖》,商人因之曰《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程本《子華子》云:“天地之大數,莫過乎五,莫中乎五。五居中宮以制萬品,謂之實也,沖氣之守也,中之所以起也,中之所以止也,龜筮之所以靈也,神響之所以豐融也,通此則條達而無疑者矣。是以二與四抱九,而上躋也,六與八蹈一而下沉也,戴九而履一,據三而持七,五居中宮,數之所由生,一縱一橫,數之所由成。故曰天地之大數,莫過乎五,莫中乎五,通乎此則條達而無疑者矣。” 《三墳·天皇伏羲氏皇策辭》曰:河龍馬負圖,神開我心,子其未生,我畫八卦,自上而下,鹹安其屠。” 唐代裴度《神龜負圖出河賦》曰:“茫茫積流,祚聖有作,動上天之密命,假靈龜以潛躍。蓋欲以慶遙源敷景鑠,寫物象之精密,化人物之朴略。豈不以河之德兮,靈龜之壽兮?會昌載禎符先呈於古帝,稱大寶後遺於寧王。故將出也,感天地,動陰陽,浮九折之澄碧,散五色之榮光,然後蹈箭流而泳花浪,露元甲而明繡裳。初若沉圓壁而未汲,稍似泛孤鳧而欲翔,既而降芳蓮蹈清沚。五老游而共睹,列聖過而每喜。出朝日如耀其寶圖,伏靈台狀陳其鏤簋,布爻象之糾紛,蘊天地之終始……。” 唐代孔穎達給《尚書》作疏曰:“《河圖》八卦是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則其文以畫八卦,謂之《河圖》。當孔子時,必有書為此說也。《漢書?五行志》劉歆以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受《河圖》則而畫之,八卦是也。劉歆亦如孔說,是必有書明矣。《易?繫辭》云:“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都不言法《河圖》也。而此傳說言《河圖》者,蓋《易》理寬弘,無所不法,直如《繫辭》之言,所法已自多矣,亦何妨更法《河圖》也。且《繫辭》又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若八卦不則《河圖》余復何所則也?王肅亦云《河圖》八卦也。”王肅,三國,當時有名的經學家。 除以上歷史記載外,還有書《漢書 藝文志》記有《圖書秘記》十七篇。《隋書 經籍志》有《河圖》二十卷。註:梁有《河圖、洛書》二十四卷,《目錄》一卷。《河圖龍文》一卷。注梁有《老子河洛讖》一卷。 河圖洛書兩大學派內部自身的分歧 宋代《周易》學家朱震在其《進周易表》曰:“國家龍興,異人間出,濮上陳摶《先天圖》傳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放以《河圖》、《洛書》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諤昌傳劉牧。修以《太極圖》傳周敦頤,敦頤傳程頤、程顥。”這是宋代圖書傳授表。以後支行派衍,千條萬緒皆從此出。 圖書派內部的分歧焦點,一個以圖九書七為說,另一個以圖十書九為說。始於劉牧的《易數鉤隱圖》,其認為《河圖》數是四十五,《洛書》數是五十五。另一個之說是宋代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他們認為《河圖》數五十五,《洛書》數四十五。亦即,一個以圖十書九為說,此是漢以來的舊說。 劉牧在《易數鉤隱圖》曰:“《河圖》以五為主,六、八為膝,二、四為肩,左三右七,戴九履一。”“或問《洛書》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則曰《龍圖》五行之數之位不耦者何也?答曰:此謂陳其生數也,且雖則陳其生數,乃是已交之數也。下篇分土王四季,則備其成數矣。且失《洛書》九疇惟出於五行之數,故先陳其已交之數,然後以土數足之,乃可見其成數也。” 而後王湜、朱震、鄭樵、朱元升、李筒、張理、薜季宣等皆承劉牧之後說。 王湜《易學》曰:“《河圖》數謂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與四為肩,六與八為足,五為心腹,縱橫數之皆十五。” 朱震《漢上易傳》曰:“《河圖》劉牧傳於范諤昌,諤昌傳於許堅,堅傳於李溉,溉傳於种放,放傳於希夷陳摶。