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建築藝術

城堡建築藝術,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氏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也給原始建築藝術帶來了新的巨大成就,這就是聳立在新的建築材料和技術基礎之上的城堡建築藝術的出現。

簡介

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氏族社會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也給原始建築藝術帶來了新的巨大成就,這就是聳立在新的建築材料和技術基礎之上的城堡建築藝術的出現。
石灰和土坯是龍山文化時代廣泛套用的兩種新型建築材料。在龍山文化以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修建房屋,除了自然木棍和茅草之外,還談不上有什麼建築材料。龍山文化時期,人們發明了日曬土坯,認識並燒制出石灰,從而才有了兩種最早的建築材料。可以說,從這時開始才有了真正的建築。
龍山時期的房屋建築,在考古學上稱作“白灰面建築”。它是在房屋內的居住面,以及內牆根處,都普遍地抹上一層白石灰面,使屋內顯得潔白、乾淨、美觀,而且還有防潮、防蟲等作用。與仰韶時期的硬土面或紅燒土面建築相比,白灰面的套用,顯然是原始建築藝術上的一個重大進步。這樣的房子,在黃河中上游龍山文化中十分流行,河南龍山文化、陶寺龍山文化和客省莊二期文化的許多遺址里都發現有白灰面房子。河南臨汝煤山遺址發現了 30 余座龍山文化的房子,地面一般都塗有白灰面,其中的 6 號長方形連間房子,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多達 5 層,表明經過多次修整和使用。在湯陰白營遺址晚期發掘的 46 座房子,地面也普遍抹有白灰面。永城黑堌堆發現的一座殘存 4 間相連的方形房址,室內居住面也都是白灰面。後崗遺址同樣也發現了許多圓形白灰面房屋。除白灰面房子以外,考古發現還有燒制石灰的窯、生石灰料和大量剩餘的熟石灰,表明龍山時期的人們已經掌握了燒制石灰的技術。
白灰面房屋的出現,也為房屋內部裝飾開闢了新開地。在陶寺遺址的白灰面上,發現有刻劃的幾何形圖案。在山西石樓、陝西武功趙家來和滸西莊、寧固原等地的白灰面上,還發現有用紅彩畫的牆裙壁飾,表明建築美已開始被人們認識了。
土坯,這種日曬乾磚,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作用。考古發現表明,土坯的套用也是中國原始建築藝術上的一個重要成就。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中已較多地使用土坯來建築牆壁,在河南龍山文化的許多遺址里,都曾發現過土坯牆的房子。那時的土坯大小無一定規格,一般都比現在的土坯要大要厚。土坯牆比木骨泥牆具有更大的強度和耐久性。土坯的套用,不僅增加了牆體的載重力,同時,由於牆體厚度增加,房屋的保暖性也隨之增強。
夯土建築也是龍山文化時代普遍出現的新型建築。把細膩的黃土經過層層夯築捶打,使之變得更加堅固結實,這是黃河流域氏族先民首先發明創造的一種新的建築方法。考古發現最早的夯築建築,是陝西藍田泄湖遺址中仰韶晚期的一座房基的夯築地面。這一發現表明,夯築技術的發明至少已有5000 年歷史。龍山文化中,夯築技術不但用來建築地面,還用來建築房基和牆壁。河南龍山文化的安陽後崗遺址里,就發現許多夯築的圓形房屋,它們都建築在一個比圍地面稍高的夯土台基上,有的台基夯築多至五六層,然後在台基上挖槽或不挖槽築牆,牆也是選用純淨的細土層層夯築而成,室內地面都墊土後經過夯打。山東龍山文化的日照東海峪遺址中也有建築在長方形夯土台基上的房屋。龍山文化的夯土建築,為中國古代傳統高台基建築提供了先例。中國歷代統治者的宮殿都是建築在高大的夯土台基之上,以顯示他們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傳統正開源於龍山時代的夯土台基建築。
夯築技術的創造是氏族先民長期在黃土地上定居生活的必然產物,是他們積累了豐富的土建營造經驗,在充分認識了黃土特性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它的創造是中國傳統建築工藝的一個重大進步,而它的普遍套用使得修建大型建築,特別是城堡建築成為可能。
