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

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是前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建造的一艘巨型軍艦。1977年下水,1980年完工,該艦滿載28000噸全長248米,全寬28米,吃水8.8米,搭載有一架卡默夫Ka-25賀爾蒙B標定直升機、2架卡默夫Ka-27蝸牛式反潛直升機。該艦的建造曾引起世界海軍界極大的震撼。

基本信息

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

排水量:

滿載28000噸
規格:全長248米,全寬28米,吃水8.8米
搭載機:一架卡默夫Ka-25賀爾蒙B標定直升機、2架卡默夫Ka-27蝸牛式反潛直升機

裝備:

【基洛夫號】:SS-N-19反潛飛彈發射器20具、SA-N-6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12具,96枚飛彈、SA-N-4防空飛彈發射器2具,40枚飛彈、SS-N-14反潛飛彈雙聯裝發射器一具,14枚飛彈、100毫米炮2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0具、Type 53魚雷、30毫米機炮8具、RBU 6000十二管反潛火箭發射器一具、RBU 1000六管反潛火箭發射器2具
【佛朗茲號】:SS-N-19反艦飛彈發射器2具,40枚飛彈、533毫米魚雷發射管10具,Type 53魚雷、雙聯裝130毫米炮一座、30毫米機炮8具、RBU 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一具、RBU 1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具。
卡里寧號】:SS-N-19反潛飛彈發射器20具、SA-N-6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12具,96枚飛彈、SA-N-9防空飛彈發射器2具, 128枚飛彈、SA-N-4防空飛彈發射器 12具、CADS-N-1近迫武器系統6具(每具有兩組30毫米機炮及8枚SA-N-11防空飛彈)、雙聯裝130毫米炮一座、RBU 12000十管反潛火箭發射器一具、RBU 1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具
主機:2具核子反應爐、2具重油過熱系統(15000軸馬力),雙軸,航速32節
二次大戰結束後,一般的觀念多認為

大型艦

的時代已成過去,許多國家都在50年代將所擁有的戰鬥,僅美國保留有4艘愛荷華級戰鬥艦。是時世界各國所建造的最大型水面作戰艦隻,為1961年完工的美國核動力巡洋艦長堤號,排水量為17525噸。因此當蘇聯海軍開始建造一艘巨型軍艦---基洛夫號時,曾引起海軍界極大的震撼。基洛夫號於1977年下水,而當其在1980年完工後更成為各國觀察家目光的焦點。
互異。目前完工的三艘皆配有SS-N-19反潛飛彈發射器20具,以四列五排,傾斜40度置於前甲板上。SS-N-19反艦飛彈可攜帶傳統或核子彈頭,射程長達570公里,極速為2.5馬赫,奧斯卡級潛艇上亦配有此種飛彈。另外各艦均配有12具SA-N-6防空飛彈垂直系統及2具SA-N-4中程防空飛彈系統,卡里寧號更加裝了6具 SA-N-11點防禦飛彈系統,並預留了空間以便在將來裝設SA-N-9防空飛彈。在艦炮方面,基洛夫號在後甲板有2座單裝100毫米炮,後2艘則改為一座全自動水冷式雙聯裝130毫米炮,另外,各艦皆備有數具廣為前蘇聯海軍使用的30毫米機炮近迫武器系統
在反潛武器上,三艘亦有很大的不同。前兩艘皆有10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而卡里寧號卻末有此項裝備,這點著實耐人尋味。而基洛夫號上的SS-N-14反潛飛彈亦出現在佛朗茲號與卡里寧號上。SS-N-14飛彈於1974年開始部署,前蘇聯海軍目前似乎已不再使用這種武器了。

建造計畫

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總總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所有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加里寧”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原“安德羅波夫”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首艦突出反潛能力;後繼三艘則強化防空性能,前蘇聯為之配套大量各型先進防空飛彈,而且在世界上率先採用垂直發射模式;第四艘“彼得大帝”號,被稱為前蘇聯海軍的顛峰之作,裝備當時最先進的、最完整的作戰信息系統、通信系統、武器系統、感測器系統和電子戰系統等,具有超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目前,僅“彼得大帝”號保持作戰能力,服役於俄海軍北方艦隊。

