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
1903年6月22日,堀越二郎出生於群馬縣藤岡市。先後就讀於藤岡中學、舊制第一高等學校。並在東京帝國大學工學部航空工學科畢業,同學還有著名的戰鬥機設計師木村秀政和土井武夫。1927年進入三菱重工擔任設計師。為了學習西方先進的飛機技術,先後在歐洲、美國遊學1年半。
1932年設計三菱重工的設計主任。在雙翼機流行的時代率先設計了單翼機——七試艦上戰鬥機,但是有2架飛機在試驗中墜毀因此沒有被採用。同年和佐佐木須磨子結婚,育有包括長子堀越雅郎在內的6個孩子。
1934年設計九試單座戰鬥機,是日本史上第一架低翼飛機。1935年2號試驗機被海軍採用,被命名為九六式艦上戰鬥機,是日本首次全面使用鉚釘的飛機。
1937年設計十二試艦上戰鬥機,即後來的零式戰鬥機。
擔任第二設計課課長,後來設計雷電、烈風等戰鬥機。
戰後與木村秀政一道參加YS-11的設計。在後來的新三菱重工工作。
在新三菱重工退職後,1963-1965年擔任東京大學宇宙航空研究所講師。1965年獲得東大工學博士學位。1965-1969年擔任防衛大學教授。1972-1973年擔任日本大學產業工學部教授。
1973年11月3日獲得勛三等旭日中綬章。
1982年1月11日去世,享年78歲,同年2月5日,昭和天皇特指準贈從四位。
主要成就
因擔任零式艦上戰鬥機的設計主任令其相當有名。
雖然所設計的機型不多,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七試艦上戰鬥機、九試單座戰鬥機(後來的九六式艦上戰鬥機),及戰時的零式艦上戰鬥機、雷電、烈風等,但當中部分為留存後世的名機。戰後與木村秀政一道參加YS-11的設計。
研製零式
1937 年 5 月,日海軍將96艦戰的後繼機型“十二試艦戰”的計畫命令書向三菱和中島公司負責人展示。但是因為還不知道是否確定需要研製,因此以堀越為首的三菱公司的“高爾夫狂”過起了悠閒階級的生活。此時公司沒有生意,設計師們無所事事。三菱在名古屋建造了一座飛機製造分廠,這棟三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的二樓是發動機車間,三樓則是機身車間。而膽大包天的堀越二郎把樓頂私自改建成自己的高爾夫練習場,美其名曰“觀景台”。他回憶起這段日子的時候總免不了提到一次高爾夫大賽,他是如何在預賽里得到了 88 分的最低分而取得第一,然後又在決賽前感冒沒去成,等等等等。 10 月 6 日,堀越在公司里被上司科長服部讓次叫住,服部拿出一份正式的“十二試艦戰計畫命令書”給他看。堀越閱讀過上面的一堆數字後一陣頭皮發麻。這份命令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1. 綜合:作為護航戰鬥機應該擁有比敵軍戰鬥機更優秀的空戰性能;而作為截擊戰鬥機則應該擁有可摧毀敵軍轟炸機的火力。
2. 速度:在高度4,000米時最高時速達到 500 公里(270英里)以上。
3. 爬升能力:在 3 分 30 秒內上升至 3,000 米。
4. 航程:正規狀態下在 3.000 米高度一般速度飛行 1.2 小時至 1.5 小時。在安裝附加油箱的超載情況下,3.000 米高度一般速度飛行 1.5 小時至 2 小時。巡航速度時應可持續飛行 6 小時以上。
5. 起飛滑行距離:風速 12 公里時,滑行距離在 70 米以下。
6. 著陸速度:時速 170 公里以下。
7. 滑翔能力:每秒 3.5 米至 4 米。
8. 空戰性能:不得劣於 96 式二號艦載戰鬥機一型。
9. 空戰武器:99 式 20 毫米一號固定機炮三型 2 門,97 式 7.7 毫米固定機槍 2 挺。
