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發音:zhí niú ěr
釋義:執牛耳,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著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中國農曆的己丑年,也就是老百姓習慣上所說的牛年。牛是最討人喜愛的動物之一,它的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象徵著拼搏進取、勤奮奉獻的精神,因此牛年也就被人們寄予了厚望,希望自己在牛年裡能有沖天的牛氣幹事創業。
典故由來
“執牛耳”典故的由來
“執牛耳”是指"冠軍"、"第一"的意思。到底,牛的耳朵和第一名有什麼關係呢?
據《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當時各國諸侯訂立盟約,必須舉行"歃血為盟"的儀式。先將牛耳割下取血,並將牛耳放在珠盤上,由主盟者執盤,當時便稱主盟者為"執牛耳"。
主盟者率先將祭拜過天地神靈的牛血塗在口上,與盟者接著相繼歃血,表示彼此之間有天地神靈為鑑,要堅守盟約,要言而有信。倘若有違約者,必將造受神靈的懲罰,最終將像牛一樣死亡。這種"歃血為盟"的儀式在古代是很隆重的。
因此,"執牛耳"原本是一種儀式,後來泛指在某方面居於領導地位之人,也用當作“第一”的代名詞。
語法
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宣誓結盟
這就要從古代人們宣誓結盟的儀式說起。在古代,諸侯之間訂立盟約時,必須舉行一種“歃血為盟”的儀式,就是赴會的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誠意。在《周禮·夏官·戎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贊牛耳,桃茢。鄭玄解釋為:“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這種“歃血為盟”的儀式是很隆重的,具體的結盟程式是,負責組織召集促成此次結盟的主盟者先將一頭活牛的牛耳割下來,取血盛於珠盤中,由主盟者執盤,祭拜天地神靈。之後,主盟者就嘗一口牛血,與盟者於是相繼歃血,表示彼此之間有天地神靈為鑑,要堅守盟約,倘若有違約者,必將遭受神靈的懲罰,最終將像牛一樣死亡。
據《左傳》記載,魯哀公十七年時,哀公在蒙地會見齊平公並且要求結盟。在結盟時,齊平公叩頭,而魯哀公只是彎腰作揖,齊國人很不高興,認為這是魯哀公輕視自己的國君,把他放在了從屬的位置。於是魯國的國相孟武伯問高柴:“你知道諸侯結盟都是誰執牛耳主盟嗎?”高柴說:“鄫衍那一次盟誓,執牛耳的是吳國公子姑曹,發陽那一次是衛國的石魋。”於是孟武伯說:“那么這次就是我們的國君了。”孟武伯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國君是盟主當然非天子不能叩頭了。由此可見,盟主的地位是很高的,居於領導者地位也就順理成章了。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執牛耳合諸侯一匡天下,終成春秋首霸;宋襄公欲執牛耳為鹿台爭盟,怎奈國小勢弱,自不量力,最終致禍亡身,看來沒有相當的實力做後盾,要想當執牛耳的盟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反客為主
歷史上也有反客為主的執牛耳者,一個是魯國的曹沫。齊魯交戰,魯國戰敗欲割地求和,於是齊桓公答應在柯這個地方締結盟約。在盟壇上曹沫劫持齊桓公要求他返還侵占魯國的失地,齊桓公被迫同意,魯國從而由被盟者變為主盟者。另一個就是毛遂自薦的主角毛遂。秦圍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欲與楚國結盟乞兵救趙。然而楚國卻遲疑不決,毛遂於是按劍登階上前,仗之以劍,陳之利害,兩言而決,楚君最終歃血結盟,趙難遂解。他們都以勇敢威猛成就了一番事業,彪炳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