基本性能

標準排水量:19,000噸;
滿載排水量:26,396噸;
吃水:9.1米
續航力:14000海里/30節
最高航速:32節;
巡航航速:28節
艦體尺寸:長度251.2-252米,寬度28.5米,艦高9.0-10.33米;
全體人員:727人
聲納:HORSEJAW聲納
動力裝置:核動力,2座KN-3壓水堆;兩台蒸汽鍋爐,2台GT3A-688燃氣輪機
艦載電子系統:作戰信息中心;無線通信系統;衛星通信系統;反艦飛彈發射控制;反潛火箭發射控制系統;監視雷達系統;低飛和水面目標捕獲雷達;2部防空飛彈系統火控雷達;4部近防火炮火控雷達;2部導航雷達;有源和無源聲納系統;電子戰系統;誘騙投放系統;二座PK-2誘騙火箭發射裝置,備彈400枚。基洛夫級可以裝載各型飛彈接近500枚。

反艦反潛

SS-N-19遠程反艦飛彈系統
基洛夫級艦載“花崗岩”(Granit)遠程反艦飛彈系統,因為威力巨大,北約組織命名為SS-N-19“海難”(Shipwreck),二十枚SS-N-19飛彈安裝在上甲板,呈一個45°仰角。
SS-N-19是前蘇聯第三代反艦飛彈,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推進的大型超聲速反艦飛彈。SS-N-19的全長10.5米,重量7.5噸,可從垂直發射器發射,最大射程為500-550公里,巡航飛行速度2.5馬赫,末端俯衝速度可達3.5馬赫。可裝備500kT當量核戰鬥部或750公斤高爆戰鬥部。SS-N-19採用慣性/指令修正/主動雷達制導,進行超視距攻擊可利用衛星或艦載的Ka-25直升機的數據鏈進行中繼制導。
在當時SS-N-19非常先進,在發射之後不用艦艇控制。在多枚“波紋-發射”飽和攻擊模式中,首枚引導飛彈依照一條高飛行軌跡率先飛向作戰目標,而其它後繼飛彈則靈活的採用低高度飛行軌跡來增加隱蔽性。如果引導飛彈被攔截,那其它的飛彈自動地擔任引導角色。
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基洛夫級配備一門130毫米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首艦為2座100毫米單管艦炮),備彈840發。火炮系統主要由一台火控計算機為基礎連同一部多波段雷達、一套電視和光學目標瞄準器;另外,艦炮上安裝一套Kondensor光學瞄準器單元。艦炮連線到雷達控制系統在遙控操作界面能完全自動化,也能使用瞄準器單元人工操作。AK-130DP多用途雙管艦炮射程22公里,而且最大的發射速度是35發/分鐘,也能用於支援防空射擊和對陸攻擊。

SS-N-14和SS-N-16反艦

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配備SS-N-14反艦/反潛兩用飛彈。反潛射程55公里、反艦射程35公里,可內裝多款魚雷、核戰鬥部或500千克高爆戰鬥部,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垂直發射安裝在艦艏,共有14枚。後繼三艘改用SS-N-16反潛飛彈,採用慣性制導系統,最大射程約45公里,由艦艇上的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器來發射,取消了垂直發射裝置,備彈20枚。

艦載反潛魚雷和反潛火箭

基洛夫級反潛系統主要由艦載反潛武器系統和艦載直升飛機機載反潛武器系統組成。基洛夫級裝備2座5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後甲板艦載二座2座6管RBU1000反潛火箭發射器,射程1,000米,備有102枚火箭;另一座設定於艦艏,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配備的是12管的RUB6000,射程6,000米;後繼三艘改用10管的RBU12000,射程12,000米,這些反潛火箭構成艦艇上近距反潛武器