其圖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縱橫十有五,總四十有五。”又雲;“《洛書》劉牧傳之,二與五合而為六,二與五合而為七,三與五合而為八,四與五合而為九,五與五合而為十。一、六為水,二、七為火,三、八為木,四、九為金,五、十為土,十即五、五也。” 朱元升《三易備遺》曰:“《河圖》、《洛書》天授之,聖人以覺斯世者也。圖之數四十有五,書之數五十有五。夫子日:‘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此之謂也。” 鄭樵《六經奧論》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為主,此《河圖》四十五數也。一與六共宗,二與七為朋,三與八成友,四與九同道,五與十相等,此《洛書》五十五數也。 李簡《學易記圖說》曰:“《河圖》九宮,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縱橫皆十五,伏羲觀《河圖》而畫八卦者此也。”“《洛書》之位,天以一生水,而地以六成之居北,地以二生火,而天以七成之居南。天以三生木,而地以八成之居東。地以四生金,而天以九成之居西。天以五生土,而地以十成之居中。” 張理《大易象數鉤深圖》曰:“《河圖》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為腹,總四十五,縱橫數之皆十五也。天五居中央,聖人觀之遂定八卦之象。”“《洛書》數:《河圖》之數四十五,蓋聖人損去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凡十數,獨天五居中而主乎土,《洛書》則有土十之成數,故水火金木成形矣。”” 以上是劉牧一派之說,另一種則以圖十書九為說,宋代以朱熹、蔡元定為代表。即《河圖》數五十有五,《洛書》數四十有五,此說上承漢代之說。 《易學啟蒙》曰:“蔡元定曰:古今傳記,自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皆以為《河圖》授羲,《洛書》賜禹。關子明、郡康節,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蓋《大傳》既陳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洪範》又明言天乃賜禹洪範九疇,而九宮之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正龜背之象也。惟劉牧臆見,以九為《河圖》,十為《洛書》,託言出於希夷,既與諸儒舊說不合。又引《大傳》,以為二者皆出於伏羲之世,其易置圖書,並無明驗。” 朱熹《書河圖洛書後》曰:“世傳一至九數者為《河圖》,一至十數者為《洛書》,考之於古正是反而置之,予於《啟蒙》辨之詳矣。讀《大戴禮》書又得一證,其《明堂篇》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之語,而鄭氏注云,法龜文也,然則漢人固以此九數者為《洛書》。”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諡文,世稱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於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1]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朱熹的理學思想對元、明、清三朝影響很大,成為三朝的官方哲學,是中國教育史上繼孔子後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朱熹《易學啟蒙》曰:“關子明云:‘《河圖》之文七前六後,八左九右。《洛書》之文九前一後,三左七右,四前左,二前右,八後左,六後右。’夕邵子日:‘圓者,星也。曆紀之數,其肇於此乎?