10.炸彈:超載狀態下攜帶 60 公斤炸彈 2 枚,或 30 公斤炸彈 2 枚。
堀越回憶說他當時的第一個想法是:“想要世界上最好的戰鬥機啊,做夢去吧!”潛台詞就是“海軍是混蛋”。當然出於日本人特有的言辭虛偽,他不可能在上司面前說出這些,於是堀越答道:“很嚴格么,看來疏忽任何一項都很難。”說完這句含含糊糊的話,他想起一個詞;萬能戰鬥機。如同永動機一樣,多用途戰鬥機在 30 年代中期是航空業者的一個理想,因為它存在著諸多的技術難度:為保證一擊必殺的強大火力,堀越必須採用還處於試驗階段的 20 毫米機炮,但是即便機炮沒問題,為了達到高速而相對脆弱的機體則很難承受機炮射擊的後坐力破壞;而為了尋求高超的盤旋性能,機翼面積必須設計得大一些,但是若想得到高速則機翼就得細長才行。種種矛盾限制著多用途戰鬥機的前途。
三菱硬著頭皮上馬這個沒有頭緒的項目。1938 年 4 月 10 日遞交了《A6M1 計畫草案》(A6 代表十二試艦戰,M1 是“MITSUBISHI 1”的縮寫—代表“三菱產品第一號”),下面的文字是從該草案中摘錄的,充斥著對無理要求的不滿:“綜合性能、性價比、製造簡易程度有很多相牴觸因素存在。比如單就綜合性能來說,盤旋能力、爬升能力和續航能力、火力互相矛盾,而速度和盤旋能力、視野、火力等根本就是勢不兩立…本計畫的目的僅是在這些矛盾中作最大限度的調和,以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的能力…”
同時,日軍也對自詡為速度和盤旋性能兼備的96艦戰產生不信任感。當時歐美列強的空戰理論主流已經由多翼機時代的纏鬥戰(俗稱“狗斗”)轉向信仰“一擊脫離主義”。納粹德國站在當時航空工業的最前端,著名的亨克爾公司為了和梅塞施米特公司競爭而推出了 He 112 高速戰鬥機,其最大時速已經達到 485 公里。不過He-112戰鬥機不適合德國空軍的“一擊脫離”戰術而輸給了梅塞施米特的Bf-109。亨克爾對 He 112 作了改進之後作為出口產品少量銷售,日海軍以研究的名義購得一批,命令三菱和中島公司的十二試艦戰設計人員前往觀看。但是這種飛機除了速度快之外,其它性能均不怎么樣。
堀越小組的工程師曾根和昌中兩人到橫須賀飛機製造廠參觀了 He 112 整機之後作出如下報告:“從外形看來和亨克爾轟炸機(指He 118)極為相似,但為了減輕重量而重新設計過機身。只能攜帶 210 公升燃料,航程必然極短。由於翼面負荷達到 131 公斤/平方米,所以其爬升和空戰性能必然低劣。造出這樣的戰鬥機肯定是拿不到訂單的,但是 He 112 在細節方面為減輕重量和加大火力等作出的努力值得參考。”
對於工作狂堀越來說,“十二試艦戰”很麻煩也是浪費時間的好藉口。參與過設計的人異口同聲地回憶道:“堀越那個人,不是兩杯酒下肚就能和別人稱兄道弟的。他腦袋裡的東西太多,凡事想得太細。他回家以後還在想著設計,經常說關於設計圖的夢話,在公司里無病呻吟,哼哼唧唧的很討厭。”設計組還面對如何省錢的問題。堀越自己回憶道:“為了使新飛機的性能有個飛躍,必須參用非常規的手段,在 96 艦戰上就試過:比如用全金屬的下單翼和埋頭鉚釘等。零戰的指標要求‘極端手段’。加上引擎遲遲造不出來,日本的引擎功率差,比歐美同時期的差不多要低 20% 至 30% 之多,在這種狀態下,必須連每一個鉚釘的有無都需考慮到的。” 他提出 4 個重點:引擎、螺旋槳、徹底極端減輕重量、新的理想空氣動力外形。
同時堀越也兼職改進 96 艦戰的種種缺陷諸如容易折斷的起落架等。在工作中逐漸形成了 3 人小組:總體設計堀越、構造計算專家曾根和武器儀表專家昌中。之後起落架專家加藤定彥也加入小組。堀越在以前的設計中形成了集體工作的習慣,按他話說就是“人事發揮能力,告別零敲碎打主義”。小組中的 3 名助手中,曾根負責為減輕重量進行周密計算、昌中負責解決機炮和機身的協調、而加藤則是堀越以“收放起落架對空戰性能有好處,給我一個老手”這一句話從服部那裡挖來的,可見堀越構建這個小組並非無準備而來。