防空系統

SA-N-6“雷聲”中遠程垂直發射防空飛彈
基洛夫級艦載SA-N-6中程防空飛彈系統,使用十二套發射裝置,共備彈96枚。
SA-N-6防空飛彈是陸基S-300F防空飛彈艦載型。SA-N-6是世界上第一種艦載防空飛彈垂直發射系統,比美國領先了5年左右。基本型採用的飛彈為5V55/48N6,單級固體燃料火箭推力、長度7米,彈徑45厘米、發射重量1,480公斤,射程90公里,最大高度25,000米,最大速度約4-5馬赫。採用冷發射技術,安全距離25米時開啟發動機,此時速率約30到40米/秒。導引方式類似美國標準-2型追蹤制導(TVM)模式,飛彈到末段才開始接收導引雷達之導引。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有20,000個2克破片。據西方推測具有一定反彈道飛彈能力。
另外有可能配備威力更大的新型RIF-M“里夫”遠程防空飛彈系統,是陸基S-300PMU-1的艦載型。彈體改為48N6E,發動機推力更大,飛彈最大速度6馬赫,射程120公里。長度7.3米,彈徑51.5厘米,戰鬥部為20,000個4克破片。除了彈體性能的提升外,S-300PMU1在自動化等方面也大大的提升,使得操作更為簡便。還具有信息傳遞功能,當飛彈尋的雷達啟動後,能將“看到”的空域傳給母艦。具有一定的反彈道飛彈能力
俄羅斯SA-N-9“長手套”中程防空飛彈
基洛夫級從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開始裝備SA-N-9垂直發射近程防空飛彈,在艦體前、後段各設有2座垂直發射裝置,共備彈128枚,
SA-N-9近程防空飛彈屬俄羅斯新型防空飛彈,用於取代SA-N-4艦空飛彈。飛彈射程45公里,飛行速度2馬赫,戰鬥部重15公斤,採用指令制導和主動雷達制導,採用六聯裝垂直發射裝置和“十字劍”火控系統。

SA-N-4“壁虎”近程防空飛彈

基洛夫艦載SA-N-4近程防空飛彈採用傳統發射方式,2座雙聯發射裝置裝備在艦體兩側位置,共備彈40枚。飛彈射高25-5,000米,射程1.2-10公里。SA-N-4近程防空飛彈系統能自主操作,或者綜合進入艦船的戰鬥系統並且從艦載感測器系統下載目標數據。

AK-630M火炮近防系統

基洛夫級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和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裝備8座AK-630M型“葛特林”近防炮,備彈48,000發。
AK-630M火炮系統的最大射速為10,000發/分,射程500-5,000米。這在現役武器系統中射速是最高的。對付低飛的反艦飛彈時最大射程為4,000米,對付輕型水面目標時最大射程為5,000米。初速900米/秒,重量1.8噸。裝備有雷達和電視探測及跟蹤系統
卡什坦(Kashstan)防空飛彈/艦炮近防系統
基洛夫級後兩艘近防系統用更先進的卡什坦防空飛彈/艦炮近防系統來代替AK-630M火炮。共裝備6座。卡什坦防空飛彈/艦炮系統由Tula儀器設計局提供。系統能夠對抗多種精確制導武器,包括反艦、反雷達飛彈、航空炸彈、飛機、小型艦艇。
基洛夫級安裝二套命令模組和六套戰鬥模組。命令模組通過火控計算機綜合處理來自各個探測、跟蹤設備的目標信號自主操作,分配威脅數據和指定目標到戰鬥模組,並能針對每個目標自動選擇最佳交戰模式。戰鬥模組自動地使用雷達和電視探測系統追蹤目標,計算發射數據而且操作飛彈和艦炮同目標交戰。全部系統能同時與六個目標交戰,每套戰鬥模組對應一個目標。每套戰鬥模組由跟蹤雷達、光電系統、制導雷達、2門6管30毫米AK-630火炮、8枚SA-N-11防空飛彈、發射裝置和飛彈再裝填裝置等設備組成。2門30毫米AK-630艦炮與8枚SA-N-11飛彈安裝在同一基座上,兩者同時迴旋、俯仰,接收同一火控系統的控制信息。SA-N-11防空飛彈2具4聯裝,射程1,500~8,000米,射高5~3,500米,採用雷達與光學制導。SA-N-11防空飛彈備彈192枚,AK-630火炮備彈24,000發。“卡什坦”反應時間為6.5秒;最大跟蹤距離為8.4千米;人員配置為5人。“卡什坦”的甲板使用面積為65平方米,整個系統全重19噸,只能安裝在大型艦船上。