方者,土也。畫州井地之法,其仿於此乎?’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范》。” 由於朱熹將圖書置於《周易本義》篇首,此說乃大行,宋、元、明、清以後,皆以此說為主。元代易學家胡一桂《啟蒙翼傳?劉牧易置圖書之疑》也駁劉牧之說。其云:“《易?大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關子明、陳希夷、邵雍皆以十為《河圖》,九為《洛書》。至劉牧乃以己意易置以九為圖,十為書。託言出於希夷,與諸儒舊說不合,而不知希夷《龍圖序》固有以十數為《河圖》也。今觀劉牧雲《河圖》、《洛書》皆出於羲皇之世,《龍圖》其位有九,四象、八卦皆所包蘊、縱橫合天地自然之數,《洛書》則唯列五行生成之數而已。伏羲但則圖畫卦以垂教,而《洛書》五行之數未顯,故禹更陳五行而顯九類也。…… 劉牧圖九書十之說,當時影響很大,但後來因襲者不多,明代喻國人撰寫《周易辨正》,仍祖其說。 疑古派與河圖洛書派在學術上的大論戰 宋代易學家的疑古派與河圖洛書派在學術上的大論戰 宋代圖書派堅信,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而畫卦。疑古派們則認為《河圖》、《洛書》為妄言,大肆攻擊和批駁。 疑古派的先驅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歐陽修在《易童子問》中云:“童子曰:。敢問八卦之說,或謂伏羲已授《河圖》,又俯仰於天地,觀取於人物,然後畫八卦爾。.二說雖異,會其義則一也。然乎?曰不然。此曲學之士牽合附會,以苟通其說而遂其一家之學爾。其失由於妄以《繫辭》為聖人之言而不敢非,故不得不曲為之說也。《河圖》之出也,八卦之文已具乎?則伏羲授之而已,復何所為也?八卦之文不具,必須人力為之,則不足為《河圖》也。其曰觀天地、觀鳥獸,取於身、取於物,然後始作八卦。蓋始作者前未有之言也,考其文義,其創意造,使其勞如此,而後八卦得以成文,則所謂《河圖》者何與於其間哉?若曰已授《河圖》又須有為而立卦,則觀於天地、鳥獸,取於人物者皆備言之矣,而獨遺其始所授於天者,不曰取法於《河圖》,此豈近於人情乎?考今《繫辭》二說,離絕各自為言,義不相通,而曲學之士牽合以通其說,而誤惑學者,為患豈小哉?古之言偽而辨,順非而澤者殺無赦。嗚呼!為斯說者,王制之所宜誅也。” 在中國歷史上這位甚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學家,在學術土,競容不下他言,不但不容,而且還要殺之而後快,可謂過矣。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歐陽修是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1] 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他的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 宋代葉適承歐陽修之說,在其所著《習學記言序目》中對太極兩議之說也發出非難,他說:“《易》有太極,近世學者以為宗旨秘義。按卦所象惟八物,推八物之義為《乾》、《坤》、《艮》、《巽》、《坎》、《離》、《震》、《兌》,孔子以為未足也,又因《彖》以明之,其微兆往往卦義所未及。故謂《乾》各正性命,謂復見天地之心,言神於《觀》,言情於《大壯》,言感於《鹹》,言久子《恆》,言大義於《歸妹》,無所不備矣。獨無所謂太極者,不知《傳》何以稱之也?自老聃為虛無之祖,然猶不敢放言,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而已。至莊、列始妄為名字,不勝其多。故有“太始"、“太素”、未始有夫未始有無,茫昧廣遠之說。傳《易》者將以本原聖人,扶立世教,而亦為太極以駭異後學,後學鼓而從之,失其會歸,而道日以離矣。又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則文淺而義陋矣。”