班底組成之後,堀越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引擎該如何選擇?要達到時速 500 公里的要求,需要大馬力的引擎助推,而九六式艦戰採用的 600~700 馬力引擎即便裝載在外形更先進的機身上,也無法在速度上突破現有的框框。
但是引擎這個項目對三菱公司來說一直是老大難問題。三菱的航空引擎開發始於 1932 年 6 月,三菱重工企業合併後的機構改革產生了“名古屋飛機製作所”(以下簡稱“名航”),其引擎部部長深尾淳二宣稱要“讓三菱的手中飛出世界第一的引擎”並以此作為企業格言。深尾此人於 1931 年從三菱造船廠轉到名航,最初的技術都是從歐美買進,但是仿製一直事故頻發,以至於開發陷入困境之中。
從 1929 年至 1934 年的六年之間,三菱在名航的引擎開發項目上投資了數百萬舊日元(相當於數十億至一百億新日元)的巨額研製費用,試驗品不下十數種,總數五十餘台,但全都是沒用的廢品;而三菱的競爭對手中島公司在研製成功“壽”型引擎之後一直穩步發展,和他們相比,三菱的狀況不免有些悽慘。軍方經常拿他們開心:“我說,三菱的發動機,又在哪兒飛著呢?”由於支出過大,名航引擎部的工廠面臨關門的窘境。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深尾被任命為引擎部負責人。他立即裁減原有員工、同時招收其他部門的優秀人才成為新生力量。完成人事變動後,深尾召集以設計科科長小室為首的技術人員開會,在席間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軍隊合作就得聽他們的指揮,聽他們的話可能拿訂單容易些,不過那幫傢伙可是什麼都要插一腳的,給他指揮我看永遠也別想出產品,所以我說最好還是別理他的。三菱必須自己出世界第一的引擎,不論從性能、可靠性、價格來說都要是最好的,這樣軍隊即使想找麻煩,也得考慮考慮是不是值得。總之我們不是在給軍隊幹活,而是給我們自己謀生路,請務必明白這一點!而且也不要總是想著‘這個引擎是給三菱的飛機用的’,不要這么狹隘,三菱的引擎應該是能放在世界上所有飛機上都能讓人滿意的產品。”
日本陸海軍的明爭暗鬥是出了名的,兩邊故意提出大不相同的技術指標,讓飛機製造商傷透了腦筋(這也是為什麼二戰中日軍陸軍機和海軍機區別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在軍國主義的日本,商家處處聽命于軍隊,軍隊甚至命令各航空公司把所有的工廠都改建成兩層樓的,“不許讓我們看見平房”,這也成為當時各國航空界的一個笑柄。
深尾除了蔑視軍隊之外,還提出了“集中世界各公司的長處”。時值 1934 年,對於海軍的航空發展來說已經進入所謂的“航空技術自立計畫”第三年,三菱公司的堀越和本庄那時正開始設計“九試艦戰”,即之後的九六式艦戰。當時有一條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三菱只開發水冷式引擎,而中島專營空冷式。在會議記錄中,深尾接著說道:“從現在開始三菱的引擎必須全部是空冷式!打個比方,就‘氣缸’這個部分來說,空冷式的氣缸都是同一型式,而水冷式的要設計多種,論生產性當然是空冷式好的多。”
深尾將引擎開發分為三個部分:包括螺旋槳軸和減速裝置的“前部”、包括氣缸和活塞的“中部”和包括過載器的“後部”。新型引擎在三菱內部的編號為“A8”。各部分負責人為:“前部”-酒光義一,“中部”-十猛三,“後部”-井口一男,深尾淳二本人擔任總務。在三菱公司內部,這個小組遭到種種非議,深尾得到一個綽號“捨近求遠的傢伙”。A8設計小組工作無休息日。