艦載機

基洛夫級
基洛夫級龐大的身軀能容納三架Ka-27PL“蝸牛”或Ka-25RT“荷爾蒙”艦載直升飛機,機庫在艦尾甲板下,備有一座升降機。甲板上有一個半埋式機庫,能容納並維修一架直升機。直升飛機裝備用於反潛戰使用的海面搜尋雷達,聲納浮標、吊放式聲納和磁性異常探測器。Ka-27能夠配備魚雷、深水炸彈、水雷和火箭。Ka-27PL是Ka-25RT直升飛機的新型替換型號。

推進系統

船舶推進系統以核動力和蒸氣輪機組的一個結合為基礎。核動力由二座壓水核反應堆和二台輔助燃油加熱鍋爐組成;蒸氣輪機組安裝四台蒸氣輪機。總功率為150,000馬力。雙軸驅動兩部4葉片固定斜度螺鏇漿。推進系統提供31節的一個全速。還安裝一套輪機發電機組:由四台3,000千瓦GT發電機組成。
俄羅斯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雖然戰鬥力驚人,對艦、對空、對潛均有遠、中、近三層火力,作戰覆蓋面廣,但體積過於龐大和造價昂貴,因此以後前蘇聯開始發展較小的常規動力光榮級飛彈巡洋艦。“基洛夫”級的武器系統集中體現前蘇聯海軍當時最現代化的技術,一些已被世界各國海軍廣泛借鑑,被視為世界海軍艦艇發展史上的精典之作。

現狀

基洛夫級戰列巡洋艦總總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原“基洛夫”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原“伏龍芝”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原“加里寧”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原“安德羅波夫”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
目前僅四號艦“彼得大帝”在役。

光榮復出

2009年11月11日,俄羅斯聯邦主管裝備的國防部副部長對外宣布:俄海軍將計畫重新啟用兩艘閒置的“基洛夫”級巡洋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和“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並儘快對其進行修復與現代化改裝。
現任俄羅斯海軍司令維索茨基海軍上將不久前曾表示,在不久的將來要建造5-6艘核動力航母戰鬥群,而伴隨這一需求的必然是強大續航力和作戰能力的大型戰艦,“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無論是從技術儲備還是從戰術需要來看,都算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復出原因

