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感受]

歸屬感[感受]

歸屬感,又稱為隸屬感,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內在聯繫,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係的劃定、認同、和維繫,歸屬感則是這種 劃定、認同、和維繫的心理表現。 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現在認為,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基本信息

名詞解釋

歸屬感,或稱隸屬感,隸屬,有以下幾種含義:

1、指個人自己感覺被別人或被團體認可與接納時的一種感受;

2 、是佛洛姆( E . F r o m m) 氏理論中的術語,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與落實感。

3、多年漂泊在外人回到家後的心安,心安即有了歸屬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 歸屬和愛的需要” 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 自我實現”。

近年來,心理學家對歸屬感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現在認為,缺乏歸屬感的人會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乏興趣愛好。

基本信息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害怕孤獨和寂寞,希望自己歸屬於某一個或多個群體,如有家庭,有工作單位,希望加入某個協會、某個團體,這樣可以從中得到溫暖,獲得幫助和愛,從而消除或減少孤獨和寂寞感,獲得安全感。

在群體內,成員可以與別人保持聯繫,獲得友情與支持;成員間在發生相互作用時,其行為表現是協調的,同一個群體的成員在一致對外時,不會發生矛盾和摩擦,彼此都體會到大家都同屬於一個群體,特別是當群體受到攻擊或群體取得榮譽的時候,群體成員會表現得更加團結。

隨著房價飆升和工作流動性大,有一個固定的住所和穩定的工作成為一般人擁有歸屬感的兩個基本條件。

有歸屬感的一般就是有責任感的,責任感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對某些東西的歸屬感。歸屬感分對人、對事、對家庭、對自然的歸屬感。青少年時期對人的歸屬感較強,中年時期對事業和家庭的歸屬感較強,老年時期對自然的歸屬感較強。

相關概念

一般來說,歸屬感屬文化心理的概念。它是指一個個體或集體對一件事物或現象的認同程度,並對這件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對於不同的對象,歸屬感的維度往往是不同的。

比如說,對於居民小區的歸屬感,我們可以通過五個維度來對其進行考量:舒適感、識別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又比如說考察城市居民對於該城市的歸屬感,則又可以通過兩大相對獨立的層面——地域意義上的城市歸屬感和群體意義上的城市歸屬感,或者對城市的地域歸屬感和對城市居民的群體歸屬感來進行考量,前一層面主要是從經濟和物質等客觀條件角度進行分析,後一層面則側重於從社會和思想心理、文化觀念方面展開分析。

戀愛中的男女也同樣需要歸屬感,就像上文說的只想對方是屬於自己的,也有人說是占有欲。希望對方只對 自己有所付出,有別於一般朋友的用心或形式,自己也願意強烈回饋,同時只屬於兩人的。所以,才會有愛的誓言、盟約,才會吃醋、嫉妒等等反應。而當一方感覺不到另一方的歸屬感的時候或者感到另一方的歸屬感在別處時,那么也就意味著感情的結束。

學校歸屬感這個概念在教育和心理學領域已經提出了幾十年時間,Goodenow(1993)提出,學校歸屬感(sense of school belonging)是學生在學校環境中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覺,在學校生活和課堂活動中感覺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De Vos和Dijkstra(2000)把學校歸屬感定義為,學生感覺到自己是班級或學校的重要一員、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認為有價值及與他人成為一個整體的一種情感。L.H.Anderman(1999)指出學校歸屬感就是學生在一個特定的學校內感到自己是受人尊重的,是舒服的;2003年,他在原有基礎之上完善了對學校歸屬感的理解,他認為學校歸屬感提及的是學生觀察到的教學的社會背景以及他們認為自己在學校結構中的位置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中國學者徐琴美(2005)等人指出,學校歸屬感是學生對自己所就讀的學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認同和投入,願意承擔作為學校一員的各項責任和義務,及樂於參與學校活動。

缺乏

最近,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研究人員給3 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 7 9個社 區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 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