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冷漠症

城市冷漠症

城市冷漠症,是一種新型的都市問題。隨著社會的發展,過去那種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場景早已不多見。即使是住在對門的鄰居,也奉守“不和陌生人說話”的原則,常常見面仍彼此陌生。而高樓大廈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劇情更是每天都在上演。鋼筋水泥牆、防盜門在為都市人築起隱私空間的同時,也使鄰里之間變得越來越冷漠。以至於媒體評出了“十大冷漠城市”,廣州、深圳等城市赫然在列。

簡介

城市冷漠症城市冷漠症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單元式樓房逐漸替代街巷院落,防盜門背後自成一統、鄰居相鄰不相識的現象愈發普遍,曾經親如一家的鄰里關係漸行漸遠。相比農村的熟人社會,城市更多是由陌生人組成的群體。當陌生人之間缺乏信任和了解,缺乏基本的規則與共識,甚至不乏誤解與隔膜時,距離感導致“冷漠症”也就順理成章,並不意外了。

現象

城市冷漠症城市冷漠症
2013年11月11日,廣西玉林市玉州區南江街道發生一起鄰里過往糾紛引發3人死亡的命案;

2013年12月1日,石家莊市橋西區的劉某因鄰居的孩子玩玩具動靜太大,帶人暴打了孩子家裡一個懷孕5個月的孕婦……

在很多地方,10年間只見過鄰居兩次的情況偶有報導,頗有些“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意味。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今社會鄰里之間關係的真實情況。當越來越多的高樓平地而起時,鄰里之間的物理距離並未變遠,但鄰里之間的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防盜門保護了家庭的隱私,卻也阻斷了鄰里之間的問候。

原因

缺乏關愛

城市冷漠症城市冷漠症
城市冷漠症的產生首先是由於自身缺乏愛的教育。雖然我們的學校也在進行愛的教育,但很多中國小教育都流於表面和形式,做這件事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增加光環。而事實上我們本身也需要這種愛。

對於都市中的情感冷漠,這種現象的出現已經有十幾年時間了,伴隨自我意識的提高,人們更多的去關注自我,而很少關注社會,導致部分人情感缺失。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化、信息化的溝通方式也使得人和社會缺少溝通,而所有的娛樂不必通過和社會的聯繫在家裡藉助網路和電視就可以完成,這直接導致了人的情感冷漠和愛的缺失。

缺少愛,想不起愛自己,更想不起愛別人,現代人因此產生了眾多的心理問題。如今很多人都懶得與別人溝通,過著“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的生活。試想如果溝通及時,就不會屢屢發生“獨居老人死於家中多日才被發現”的人間悲劇。

人口流動

流動人口的增加也是造成城市冷漠症的一個重要原因,不能讓流動人口流動過於頻繁,有關部門應該採取措施讓流動人口相對穩定下來,並和社區居委會建立聯繫,要更好地利用社區這個平台。

應對

打破城市鄰裡間冷漠病,須得激發居民積極參與、互幫互助的原動力。

真要療治“城市冷漠症”,建立市民對城市有歸屬感,並拉近城市居民之間的距離,讓市民之間具備基本的理解與起碼的互信,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前提。

事例

城市冷漠症城市冷漠症
2013年,西安蓮湖區環西街道辦事處對轄區居民的調查中發現,許多老人存在生活不便、精神空虛、孤獨感強等問題,年輕人、青少年則普遍缺乏社區協作意識薄弱、社會歸屬感不強。

自2014年開始,環西街道辦引導社區居民依據共同興趣,由2至4戶或3至10人組建老年互助、青年友好、老少孝愛式“小家庭”,旨在消除居民間的生疏感、增進彼此交流互助。鱗次櫛比的樓房中,既有50多年的老舊社區,也有剛竣工的高層住宅。許多家庭住宿條件雖然簡陋,但整潔有序,其樂融融。

兒女工作繁忙,平時不在身邊,幾個老鄰居親如家人,相互照應,平添不少樂趣。在徐老的“家庭互助餐桌”上,經常會出現一些稚嫩的面孔,一些院裡暫時無人看護的孩子也會來“蹭飯”。為解決學生放學無人照看的問題,該社區招募志願者設立“四點半課堂”,於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四點半到六點,為社區內適齡學生免費提供家庭作業輔導、興趣班輔導、圖書閱讀等服務。

家長們來不及去接孩子,一個電話就會有志願者幫忙。一些年輕的“80後”父母、退休老人從互不相識到成為朋友,相熟後幾家老小會一同外出郊遊。以小帶大成為增進鄰里感情的重要方式。

2015年,西安蓮湖區環西街道辦事處以興趣愛好組成的合唱、舞蹈、編織、釣魚,及兒童小飯桌、老年互助餐桌、四點半學校等各類互助式家庭已有120多個。樓上樓下常來常往,出門離家照看家門,遇到困難及時相助,陌生的鄰里關係逐漸回歸親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