1935 年,A8 系列完成 840 馬力的“金星三型”,1936 年製成 1,000 馬力的“金星 40 型”。“金星 40 型”遂成為三菱在之後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為止開發一系列“金星”、“瑞星”、“火星”引擎的範本,三菱總算看到了打倒中島的一線希望――深尾日後寫到:“當‘金星 40’成功的時候,全體人員卻都在哭。”實際上,“金星 40 型”仍未擺脫仿製的痕跡,它是集中了布萊特·惠特尼、萊特、阿姆斯特朗等諸多外國廠家的技術長處而成。
此時“九六陸攻”(一種細長薄弱的轟炸機)正開始進入量產,其第 56 號生產型搭載“金星 40 型”引擎進行了一次長距離飛行試驗並獲得成功。之後在 1939 年由“每日新聞社”投資的環球飛行中,裝載“金星 40 型”的九六陸攻“NIPPON 號”刷新環球飛行紀錄,53,000 公里的行程中基本沒有發生引擎故障。有趣的是,在該機飛抵美國時當地新聞報導描述它是“裝載了德國引擎的日本飛機”。不過早在 1936 年“金星 40 型”完成之時,深尾就考慮將它改制為適用於快速單座戰鬥機的小型引擎,任務由年輕的西澤弘工程師擔任。按那時的常識來說,氣缸的直徑比活塞行程來得長,“金星 40 型”的氣缸直徑 140 毫米,活塞行程 150 毫米。西澤計畫打破常規,在不改動氣缸直徑的前提下將活塞行程減小到 130 毫米,這個小型化設計在 1937 年獲得成功,速度更加快。
新製成的小型引擎命名為“瑞星 10 型”,提供 900 馬力的動力。這樣堀越的十二試艦戰就有了選擇餘地,而且都是自己公司的產品。“這回可總算用到三菱的引擎啦。”堀越自從最早的處女作“七試艦戰”就開始不得不選用中島的引擎,這回算是給他出了一口氣。不過,引擎部門的難題解決了,他堀越的難題就開始了。 要“金星”還是要“瑞星”?
為了得到高速度和航程,當然應該選擇“金星”,不過對於戰鬥機來說它似乎太重:“金星 40 型”直徑約 1,200 毫米,重 550 公斤,和“瑞星”相比直徑大出 254 毫米,重量多出 34 公斤。單就字面來看兩者差距似乎並不大,但是這點差別對機身來說影響頗深:如果用“瑞星”的話單機重量可維持在 2,300 公斤左右,而搭載“金星”的單機則要增加到 3,000 公斤,如果選擇它則意味著要把機身擴大,從而可能喪失爬升和俯衝、旋轉的靈活性。
權衡再三之後,堀越向服部科長提出了以下的報告:“為了達到 500 公里時速和 6 小時的續航能力,‘金星’看來是不錯的選擇;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種不利因素也能被發現並且解決,可以設計更多的改型,也可以拉近和歐美先進戰鬥機的差距。不過,如果使用‘金星’,那么整機重量將達到 3,000 公斤。很難想像開慣了只有 1,600 公斤的九六式艦戰的飛行員坐進 3,000 公斤的大飛機會有什麼感覺。而且我想中島那邊為了這些考慮,一定會製造小型的發動機。這場競爭不能輸,如果我們選‘瑞星’,整機重量可以控制在 2,300 公斤左右,飛行員不會有什麼意見,中島那邊也沒什麼可說的。這不是我的本意,但是為了競爭的勝利,我決定選擇‘瑞星’,在允許的馬力範圍內對性能極限做挑戰。”