。 疑古派們的反對,並沒有使圖書派動搖,朱熹和蔡元定,不擔堅持圖書派的立場,而且為此宏揚。他們在《易學啟蒙》中,不但進一步闡述《河圖》、《洛書》的內含,而且明確指出《河圖》數五十有五《洛書》數四十有五,並將其冠之於《周義本義》篇前。從此圖書在《易》學之中,占有了首要位置。 朱熹《雜問答》云:“夫以《河圖》、《洛書》為不足信,自歐陽公以來,已有此說。然終無奈《顧命》、《繫辭》、《論語》皆有是言,而諸儒所傳二圖之數,雖有互動,而無乖戾,順數逆推,縱橫曲直皆有明法,不可得而破除也。至如《河圖》與《易》之天一至地十者,合而載天地五十有五之數,則固《易》之所自出也。《洛書》與《洪範》之初一至次九者,合而具九疇之數,則固《洪範》之所自出也。《繫辭》雖不言伏羲受《河圖》以作《易》,然所謂仰觀俯察,近取遠取,安知《河圖》非其中之一事耶?大抵聖人製作由初非一端,然其法象之規模,必有最親切處,然初未嘗有數也。至於《河圖》之出,然後五十有五之數,奇偶生成粲然可見,此其所以深發聖人之獨智,又非況然氣象之所可得而擬也。是以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至此而後兩儀、四象、八卦之陰陽奇偶可得而言,雖《繫辭》所論聖人作《易》之由非一,而不害其得此而後決也。來喻又謂熹不當以大衍之數參乎,《河圖》、《洛書》之數,此亦有說矣。數之為數,雖各主於一義,然其參伍錯綜無所不通,則有非人之所能為者,其所不合固不容以強合,其所必合則縱橫反覆如合符契,亦非人所能強離也。若於此見得自然契合,不假安排底道理,方知造化功夫神妙巧密,直是好笑說不得也。若論《易》文則‘大衍之數五十’至‘再扐而後卦,’便按‘《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至‘可與佑神矣’為一節,是論大衍之數。自‘天一至地十,’卻連‘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為一節,是論《河圖》五十五之數。今其文間斷差錯不相連線,舛誤甚明,伊川先生已嘗釐正。《啟蒙》雖依此寫而不會推論其所以然者,故覽者不之察耳。”“來教疑《河圖》、《洛書》是後人偽作,熹竊謂生於今世,讀古人之書所以能別其真偽者,一則以其義理之所當否,而知之,二則以其左驗之異同而質之未有,舍此兩途而能直以臆度懸斷之者也。熹於世傳《河圖》、《洛書》之舊,所以不敢不信者,正以其義理不悖,而證驗不差爾。來教必以為偽,則未見有以指其義理之繆,證驗之差也。而直欲以臆度懸斷之,此熹之所以未敢曲從而不得不辨也。況今日之論,且欲因象數之位置,往來以見天地陰陽之造化,吉凶消長之本原,苟於此未明,則固未暇別尋證據。今乃全不尋其義理,亦未至明有證據,而徒然為此無益之辨,是不議於室而噪於門,不味其腴而咬其骨也。政使辨得二圖真偽,端的不差亦無所用,又說未必是乎願且置此,而於熹所推二圖之說,少加意焉,則雖未必便是真圖,然於象數本原,亦當略見意味有歡喜處,而圖之真偽,將不辨而且明矣。” 朱熹以他大學者的風度,耐心細緻對疑古派提出批評,並用分析對比的方法,開導持不同意見者,同歐陽修相比,自是高上一籌,不愧大儒之稱。 宋代另一位大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對《河圖》、《洛書》做過一番研究之後,在其《河圖洛書義》中云:“孔子日:‘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圖必出於河,而洛不謂之圖。書必出於洛,而河不謂之書者,我知之矣。圖以示天道,書以示人道故也。蓋通於天者,河而圖者以象言也,成象之謂天,故龍負之,而其出在於河。龍善變,而尚變者天道也。中於地者,以法言也,效法之謂人,故使龜負之,而其出在洛。龜善占,而尚占者人道也。此天地自然之意,而聖人於《易》所以則之者也。” 王安石不但肯定《河圖》、《洛書》,而且對它的分析,也是中肯的。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漢族,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 “王荊公體”。