俄羅斯為什麼降低了先前大力發展航母的調門,反而急於修復和改裝老式戰艦?其中的原因頗有些耐人尋味,恐怕主要基於以下多種因素的綜合考量。
首先,基洛夫級艦齡不長,而且建造之初工藝、原材料選擇標準極高,蘇聯解體後無力保養基洛夫級。
蘇聯解體後,俄海軍的現役航母和幾艘即將完工的航母都因為經費過於拮据和性能不佳,只好賣的賣、拆的拆,最終只剩下唯一一艘航空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然而,該航母不但沒有安裝彈射器,而且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數量也相當有限,與美國“尼米茲”級航母相比,其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強。
更令俄羅斯感到懊惱的是,繼承自蘇聯的眾多專業造船廠卻沒有一家建造過航母,蘇聯時期負責建造航母的黑海造船廠已劃歸烏克蘭名下,俄羅斯的造船企業連改裝舊航母都顯得力不從心。
這一點,從近年來俄羅斯為印度海軍改裝“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航母的經歷,便能得到很好的佐證:該航母交付日期一拖再拖,價格卻一漲再漲。
普京執政以來,俄羅斯利用世界石油價格多年連續上漲的機遇,依靠高價輸出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換來外匯,有效地遏制了經濟多年下滑的頹勢,綜合國力不斷增強,軍費也呈快速增加之勢。
多年來普京大力強調發展海軍,並連年增加了海軍的軍費開支;俄前任總統梅德韋傑夫上台以來,也延續了普京時代的大海軍政策,把增加海軍軍費和提高海軍人員待遇作為俄羅斯重振軍力的重點,然而俄羅斯海軍的軍費仍然窘迫。
面對軍費不足,俄羅斯海軍領導人只好壓縮許多“宏偉藍圖”中的海軍艦船和武器裝備的計畫,被迫轉而改裝和修復一些仍具潛力的老式艦艇,特別是那些花錢不算多,且能在短期內收到強烈“視覺效應”的老式艦艇的改裝與修復計畫。而在諸多老式水面戰艦中,俄軍方高層首先想到的就是極具威力,又奪人眼球的“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其次,由“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組成的海上編隊有著超強的立體作戰能力,足以勝任航母編隊的絕大多數功能。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素有“海上武庫”之譽,艦上裝備有500多枚各型飛彈。正是依仗這些威力強大的武器,使之具備了與敵大型水面艦艇、潛艇、飛機等實施立體作戰,包括打擊航空母艦的能力
事實上,“基洛夫”級中現役唯一一艘“彼得大帝”號巡洋艦近些年表現突出,格外令人刮目相看:
該艦曾作為俄海軍主力艦參加過多次重大軍事演習和2000年營救“庫爾斯克”核潛艇等軍事行動;
2004年該艦成功發射S-300F艦空飛彈,攔截了1枚從潛艇上發射的飛彈靶標和1枚從戰略轟炸機上發射的巡航飛彈靶標。
但真正使俄羅斯當局高層下決心同意“基洛夫”級艦復出,還在於其後的一系列出色表現。
2008年9月25日,俄海軍派出了由“彼得大帝”號飛彈巡洋艦擔任旗艦,包括“哈巴年科海軍上將”號反潛驅逐艦等4艘艦艇組成的編隊,到加勒比海與委內瑞拉搞聯合軍演,並訪問周邊國家的港口。
2009年1月,“彼得大帝”號飛彈巡洋艦編隊現身亞丁灣,並連續抓獲3艘海盜船,以其不俗的威力和多能的功夫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這一切使俄羅斯進一步敲定修復與改裝它的決議,使之能及早滿足俄海軍在世界各大海域活動和“展示肌肉”的需要。
再次,“基洛夫”級巡洋艦上的核動力裝置具有卓越性能,可以為核動力航母“保駕護航”,是俄海軍選擇它的又一重要原因。
“彼得大帝”號巡洋艦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艘正常使用的核動力巡洋艦。
儘管以今天的觀點來看,“基洛夫”級艦的核動力裝置並不算先進,功率相對較低(每艦裝備2套核動力,單個核反應堆的額定功率為150兆瓦;而同期美國戰艦的核動力裝置中單眼應堆額定功率為250兆瓦),但蘇聯海軍採用核-蒸汽聯合動力的獨特配置基本滿足了大噸位戰艦的要求,使艦艇的最大航速達到了32節。
對於核動力裝置,俄羅斯海軍歷來情有獨鍾:
主要原因在於它的長續航力,極低的粉塵污染,以及占用空間相對較小(“基洛夫”級由於另配備有蒸汽動力,占用的空間增加)。
此番,俄羅斯海軍決定讓“基洛夫”級的2號艦“拉扎耶夫海軍上將”和3號艦“納希莫夫海軍上將”復出,自然與這兩艦裝設有核動力裝置分不開。採用核動力裝置可長時間不用添加燃料,省去繁瑣的維護保養,更可以充當未來核動力航母的護衛兵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