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足坐

垂足坐

垂足坐是指坐在椅子上,雙腳自然下垂。垂足坐源於古代埃及、印度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土,唐代時才成為較正式的宴飲場合合乎禮儀的坐姿,宋代時成為人們標準的坐姿。

演變

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韓熙載夜宴圖卷局部

在中國古代,人們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鋪上筵,再在筵上墊上席,人們就跪坐在蓆子上;有時也可以坐在床上。這種跪坐的方式,一直延續很久,並影響廣泛。

在漢朝的時候,出現了獨坐榻,類似於床,但僅容獨坐,榻的四周增加了低矮的榻足,膝蓋可以不再接觸地面,榻面加上坐席或坐墊後顯得更加柔軟,這是坐具的一個改革。隨後出現了“胡床”。胡床是東漢初年由西域少數民族傳入中原的。胡床由八根木棍組成,可以坐的那一面是由繩索連線。就是現在所說的“馬扎”。

從現有資料來看,中國第一把椅子,出現在敦煌第285窟的西魏壁畫。壁畫上,菩薩雙手放在身體兩側,垂足而坐。從那時起,現在日常的垂足坐姿產生了。

雖然從西魏開始,椅子就已經在中原出現,但它的出現不會立刻改變廣大漢人跪坐的習慣。在唐朝出現了後世的“圈椅”。在有名的描繪南唐官僚的畫卷《韓熙載夜宴圖》中,共出現了六把不同式樣的椅子,其中五張都是用來垂足高坐的,只有一張是用來跪坐的,可見一斑。

在宋代(960年~1279年),垂足而坐的椅、凳等高腳坐具普及民間,結束了幾千年來跪坐的習俗,中國人完成了從“跪坐”到“垂足高坐”的起居姿勢革命。

人教版課文配圖爭議

四年級下冊《語文》:《手不釋卷》插圖中,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據桌讀書,其坐姿是垂足坐,而且畫中出現的桌子是唐代以後才有的。 四年級下冊《語文》:《手不釋卷》插圖中,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據桌讀書,其坐姿是垂足坐,而且畫中出現的桌子是唐代以後才有的。

安陽師範學院歷史系副教授劉朴兵指出人教版國小語文課本中有多幅反映唐代以前歷史故事的繪畫,人物坐姿被畫成了垂足坐,正確的應為跪坐。對此,人教出版社表示正在核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