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在此,我們特別要說明一下:大文學家蘇軾對歐陽修的說法也十分反感,曰:“夫《河圖》、《洛書》,其詳不可得而聞矣。然著於《易》,見於《論語》,不可誣也。而今學者或疑焉,山川之出圖書,有時而然也。魏晉之間,張掖出石圖,文字粲然,時無聖人,莫識其義耳。《河圖》、《洛書》,豈足怪哉?” 蘇軾為歐陽修之門人,能不苟同,人云亦云,而敢獨發己見,直言不諱,實後人之楷模。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元代易學家的疑古派與河圖洛書派在學術上的大論戰 元代的陳應潤也作《周易爻變義蘊》一書,同歐陽修一樣批駁圖書派。元代的胡一桂《啟蒙翼傳?歐陽公圖書怪妄之疑》中駁疑古之論曰:“歐公不信圖書,以為怪妄。又因圖書之疑並與《繫辭》不信,以為非夫子作。愚嘗觀溫公《通鑑》魏明帝青龍間,張掖柳谷口,水涌寶石,負圖狀象靈龜,立於川西。有石馬、鳳凰、麒麟、白虎、犧牛、璜玦、八卦、列宿、孛彗之象,唐氏曰:‘《河圖》、《洛書》之說,歐陽永叔攻之甚力,今觀此圖與《河圖》、《洛書》亦何以異?惜時無伏羲、神禹,故莫能通其義,可勝嘆哉!’愚亦恨不使歐公見之,以祛其惑也。若夫《繫辭》乃象數之總括,義理之淵藪。《易》無《繫辭》猶天無日月,人無眼目矣。其可哉是何?歐公無見於此也。” 元代吳澄針對疑古派的見解,做了一次有益的分析,不失為一家之言。其云:“大抵周后漢初,儒家專門之學,率是口耳授受。故有文辭可記誦者,有傳。無文辭不可記誦者,無傳。五經皆存,而獨《樂》之一經亡。三百五篇詩皆存,而獨笙詩六篇亡。蓋以無文辭可記誦故也。若先天古《易》,止有卦畫《河圖》、《洛書》,止有圖象,則儒家亦不傳。是以魏、晉、唐、宋初之儒,不見圖書。”. 明代易學家的疑古派與河圖洛書派在學術上的大論戰 明代疑古的代表有劉濂等人,劉濂撰寫《易象解》四卷,《四庫全書提要》評論他“襲歐陽修之說,而益加甚焉……勇於自用者矣。” 清代易學家的疑古派與河圖洛書派在學術上的大論戰 清代的河洛之爭,繼宋、元、明以後義形成個高潮。疑古派的代表是胡渭、黃宗羲、黃宗炎.歸有光、毛奇齡等人。由於清代《易》學研究更為深入,特別對經學的研究整理,漢《易》學的興起,使《易》學得到空前發展,從而使推崇河洛與否定“則之畫卦”的爭論也異常激烈。 胡渭《易圖明辯》云:“《易》之為書,八卦焉而已。卦各具三畫,上畫為天,下畫為地,中畫為人三才之道也。默成於心,故立八卦以象之。因而重之,遂為六十四,所謂兼三才而兩之也。言八卦,則六十四卦在其中矣。觀下文所舉《離》、《益》、《》等皆重之卦可知也。夫子言羲皇作《易》之由,莫備於此。《河圖》、《洛書》乃仰觀俯察中一事,後世專以圖書為作《易》之由,非也。《河圖》之象不傳,故《周易》古經及註疏,未有列圖書於其前者,有之自朱子《本義》始。《易學啟蒙》屬蔡季通起稿,則又旨本圖書,次原卦畫,遂覺《易》之作全由圖書,而舍圖書無以見《易》矣。學者溺於所聞,不務觀象玩辭,而唯汲汲於圖書,豈非《易》道之一厄乎?”又曰:“今欲明《易》,八卦具在,焉用《河圖》?欲明《范》,九章具在,焉用《洛書》?宋人崇尚圖書,自以為補苴罅漏,張皇幽渺,若非此則無以明《易》、《范》,遂成千古笑柄。然《河圖》、《洛書》三語,實出於夫子,又不可如歐公輩斥之以妖妄,故不得不一核其源流。侏儒問天高於修人,修人日:‘不知,’侏儒日:‘子雖不知,猶近於我。’孔安國、劉歆修人也。陳摶、劉牧侏儒也。天高几許,豈修人所能知?然必無修人不知,而侏儒反知之理,況修人所言,略有端倪,.而侏儒所言,無非夢囈,又安得不捨侏儒而從修人邪?”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云:“歐陽子言《河圖》、《洛書》,怪妄尤甚者。自朱子列之《本義》,家傳戶誦。今有見歐陽子之言者,且以歐陽子為怪妄矣。然歐陽子言其怪妄,亦未嘗言其怪妄之由,後之人徒見圖書之說,載在聖經,雖明知其穿鑿附會,終不敢犯古今之不韙,而黜其非。”又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者,俯察於地也。