服部一直沉默著,聽完後他只說了一句話:“也好。瑞星也是不錯的引擎。”於是十二試艦戰的設計組正式決定選用“瑞星”引擎,並以此為前提開始機身各部分的設計工作。堀越放棄“金星‘而選擇“瑞星”的真正原因是為了和中島公司進行競爭而作出的妥協,這雖然幫助三菱贏得了競爭,但是也帶來了滅頂之災:在太平洋戰爭中期,美國開發出搭載 2,000 馬力引擎、時速接近 600 公里並擁有強力武裝的格魯曼 F6F 地獄貓戰鬥機之後,堀越才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大錯。他後來說到得知 F6F 的出現時自己覺得“太后悔了,當時真應該用‘金星’,管他開飛機的怎么說呢!“也就是說他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是為了商業目的選擇了“瑞星”,不過世上也沒有後悔藥給他吃了。在戰爭後期堀越才開始進行零戰後繼機型“十七試艦戰”的開發,這種搭載大馬力引擎的戰鬥機稱為“烈風”,日軍妄想以它作為“本土決戰機”做最後掙扎。但是“烈風”還沒有吹起來,日本就無條件投降了。
訪談錄
1976 年,時任自由撰稿人的前記者柳田邦男(YANAGIDA KUNIO)被安排對零式戰鬥機的總設計師堀越二郎進行一次專訪,柳田形容堀越“高個子、長臉、眼鏡後面是奇怪的笑容,不像是個戰鬥機設計師,但是自信得有些自大”。柳田提出的問題都非常尖銳有趣。
記者:請談談“馬里亞納打火雞”。
堀越:確實,零戰的防彈能力非常差,這也是戰時日本軍用飛機的通病。油箱是一個死穴,一旦被擊中就完了。但是美國考慮得非常周到,剛開展不久他們的研究重點就轉移到防彈措施上。美國飛機的油箱內側有多層的橡膠封閉,中間的層是由生橡膠製成,因此即使油箱被子彈擊穿,那生橡膠會立即和燃油溶合,這樣就不會漏油了。日本在越打越糟的時候才想起這項技術,不過別說橡膠,就連適用的粘合劑都沒有開發過。
記者:美軍所說的“萊特”是指什麼?
堀越:“萊特”是說一式陸上攻擊機(轟炸機)。這種飛機設計得不好,因為轟炸機和戰鬥機遭遇的時候怎么可能以機動性勝出?對於轟炸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抗彈性能,不過一式的設計中卻從未考慮這一點。但是戰鬥機不一樣,除了駕駛員的水平外,空戰性能決定一切。不過以當時日本的水平,製造的發動機動力要比歐美先進國家低平均 20~30%,為了獲得更靈活的性能,不得不犧牲一些東西。
記者:也就是說犧牲了防彈裝置?
堀越:軍方認為戰鬥機的要領在於如何更有效攻擊並擊落敵機,而自己傷亡與否則不在考慮之列,這就是當時的指導思想。取消防彈裝置可以使飛機變得更輕,能夠擁有更好的靈活性,攻擊力也就增加了。當時的軍用飛機開發手續是這樣的—由陸海軍的航空本部收集每年的報告,諸如對正在使用的飛機評估、缺點的記錄、戰鬥記錄、航空隊的意見、各種外國飛機的發展動向,然後據此空想出新飛機“應該”擁有的性能,諸如爬升能力、最高時速、航程、盤旋能力、武器和引擎等都在草案里決定下來,稱為“設計計畫命令書”。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 OR(Operational Research)。此份檔案會被分發給各航空公司競爭,最後勝出的樣機獲得量產許可。基於以上設計思想和軍方提出的命令書,當然不考慮防彈性能這類事。 雖說犧牲了防彈性能,但零戰實際上還是勉強通過苛刻指標的,因為對引擎只有 1,000 馬力的飛機來說這些要求幾乎是極限,當時它的空戰能力很好。但是裝備 2,000 馬力引擎的美國格魯曼F6F“潑婦”戰鬥機出現以後,苦頭就開始了,如何應付她?不過這也是生產力和國力太差的體現,並不能完全歸咎于飛機本身。
記者:所以產生了“打火雞”。
堀越:事實上零戰在五年間沒有加大引擎馬力,也找不到後繼機種,陸軍和海軍都搞自己的一套。弄這么多“百花主義”的設計方案,最後一個也造不出。相反的,美國人非常聰明—他們的機種不多,但是都實用。大馬力高性能的 F6F 和飛行高度遠超零戰的B-29轟炸機是美國“重點開發主義”的成功。
記者:打個比方,一件商品在現代社會也不可能連續五年在競爭中不落伍的。
堀越:不過零戰的壽命並不短,最初它是站在世界航空技術尖端的,後期的落伍也有國力不濟的原因。
記者:零戰的設計是從 1937 年開始的?
