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物舞

執物舞

執物舞,龜茲樂舞舞蹈形式之一,舞者手中執飄帶、花巾、花繩、碗、盤或腰上系鼓而舞。

簡介

舞者手中執飄帶、花巾、花繩、碗、盤或腰上系鼓而舞。

分類

執物舞執物舞

1.飄帶舞。這種舞的飄帶多為絲綢,取其輕飄炫目、神韻瀟灑。如克孜爾石窟135窟壁畫上的兩個伎樂菩薩,她們赤裸上身,一個作站立姿勢,面部和悅,體態輕盈,舒緩自如,雙臂正舞一紅綢;另一個右腿上提,縱身躍起,作飛燕式,左手下垂挾持紅綢,右手高舉,揮舞一紅綢。在克孜爾石窟100、110窟壁畫上也有類似執飄帶的伎樂圖,說明飄帶舞在龜茲民間是很流行的。中原於漢代已流行飄帶舞,這時發達的絲綢產業是絲綢飄帶舞產生的物質基礎,而龜茲產生絲綢飄帶舞,應該是在絲綢進入龜茲後,所以龜茲飄帶舞應系傳自中原。
2.花巾舞。在龜茲石窟壁畫中常可見到花巾舞的造型,如克孜爾石窟77窟左甬道券腹壁上的舞伎,衣著樸實端莊,雙手持絲巾兩端,神情莊重,舞風古樸、活潑,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有的舞伎全身近於赤裸,雙手持絲巾,體態窈窕嬌美,神情艷麗,應為宮廷舞蹈。
3.繩舞。又稱花繩舞。森木塞姆石窟26窟天宮伎樂圖中繪有幾位身舞花繩的伎樂形象。在龜茲石窟壁畫中的花繩舞大都出現在天宮伎樂圖、佛說法圖、佛涅槃畫中,可能與宗教活動有關。繩舞所用道具—花繩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比舞蹈者身長稍短,綴有各種花飾的花繩,舞者以食指、拇指各持繩兩端而舞,一種則為繩上無飾物的環形花繩,舞者雙手套入繩環中舞蹈。一般舞者頭戴花冠,胸前佩飾,雙手持花繩兩端,舞姿飄逸,神情嫵媚。由於繩舞道具簡單,又易造成熱烈氣氛,所以很受民眾歡迎。現今庫車縣維吾爾族的麥西來甫中仍保留有繩舞的傳統節目。

4.碗舞。取材於佛陀未得道前,曾在一棵菩提樹下接受一少女一碗乳糜的布施,佛陀才得以悟道的佛教故事,是以碗舞主要頌揚少女的善良、天真、美麗,這種舞蹈在龜茲壁畫中很常見,可知當時龜茲地區流行碗舞。
碗舞傳入中原後,也為中原人民所喜愛,唐代詩人張祜《悖拿兒舞》詩中說:“春風南內百花樹,道唱梁州急遍吹,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驚笑悖拿兒。”詩中描寫的是一個舞蹈人雙手各拈一個碗反手高舉的姿態,這就是唐代著名的碗舞。詩中的悖拿兒應是進入中原的西域藝人名,現在庫車維吾爾族中流行的《沙瑪瓦爾舞》等都是從唐代《悖拿兒舞》演變而來。
5.盤舞。即手托盤為舞。在森木塞姆石窟26窟壁畫的30個伎樂形象中,竟有三分之一托花盤而舞,可知花盤舞在龜茲舞蹈中的重要地位。而這種舞蹈大都出現在天宮伎樂圖及飛天伎樂圖中,由此可推斷花盤舞與佛教有一定聯繫。佛典記載中曾指出,佛徒舉行佛事活動時,需用盤盛黃、白、赤色的天雨之花,向佛和行人播撒,象徵頌揚和禮讚佛陀。
6.鼓舞。以羯鼓為首的各類鼓是龜茲樂中的主要樂器,鼓手除參與伴奏外,還創造了各種鼓舞加入舞蹈。如克孜爾石窟224、135窟壁畫及其他壁畫中有帶著不同的鼓表演的多種鼓舞,演員所穿服飾也不相同,在龜茲民間頗為盛行。
7.蘇幕遮
在龜茲樂舞中,集合各種民間樂舞方式的一種樂舞是《蘇幕遮》,又譯稱《颯摩遮》或《婆羅遮》,為龜茲人一種祈求豐年、禳災滅禍的大型假面狂歡歌舞戲,又稱《乞寒舞》或《令寒胡戲》。這種歌舞源自波斯,盛行於龜茲、康國,後又原原本本傳入中原。這是一種頭戴氈帽或假面,形體裸露,互相潑水,祈福禳災的民眾性街頭舞蹈活動,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街舞和假面舞。
此戲在龜茲每年七月初舉行,不分晝夜,連演七天,載歌載舞,鼓樂喧天,勝過歐洲羅馬狂歡,是東方式的狂歡盛典。參演人員戴著假面,表演野獸、鬼神、羅剎、惡魔的各種動作,其舞蹈所用的主要樂器有大鼓、琵琶、五弦、箜篌、笛等。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從昭怙厘佛寺帶走的國寶級文物舍利盒外壁圖畫中所描繪的龜茲樂舞,就屬於蘇幕遮戲的一部分。
《蘇幕遮》於唐代傳入中原後,轟動京城,對中原傳統文化產生巨大衝擊,受到幾代帝王的喜愛和文人的謳歌。據記載,北周靜帝宇文衍就在宮中觀看過《乞寒胡戲》。《舊唐書·中宗紀》載,神龍元年(705年)十一月“御洛城南門樓觀潑寒胡”,又景龍三年(709年)十二月“令諸司長官向禮泉顯坊看潑寒胡戲”。武則天和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都愛看《蘇幕遮》。詩人張說為了粉飾太平也寫下了詠誦該舞的四首歌詞《億歲樂》。
《蘇幕遮》一直東傳到日本,雖由群舞改為雙人舞,但仍著胡服,戴假面,執桴,步行,拿著盛水皮囊潑水,至今仍在日本民間流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