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粒棒
相關資料
花粉粒的發育
減數分裂後,由於胼胝質壁的溶解,單核花粉粒從四分體中游離出來,釋放到花粉囊中。他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發育,才能形成成熟的花粉粒,進行傳粉。
花粉粒初期細胞壁薄,細胞質濃,核位於細胞的中央。它們不斷地從周圍吸取絨氈層的分泌物或其降解物,體積增大,細胞質中的小液泡合併成中央大液泡,細胞質成一薄層,細胞核通常被擠向與花粉粒壁上萌發孔相對的一側(單核靠邊期),如水稻、小麥等禾本科植物。此後,細胞核在近壁處不均等分裂,其紡錘體多與花粉粒的壁垂直,細胞板呈弧形彎向生殖核一側。分裂結果,形成一大一小兩個細胞,大的即為營養細胞(vegetativecell),小的為生殖細胞(generativecell)。兩者所處位置或分化結果不同,其細胞特徵亦不同。
營養細胞包含了單核花粉的大液泡及大部分細胞質,細胞器豐富,代謝活躍,並含有大量的澱粉、脂肪、色素及生理活性物質等,營養細胞的功能主要與花粉發育中的營養以及花粉管的生長有關。兩個子細胞之間的壁不含纖維素,主要由胼胝質組成。在花粉粒的壁和生殖細胞的質膜之間也有胼胝質滲入。
生殖細胞最初緊貼著花粉粒的內壁,呈凸透鏡形或半球形,核大,只有少量的細胞質。隨著生殖細胞收縮、內移,細胞漸漸變圓,與花粉粒的內壁分離,游離在營養細胞之中,出現細胞中有細胞的獨特現象。此時,生殖細胞變為球形,胼胝質壁消失,成為裸露的細胞,浸泡在營養細胞之中,成為細胞中細胞。以後,生殖細胞漸漸伸長,呈紡錘形。
四分體形成後不久,花粉粒壁即開始發育,最初,在單細胞花粉的胼胝質壁和質膜之間形成纖維素的初生外壁(原外壁,primexine)沉積。幾乎在初生外壁發育的同時,在質膜上形成許多圓柱狀突起,穿過初生外壁作輻射狀排列於花粉粒的表面。其外側進一步積累孢粉素,形成基粒棒,基粒棒基部擴展,並互相連線形成基足層(footlayer)。基粒棒的頂端擴展、聯結,形成覆蓋層(tectum)。覆蓋層、基粒棒層(baculum)構成花粉外壁(exine)的外層(sexine),基足層又稱為花粉外壁內層Ⅰ,花粉的質膜分泌纖維素物質,形成外壁內層Ⅱ,它與基足層(內層Ⅰ)共構成花粉外壁內層。內壁(intine)通常在花粉粒分裂階段開始形成。花粉內壁與外壁內層Ⅱ相同,主要是纖維素等。
花粉成熟時,只有生殖細胞和營養細胞的花粉粒稱為二細胞花粉粒,約70%的被子植物,如雙子葉植物的棉花、茶、桃、梨、柑橘等,單子葉植物的百合、薯蕷、香蒲及許多蘭科植物等的花粉粒成熟時是二細胞花粉粒;另外一些植物如水稻、小麥、玉米、莎草和向日葵等,它們的花粉粒尚需進一步的發育,其生殖細胞進行一次有絲分裂,形成兩個精細胞(sperm),成為三細胞花粉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