堀越:正式列裝是 1940 年(紀元 2600),所以叫“零式”。而提出設計要求是 1937 年(昭和 12),所以試驗型叫做“十二試艦戰”。
記者:您成為零戰的總設計師有什麼特別原因嗎?
堀越:沒有。可能是一直在搞海軍飛機的關係,因為剛完成九六艦戰,1932 年也試著設計過七試艦戰。所以上面希望保持一個設計上的延續性。
記者:1932 年…那時您非常年輕?
堀越:沒錯,那時我在公司幹了 5 年,剛 28 歲。七試艦戰是我設計的第一種飛機。(最後失敗,未生產)
記者:您對公司委任您這樣的新人擔任設計是否感到驚訝?
堀越:為什麼驚訝?公司其實很不景氣,我可是為數不多的東大航空系畢業生之一,說不定他們把我當作走出困境的希望。
電影
2013年,宮崎駿在電影《起風了》中以另一個視角描述了堀越二郎的年輕時代,並反映了對二戰的痛恨與反思,其中比較有名的一句話是“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個人著作
•《零戰——其誕生和輝煌的記錄(日語:零戦――その誕生と栄光の記録)》 カッパ・ブックス、1970年。
•《零戰 其誕生和輝煌的記錄(日語:零戦 その誕生と栄光の記録)》 角川文庫、2012年。ISBN 9784041006238
•《零戰——其誕生和輝煌的記錄(日語:零戦――その誕生と栄光の記録)》 講談社文庫、1984年。ISBN 9784061834026
共著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共著《零戦――日本海軍航空小史》日本出版協同、1953年。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共著《零戦――日本海軍航空小史》増補改訂版、日本出版協同、1954年。
•Masatake Okumiya and Jiro Horikoshi, Zero! -- the story of the Japanese navy air force 1937 - 1945, Cassell, 1957.
•Masatake Okumiya and Jiro Horikoshi, Zero!, Cassell, 1958.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新裝改訂版、朝日ソノラマ、1975年。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朝日ソノラマ、1982年。ISBN 9784257170013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新裝版、朝日ソノラマ、1992年。ISBN 9784257172635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日本海軍航空小史》改訂新版、朝日ソノラマ、1997年。ISBN 9784257790280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PHP研究所、2000年。ISBN 9784569574899
•堀越二郎・奧宮正武著《零戦》學習研究社、2007年。ISBN 9784059005018
監修等
•千田夏光・堀越二郎監修校閱《驚異の戦闘機ゼロ戦》盛光社、1967年。
•(日文)《零戦》 (PHP研究所・PHP文庫) ISBN 4569574890
登場作品
小說
•柳田邦男著《零式戦闘機》文藝春秋、1977年。
•柳田邦男著《零式戦闘機》文藝春秋、1980年。ISBN 9784167240011
漫畫
•宮崎駿著《風立ちぬ》(單行本未收錄)
《モデルグラフィックス》2009年4〜9月號・11〜12月號、2010年1月號(全9回)
電影
•柳田邦男原作、笠原和夫編劇、舛田利雄導演《零戦燃ゆ》東寶映畫、1984年。
•宮崎駿原作・編劇・導演《風立ちぬ》吉卜力工作室、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