新的建築技術和新的建築材料的出現,也促進了新石器時代晚期原始村落建築的發展。這時的村落,面積一般都較大,居住時間較長。村落內房屋密集,縱橫排列整齊,不見有中心廣場,也沒有處於突出地位的大型房子。村落里還有道路、水井、窖穴和窯場。村落外圍一般都修築有土圍牆或石砌圍牆,作為村落的防衛設施。在黃河中游各地還出現了窯洞建築,陝西武功趙家來遺址的窯洞外修建有一圈夯土圍牆,已具有今天仍廣泛流行於黃土高原的窯洞形式。在南方許多地方仍然流行著乾欄式建築村落。村落附近還修建有大型土築祭壇。1987 年在浙江餘杭縣瑤山遺址發掘的良渚文化祭壇,就是一座用多色土堆築的大型宗教建築。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堡建築。1977 年,在河南省登封縣告成鎮西約一公里的一個叫“王城崗”的台地上,發現了距今約 4000 年左右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夯築城址。城址為東西並連兩座,平面呈方形,周長約 300 余米。城牆用夯土築成,牆基非常堅固,僅牆基槽口就寬達 4 米多。南牆基發現一處作城門用的缺口。城內中部和西南部較高地帶發現大片夯土建築遺蹟,並有填埋人牲的夯土奠基坑。城內發現有青銅器殘片和帶刻劃符號的陶片。反映出當時已有較高的文明水平。
同年,在河南淮陽縣發現一處龍山文化晚期城址。該城位於淮陽縣城東南 4 公里大朱莊西南一個叫“平糧台”的土台上,土台高出附近地面 3—5米以上。城址平面為正方形,長寬各 185 米,周長 740 米,城牆殘高約 3 米多。採用小版夯築法修建。在南北城牆上各發現城門一座,南城門兩側有對應的門衛房,系土坯砌牆。城內發現十幾座土坯牆的高台建築,並出有銅渣等冶銅遺物,還有多處榫口套接的陶排水管道,表明已有了城市排水系統。
近年來,在河南郾城郝家台又發現一座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 220 米,東西寬 164 米,4 個城角保存較好。城內發掘出成排的房基,有的還鋪有木地板。1992 年在河南輝縣盂莊發現一座面積達 16萬平方米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的古城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邊長 400 米。為中原地區發現的最大一座龍山文化城址①。
① 《輝縣盂莊發現龍山文化城址》,《中國文物報》1992 年 12 月 6 日一版。
在黃河下游也有龍山晚期的城址。70 年代,在山東壽光邊線王村北發現一座有內外城的龍山文化城址,外城為圓角方形,邊長約 240 米,四面城牆中間各開一道城門。城牆夯築而成,有的夯面上還鋪有一層細沙,夯印有橢圓形和長條形兩種,估計夯具多為河卵石或木棍。內城在外城中部稍偏東南,呈圓角方形,邊長約 100 余米,四面城牆中間也開有門道。城牆下還有奠基的人牲和犧牲。
近年,在濟南附近的龍山鎮城子崖遺址又發現了山東龍山文化的城址。城平面近方形,東、南、西三面城垣比較規整,北面城垣彎曲並向外凸,城垣拐角呈弧形。城內東西寬約 430 余米,南北最長處 530 米,面積約 20 萬平方米。城牆系挖基槽分層夯築而成,四面牆基還完整地保留在地下。城子崖城址是迄今發現的這一時期最大的城址。新近,在山東鄒平丁公村也發現一座面積為 10 萬平方米的方形城址,四周城垣比較規整,保存較好。
1992 年,在長江中游南岸的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發現一座圓形城址。城外有護城河。城的東南西北四面各有一座城門,把夯土城牆分為四段。城內中央有數座巨大的夯土台基,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它的建築年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中期,下限為屈家嶺文化晚期,即距今 4700—4000 年之間①。這是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座城址,它對研究中國城市和文明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既有高大的夯土台基建築,也有小型建築,還有先進的建築設施,城內建築有統一的布局,構成一個完整的建築群體;城外圍繞著一條護城河,既可為城內提供水源,又起著城堡的防衛作用。不論從總體、結構和布局等方面看,這些城堡建築都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村落建築。在總體上,城堡表現出的是有一定規模的宏大氣勢。尤其是高大的夯土城牆,具有一種雄壯威嚴的建築美,它既是城堡不可缺少的屏障,也是城堡的象徵。如果說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結晶,那么城堡建築的出現則是建築藝術上的一個飛躍。它集中了當時全部建築成就,是龍山文化時代最高水平的建築藝術。然而城堡的出現卻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城堡是氏族社會解體、國家產生的象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