謂之圖者,山川險易,南北高深,如後世之圖經是也.。謂之書者,風土剛柔,戶口厄塞,如夏之禹貢,周之職方是也。謂之河洛者;河洛為天下之中,風四方所上圖書,皆以河洛系其名也。”黃宗炎在《圖學辨惑》中也有此言,其他學者皆據《易》未遭秦火.,經傳具有,何以唯圖書失沒二千年?認為河洛諸圖皆道家練丹養生之圖,與作《易》無關,或曰只是畫卦中蟲之一事,面非則圖畫卦云云。 同時,崇尚河洛的一派,在河洛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解釋河洛的著作越來越多,水平也越來越高,其中以李光地《周易折中》,胡熙的《周易含書》,江永的《河洛精蘊》等為上乘之作,並把河洛學滲透到其它領域,使河洛之精之蘊,日見光明。茌破譯此二圖的奧秘上,其收穫之大是前人所不能相比的。 民國至解放後這段時間,兩派的鬥爭依然持續,破譯、解釋河洛的名家有杭辛齋的《易學藏書》,黃元炳的《易學探原》等書。黃元炳《易學探原》有三書、一曰《經傳解》,二曰《河洛象說》,三曰《卦氣集解》。其中闡述河洛之意,多前人所未發,可謂《易》之功臣也。杭辛齋乃民國《易》學巨擎,其《易學筆談》中有《先後天八卦平議》、《河洛平議》,此二二文批駁疑古派之論最詳,鞭辟入裡,如斧開薪,實叮謂真言妙語,讀之令人嘆服。其《先後天八卦》云:“元明以來,聚訟紛紜,尤以清初之顧亭林、黃梨洲按:原文王梨洲,王應改為黃。毛西河及胡東蕉、王引之諸氏為甚。毛之閱覽既博,又雄於辨論,河洛先天,既為駁斥無遺。而胡東樵又廠毛意,更著《易圖明辨》,全書十餘萬言,專為攻擊朱邵,並推及納甲納音。自謂掃蕩一切,擴清偽學,為《易》學之功臣矣。無如《易》之有象,經既明著之。《易》之有數,孔子既明言之。《易》既有其象數,則由象推數,以數合象,自有確定之范周,詳密之數理,而數往知來,又均各有其微驗,決非以一人之私意可改易,崇寵之空論所能駁斥也。先天之圖可駁,先天之象數終無以易也。河洛之名義可改,而天地之定數無可更也。彼駁斥者,亦非不知康節數理之精密,無懈可擊也。特以漢宋門戶之不同,攻擊朱子,不能不兼及於邵子,而又以邵說之確有根據,其象數又悉出於天然,不加造作,於是不得不為平情之論,曰九圖雖妙,聽其為《易》外別傳可也,不當列之經首以為結案。夫既知其妙矣,自應廣為傳布,令人人皆知其妙,則列之經首,又何不可?此外之毛舉細故者,則以《乾》一。《兌》二之數,《乾》南《坤》北之位,及《復》、《姤》生卦等說,以為皆聖人說卦所無,謂六子既生、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寧。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今江蘇南京),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 ,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哲學上,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短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自《乾》、《坤》,何能更生於《復》、《姤》?此所謂吹毛求疵,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者也.孔子明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故聖人立象以盡意。若《易》之象數,必纖悉皆載於《易》,雖百倍其《彖》、《象》之辭,亦不能盡。必一一詳舉於十翼,雖千倍《系傳》、《說卦》諸傳,亦未能罄也。況言各有當,若不論辭意之所在,但斷章取義,為以矛盾之舉,則孔子之《系傳》亦將體無完膚。如既曰八卦成列矣,是八卦皆同列也。何得又以《乾》、《坤》生六子?經文明明以龍為《乾》象,《說卦》何得《震》為龍?若此者,蓋不勝枚舉,漢學家之攻擊先天者,大類乎此。承學之士,震其名而眩其說,其為《易》學之障也,非細故矣。然則康節先天之說,固無可議乎?