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節關節點 相關資料
胸足(thor叔eielegs)胸部的行動附肢,前、中和後胸各有一對,著生在各胸節背、腹板間的基節臼中。分節常分6節,自基部向端部分為基節、轉節、腿節、脛節、附節和前附節(圖1)。①基節較粗短,筒形或錐形,基緣有一基節關節點與胸部側基突相支接,圖1東亞飛蝗中足(仿皮佩玉,陸近仁)為牽動全足運動的關節構造。一些類群有基外片在前面支接;末端以前,後兩關節突與轉節相接。基節基部的橫溝為基脊溝,被劃分出的窄緣為基緣片(coxo-marginale或basieoxite),在關節臼後方的基緣片略寬,特稱後基節。足以基緣片周圍的基節膜與基節臼連線。此外,基節常有1條順側板側溝而下的溝,稱基節溝。②轉節一般較小,端部以背腹關節與腿節緊密連線,唯蜻蜓目昆蟲轉節分為兩節。③腿節常為足中最長的節,末端同脛節以前後關節根接,兩關節的背腹面有較寬的膜,腿脛節間因而可作較大範圍的活動,使脛節可以折貼於腿節之下。④脛節細長,較腿節稍短,邊緣常有成排的刺,末端有距,控制脛節的肌肉源自腿節⑤附節較短,全變態類的幼蟲保持原始不分節的形式,成蟲則分為2一5個亞節,第一節稱基附節,各亞節間有膜,但無肌肉。整個附節的活動由源於脛節的肌肉所控制。附節腹面常有成對的肉質附嗜。⑥前附節位於足的末端,呈錐狀,見於原尾目、彈尾目及一些鱗翅目、鞘翅目、膜翅目葉蜂科等的幼蟲。多數昆蟲的前附節為源於附節端部膜質中的一對爪及一個中葉,即中墊。愈高等的昆蟲,其前附節愈退化。爪著生在圖2東亞飛蝗前足蹌節(仿陸近仁,皮佩玉)附節端部背面的負爪片上。爪內中空與附節相通。附節在端部有一小骨片,稱掣爪片,端部與爪的降肌鍵相接。掣爪片常分為兩個骨片,端部的另稱附掌(圖2)。爪在各目昆蟲中變化較大,食毛目、虱目、同翅目介殼蟲僅具一爪,纓翅目昆蟲大多數無爪,只有一囊狀中墊。許多昆蟲在爪間有這樣的囊狀中墊。雙翅目昆蟲在掣爪片上往往具一片狀或刺狀突起,稱爪間突;有的爪從基部發生一個伸於爪下的瓣狀構造、稱爪墊。前附節及附節上的墊狀構造多為袋狀,內充血液,下面凹陷,便於吸附在光滑物表面,有時墊狀構造的表面被覆著管狀或鱗片狀毛,稱粘吸毛或鱗毛,毛的末端為腺體分泌物所濕潤,以輔助攀緣。形狀和結構常隨其功能的改變而多變:步行足各節無顯著變化,適於行走。如步甲、葉甲、蜻象等的足。跳躍足脛節用以彈跳,十分發達的脛節肌源於腿節,腿節十分粗壯,如蝗蟲、跳甲的後足。捕捉足基節延長,腿節腹面有槽,脛節可以折嵌在腿節槽內,形似折刀,如蝗螂、獵蜻的前足。開掘足脛節寬扁有粗齒,適於掘土,如蛾姑、金龜子的前足。游泳足扁平,有較長的緣毛,用以划水,如仰泳蜻、龍虱的後足。抱握足附節膨大上有吸盤,如雄性龍虱的前足。攜粉足脛節寬扁,·兩邊有長毛,相對環抱,用以攜帶花粉,通稱“花粉籃”,基附節很大,內面有10一12排橫列的硬毛,用以梳刮附著在身體上的花粉,如蜜蜂后足。昆蟲幼蟲胸足構造比較簡單,附節不分節,前附節僅一爪,節間膜較寬,節間通常只有單一的背關節,唯脈翅目、毛翅目等幼蟲在腿節與脛節間有兩個關節突。部分鞘翅目幼蟲,脛節和附節合併為脛附節。
參考資料http://www1.chkd.cnki.net/kns50/XSearch.aspx?KeyWord=%E8%83%B8%E8%B6%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