曰是又不然,康節以先天為伏羲八卦、後天為文王八卦,而朱子仍之,此說竊有疑義,夫無先天后天則已,既曰先天后天,則一體一用,同源共貫,如形之與影,如靈魂之與軀殼,當然不能相離。伏羲畫卦,當然先後天與六十四卦同時並有,使伏羲而僅畫先天八卦,將何以施之於用。而炎黃之《連山》、《歸藏》,又何以經卦八而別皆六十有四乎?”杭氏此段論述可謂一語中的。其在《河洛乎議》中雲;“夫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孔子《系傳》固明言之,而河不出圖,又見於《論語》,天球《河圖》,亦陳於《顧命》,是《河圖》、《洛書》之非妄,與聖人作《易》之取則乾河洛,雖蘇張之辨,不能蔑其說也。”在本文的結尾,杭氏對針對黃梨洲之論分析云:“餘姚黃氏《易學象數論》,其排斥河洛先天及《皇極經世》諸說最力,為毛西河、胡東樵諸氏之先驅,實則黃梨洲先生違心之論焉。蓋先生非不知象數者,少壯之時,泛濫百家,於陰陽禽遁等學,實有心得。至晚年學成而名亦日高,恐平日之研求術數,近於小道,足為盛明之累,故撰此書,極力排斥,以存大儒之身矣。是以言之甚詳,斥之正所以存之也。即毛氏、胡氏之書,雖極端辨駁,然所斷斷以爭者,亦僅於名稱。而其援引之博,考據之詳,且適是為河洛先天之疏證。較宋學家之崇奉河洛。而空談性理,恙無故實者,力且倍蓰焉。於是知天下事物之理,愈辨駁則愈精,究其真理所在,則顛撲不破,天地鬼神所不能違,而況於人乎?然人之知識,本極有限,又蔽乾物慾,惑於習染,遂明明真理當前,亦膛乎莫辯,是則讀書之大患也。”杭氏論述《河圖》、《洛書》、《先天圖》、《太極圖》很多,此外不便多引,讀者閱之便明。杭氏在《河圖洛書》一文中對《河圖》《洛書》的破譯有突出的貢獻,其《二八易點陣圖》與《二五構精圖》,圖說精湛,言千古所未發,不愧為《易》學之大家,其論足以津逮後學。 這段時間最大的疑古派是顧頡剛,顧氏不但對河洛有所評擊,在中國古代許多問題上,都不同於世人,可惜往往有錯,故世人稱其為“疑古過勇”顧氏在《三皇考?河圖洛書的倒墜》一文中,徹底宣叛了《河圖》、《洛書》的死刑,並企圖用此來結束這場持續九百年的河洛之爭。他說:“清代自然也有為《河圖》、《洛書》辨護的,例如江永的《河洛精蘊》,就期很費心力著成的一部書,然而可惜他的精力白用了。如今我們不特否認《易》書是聖經,並連伏羲、大禹是否有其人,也問起來,那末他們畫卦作《范》的事情,自然更屬悠謬難稽,何況怎樣的圖,怎樣的書,這些說法出得更後呢?所以這個問題在今日,已達到“不了了之”的地步,再也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討論了。” 但是,歷史又與這位大歷史學家開了個玩笑,一九七七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發掘了西漢汝陰侯墓,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個“太乙九宮占盤"。據《簡報》云:“太乙九宮占盤的正面是按八卦位置和五行屬性(水、火、木、金、土)排列的,九宮的名稱和各宮的節氣的日數與《靈樞經?九宮八風篇》首圖完全一致。小圓盤的刻劃則與《河圖洛書》完全符合。”“小圓盤過圓心劃四條分線,在每條等分線兩端刻‘一君,對、‘九百姓’‘二’對‘八’‘三相’對‘七將’‘四’對‘六’。按:此正是《洛書》布局。“九上一下,三左七右,以二射八,以四射六。”.也與《易緯.乾鑿度》相合不背。 太乙九宮占盤的出現,使河洛之爭被歷史的鐵證所兌現,從而結束了無數《易》學家剪辨河洛之真偽而持續九百年的爭論,否定了歷代疑古派對《河圖》《洛書》的種種見解,確立了《河圖》、《洛書》為中國文化之源的理論。 至此,似乎《河圖》、《洛書》已經沒有什麼可爭議的了。而實際上有許多問題還須要解決。比如《洛書》有了出土文物的見證,而《河圖》還投有。再則《河圖》、《洛書》的真正來源是什麼?其內含都包括些什麼?等等……。, 以上就是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礎結構中心理論及中華民族思維結構原型是【鳳鳥龍馬卦序河圖】和【洛書】作了歷史性的回顧 關於《周易的河圖》的歷史性的批判簡述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礎結構中心理論及中華民族思維結構原型是【鳳鳥龍馬卦序河圖】和【洛書】這是無可爭議的。不知何故【鳳鳥龍馬卦序河圖】早在3000年前亡佚,今天有了【河圖】標誌了民族文化衝破3000年困惑!民族文化正在沿著3000年前的正確方向正在飛速向前發展!【象數理論】【義理學說】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思維結構原型:代數結構抽象思維和河圖圖騰形象思維雙層空間結構。例如一統全球的【dos作業系統】和【windows作業系統】就是由單層向雙層代數拓撲結構發展!人類的思維基本結構原型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思維基本結構原型是生物演化的結果。(這個結論是由非達爾文生物演化論給出,它超越【周易】的範圍。) 由於【鳳鳥龍馬卦序河圖】是從邏輯推理獲得,它是通過採用了嚴密的邏輯工具和抽象分析工具所得出科學結論。牽涉許多專業知識證明過程就從略了 中華孔孟學會會長陳夫子在中華民族上下近10000年歷史的做出了一個光輝而偉大結論:“周易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聖的智慧之結晶。……” 【論語?子罕】云:“風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 【尚書?顧命】日:“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周易?蘩辭】道:“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禮記?禮運】言:“故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故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這就是中華民族為此奮至少進行了長達3000年之久苦苦思索的【河圖】!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也是中華民族撼人心靈奮鬥了近10000年的歷史 3000多年以來中華民族文明史上有多少位聖賢者嘔心瀝血的奮鬥…… 現在來談談中國文化發源源頭這一問題 作為群經之首【周易】之源是【風鳥龍馬卦序河圖】!其它圖是不能解釋【周易】的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因為它們必須直接通過風鳥龍馬河圖觀象!當然上面所提的【周易】文化是3000年史無前例的,因為早在孔夫子前就已經亡佚,後人在解釋卦爻辭時,發現忽而說這、忽而說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讓人摸不著頭腦。就不得不採取生拉硬扯、牽強附會的方法.例如【明夷】卦六四爻辭:入於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它是不能用象數理論和義理學說來解釋的,只能通過【河圖】直接觀象。單獨就這一條辭爻,已經喋喋不休上下爭論了幾千年!…… 所以【河圖】只能是【風鳥龍馬卦序河圖】,簡稱【河圖】。嚴格的邏輯和抽象分析工具已經證明它的唯一性。亦即,能解釋周易的【河圖】只能是【風鳥龍馬河圖】,其它的河圖與【周易】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辭沒有任何關係,它們決不是【周易】的【河圖】。 【風鳥龍馬卦序河圖】六十四卦序的排列,標誌著中華民族的邏輯思維在上古時代就已經達到驚人的程度!在上古中華民族文化創造者們能夠把風鳥、龍馬、六十四卦序、加以圖騰化,並且將其聯絡成書。即【絡書】“絡”通“洛”,【洛書】。 有了【河圖】、【洛書】迎刃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